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Views 0Comments
菊池氏病 女小腿紫紅一年未退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台北榮總傳統醫學部指出,一名23歲罹患菊池氏病的女性,西醫治療雖獲得症狀緩解,但小腿皮膚呈紅紫色卻1年仍未消退,經中藥治療1個月後終治癒相關症狀,顯示中醫合併西醫治療所發揮的功效。
台北榮總傳統醫學部整合醫學科主任張清貿與醫師洪慈瑩指出,菊池氏病是一種自限性壞死淋巴腺炎,好發族群以40歲以下成年女性占多數,女男比約為4:1,且病例多見於亞洲國家或亞裔人士,歐美國家則較少見。西元1972年,由菊池昌弘與藤本吉秀兩人於同年異地發表,其確切病因現仍未知。
菊池氏病臨床表現以頸部淋巴結腫大及發燒為主,且約有一半的病患會反覆發燒,約20%到32%的病人白血球數低下。西醫常規治療先以非固醇性抗發炎藥物來緩解疼痛、發燒等症狀,對於症狀較嚴重或持續不退的患者,可使用低劑量類固醇治療,或者使用高劑量類固醇合併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
張清貿指出,在中醫學上,菊池氏病並沒有特定對應的病名,許多學者認為應屬於中醫學「痰毒」、「風溫」、「溫毒」之範疇。中醫認為此病大多是患者素體本虛,體表衛氣功能減弱時,外感風邪趁機入侵,入裡化熱,壅塞氣血,造成熱毒痰瘀蘊結,進一步阻滯經絡而形成頸部腫塊。
洪慈瑩指出表示,據病情演變,中醫辨證論治可分為初、中、後3期,分別依症投以不同的藥方,初期可見發熱症狀,且伴有頸部淋巴結腫大觸痛,宜以五味消毒飲來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中期發熱逐漸減輕,但出現傷津的表現,可用普濟消毒飲加滋陰潤燥、軟堅散結藥。後期之主要表現為邪去津傷,治宜養陰益氣生津為主,滌痰散結為輔,藥方則使用犀角地黃湯。
北榮傳統醫學部指出,一名23歲女性罹患菊池氏病,右側頸部腫痛、痛連肩部痠痛、伴隨發燒症狀,西醫治療後症狀緩解,但一個月後雙小腿至腳背皮膚發紅紫,持續將近1年仍未消退。病患赴北榮傳統醫學部中醫內科門診就診,開方以滋陰降火、清熱利溼為主,使用中藥治療1個月後,雙小腿至腳背皮膚發紅紫逐漸減退,且同時改善了便溏、白帶多等一系列下焦溼熱的症狀。
洪慈瑩表示,這一病例顯示菊池氏病之常規西醫治療如能合併中藥治療,能有效減緩患者的不適症狀,中醫與西醫可相輔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