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sidebar Skip to footer

高溫滅活 恐致病毒核酸降解

 中央社/台北26日電
 武漢肺炎感染者病毒核酸檢測中出現不少「假陰性」情況,形同「漏檢」,專家認為,核酸檢測前需將樣本進行攝氏56度的滅活程序,極有可能導致病毒核酸被降解,因此無法正檢出。
 俗稱武漢肺炎的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中,不少患者在核酸檢測時出現陰性的結果;對此,陸媒中國科技網,以螢光定量RT-PCR作為檢測手段的新冠病毒檢測陽性率目前僅有30%至50%,「導致奇高的假陰性率」。
 南京大學模式動物研究所發育生物學與遺傳學教授趙慶順近日說,2019新型冠狀病毒的遺傳物質是單鏈RNA,因此科研人員的目標是在患者身上找到新冠病毒的RNA,這也是臨床診斷標準。
 他說,目前臨床檢測主要採用螢光定量RT-PCR試劑盒檢測,方法是將標本中特定RNA序列逆轉錄後進行擴增,經過30次以上擴增後,病毒基因片段達到一定數量即可進行可視檢測。
 趙慶順觀察,由北京協和醫院和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員會聯合製作的網上教學影片顯示,在製備核酸模板前,需將採集到的樣品在攝氏56度條件下,進行30分鐘病毒滅活。
 此外,中華醫學會檢驗醫學分會發布的「2019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臨床實驗室檢測的生物安全防護指南(試行第一版)」中也明確寫道:核酸擴增前,可以對標本先行消毒。包括攝氏56度孵育30分鐘,加蛋白酶K。絕大多數檢驗醫師均按照上述規範,進行攝氏56度條件下時間不等的病毒滅活,再製備核酸模板。
 但如此操作,病毒RNA極易被核糖核酸酶降解,因為這種酶在攝氏60度時活性最高。核糖核酸酶來自兩方面,一是樣本細胞內,二是採集、保存、運輸過程中的外來污染物。
 趙慶順解釋,進行滅活處理是出於生物安全考慮,保護從事檢測的工作人員不被病毒感染。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公布的相關文件也要求對標本進行滅活處理,但對於病毒滅活具體方法並未做出明確規定。
 來自疾控部門、中國醫學會檢驗醫學分會以及相關醫院檢驗醫師的看法是,病毒核酸降解不會對檢測結果有太大影響;但趙慶順等專家認為,核酸提取前對人體樣本進行高溫殺毒處理,可能是導致新冠病毒核酸檢出假陰性率過高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