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View
指揮官解析普篩迷思 直指不符效益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在防疫期間,人人自危,坊間常有普篩之議,但都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婉拒,指揮官陳時中二十八日直接開課解說,分析以台灣疫情現況,普篩不符效益,防疫戰略也不會改變。
針對普篩議題爭論,陳時中特別以圖表解析普篩迷思表示,民眾可能以為普篩、快篩可以把無症狀的病人都找出來,但快篩只是檢驗時間比較短,但會有偽陽性、偽陰性,假設快篩檢驗敏感性七成五、特異性九成九,在台灣的盛行率下,每檢驗一萬人,預計會有一百一十四人出現陽性,但其中有一百人是偽陽性。
以經濟效益分析,陳時中表示,以台灣盛行率為一萬分之十八,需花費至少五百四十億元對看似健康的一千八百萬人進行普篩,才能夠驗出其中三萬二千五百七十七人無症狀感染者,其中還有一千七百九十七人屬偽陽性,再要進行隔離後再檢測,才能回復正常生活。若以全台二千三百萬人去算,全面以PCR篩檢普篩,至少要六百九十億元。
相較之下,台灣目前的擴大PCR採檢,對通報的六萬九百五十六人採檢,每次三千元計算,也僅一點八億元,進一步進行疫調後,僅十人查無感染源,後續影響十七人確診。顯示為找出無症狀患者,全面以PCR篩檢方式進行普篩,不只浪費公帑及珍貴的醫療人力資源,且不符效益。
因此,陳時中強調,以目前及早掌握密切接觸者,同樣有效控制疫情,可見台灣精準防疫是成功的,所以目前台灣防疫戰略不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