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View
類風濕關節炎 氣血通則不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類風濕關節炎常因關節變形影響外觀,讓患者嚴重身心受創。安南醫院中醫部內科主任林峻邦說,中醫利用藥方治療不但具療效且副作用小,且易於長期服用,尚有針灸、推拿等多種方法作輔助治療,可改善局部關節肌肉血液循環,達到疏通氣血,通則不痛的效果。
林峻邦指出,「風濕」在中醫與西醫定義不同,中醫的「風濕」是指風、寒、濕三種病邪結合所致的病證,並不完全等同於現代醫學的風濕及類風濕關節炎,其範圍比西醫更廣。西醫認為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病因不明之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以對稱性、多滑膜關節炎和關節外病變為主要臨床表現,為自身免疫炎性疾病。臨床表現多為手指、手腕、膝蓋等多處關節發炎,會引起肌肉萎縮和關節腫大變形,最終喪失功能;常好發於青壯年,以女性居多,特徵為多數關節呈對稱性損害,病變多從遠端小關節開始紅、腫、熱、痛而到活動受限;到晚期除疼痛外,關節易變形影響外觀,連生活行為如開水龍頭、門把、扭毛巾等動作都無法獨力完成。
林峻邦表示,風濕病、類風濕、關節炎等,在中醫通稱為「痺病」,根據感受邪氣的不同,又區分為風痺、寒痺、濕痺、熱痺等,並依每個人具體病因辨證施治;治療上均以祛風、散寒、除濕、清熱及疏經通絡為主。類風濕關節炎因其以遍歷關節腫脹疼痛,纏綿難愈為特點,故又另有「歷節、鶴膝風、骨痺、頑痺」之稱。
他說,類風濕關節炎飲食忌鹽醃、煙燻、火烤和油炸物,可多吃蔬菜水果如山藥、扁豆、豆腐、芹菜、苦瓜、絲瓜和香菇、黑木耳等,可滿足人體對維生素、微量元素和纖維素需求,亦有改善新陳代謝功能,可起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作用,有助緩解關節炎症狀與局部紅腫熱痛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