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嚥復健 助移除鼻胃管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中風、失智、帕金森氏症、老化等容易出現吞嚥困難,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耳鼻喉科主治醫師余育霖表示,台灣長照機構中有94%的病患使用鼻胃管,不過鼻胃管並不是吞嚥困難的唯一解方,大部分神經學或退化性疾病可藉由吞嚥復健改善。

一名86歲女性失智症患者,日前因吸入性肺炎住院後持續使用鼻胃管灌食,有次就醫評估吞嚥功能,發現個案有吞嚥前洩漏及大量咽喉部殘餘食團。在接受語言治療師3個月的吞嚥訓練後,已無吞嚥前洩漏狀況且咽喉部殘餘食團減少,顯示吞嚥功能改善,移除鼻胃管恢復由口進食指日可待。

余育霖表示,吞嚥困難是中風病患常見症狀;其他如胃食道逆流、老化、失智症、帕金森氏症、頭頸部或消化道腫瘤及牙齒鬆動等,亦可能造成類似症狀。因此須經詳細病史詢問、理學檢查,以及實驗室檢查才能正確診斷。

在病史詢問方面,可了解病患的飲食型態、用餐狀況、過去病史;理學檢查則可初步了解是否有解剖構造上的異常如牙齒鬆動、咽喉部或頭頸部腫塊,或是神經學上的異常如聲帶麻痺、咳嗽反射減弱、口咽部無力。實驗室檢查包括電視螢光吞嚥錄影檢查 (VFSS),可觀察各個吞嚥時期是否有延遲或食團殘餘。

余育霖說,在台灣,長照機構中有94%的病患使用鼻胃管,位居全球之冠。鼻胃管確實有著餵食方便快速之優點,然而缺點如異物感、口臭、胃食道逆流及不甚美觀也嚴重影響著病患生活品質。

他指出,其實鼻胃管並不是治療吞嚥困難的唯一解方。大部分神經學或退化性疾病則可藉由吞嚥復健改善,經由語言治療師指導吞嚥技巧多有進步空間,唯之所以叫吞嚥復健,代表療程並非一蹴可幾,訓練也不僅止於課程時間,回家也必須時時練習。

此外,患者也可以諮詢營養師做食物質地的調整;其他尚有儀器治療如神經肌肉電刺激治療、視覺回饋儀器幫助病人提升吞嚥生理的本體感覺;若有明顯解剖構造上的異常則可藉由手術等方式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