2Views 0Comments
膀胱頸阻塞 難解尿腎水腫
記者陸瓊娟∕高雄報導
57歲莊女士長期排尿不順導致腎水腫,卻一直被診斷為「膀胱收縮無力」,也因此放了4個月導尿管,甚至出現泌尿道綠膿桿菌感染,莊女士改求診義大醫院,診斷為「原發性膀胱頸阻塞」進而導致尿道阻力變強及解尿困難。經接受內視鏡膀胱頸切開手術,術後2天即能自然排尿,再也不需依賴導尿管,泌尿道感染也完全治癒。莊女士為此13日特地出席記者會現身說法。
義大醫院泌尿科吳俊賢主任指出,莊女士因解尿不乾淨、惡心、嘔吐,尿滯留合併雙側腎水腫導致腎功能變差,腎絲球過濾率降低至33毫升∕分(正常為大於90毫升∕分),於他院放置導尿管,醫師判斷為「膀胱收縮無力」,病患4個月來帶著尿管尿袋生活極大不便,也因此導致泌尿道綠膿桿菌感染。醫師吳俊賢指出,女性膀胱出口阻塞,如莊女士罹患的原發性膀胱頸阻塞,是長期被忽略且不易診斷的婦女泌尿疾病。當婦女有難治型頻尿、急尿、急迫性尿失禁、解尿不順、或反覆性泌尿道感染,都有可能是因女性膀胱出口阻塞。
吳俊賢進一步指出,傳統觀念認為女性尿道短、阻力低,較易造成尿失禁而不常產生阻塞。但根據義大泌尿科統計,女性因難治型頻尿、急尿、解尿不順、尿失禁而接受尿路動力學評估,有4成病患被診斷為「女性膀胱出口阻塞」,導致尿道阻力增強,因此排尿時膀胱要更加用力收縮才能擠出尿,久而久之會產生如同男性攝護腺肥大症狀。但因女性膀胱出口阻塞診斷不易,需做高階「錄影尿路動力學檢查」才能確診。
吳俊賢表示,「膀胱頸」又稱「尿道內括約肌」,位於膀胱和尿道交界處,和男性的攝護腺一樣是由交感神經支配,當膀胱頸因不明原因導致排尿時無法完全打開呈現漏斗狀,即造成「原發性膀胱頸阻塞」。只不過女性病患尿道短,若手術時切開距離太長會傷及外括約肌、切太深會造陰道廔管,易造成術後應力性尿失禁的併發症,並非每個婦女泌尿科醫師都有把握執行此種手術。而膀胱收縮無力的因子,通常會視是否明糖尿病、是否有骨盆腔手術病史、是否有神經科疾病等來論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