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耀華/基隆報導
在文化部、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及張榮發基金會三方通力合作下,充滿傳奇故事的中式木造古帆船「自由中國號」八日在海洋大學航海園區亮相,在航海節的前夕由文化部長李永得、海大校長張清風及張榮發基金會執行長鍾德美等共同揭幕,讓「自由中國號」在睽違六十五年後再次展現在國人面前。
文化部長李永得表示,一九五五年六位年輕人乘著夢想、帶著勇氣橫跨太平洋到達美國的歷史,讓人深受感動,「自由中國號」不僅帶著夢想前行,其於百年前以手工打造,保存至今,成為世界少數僅存的中式木造帆船,意義更是非凡;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長期以來進行整體規劃協調與修復工作,不遺餘力,同時也感謝張榮發基金會的支持,以及海洋大學的後續維護及推廣,展現政府、民間、學校的充分合作,讓「自由中國號」得以再現於全民及世界眼中。
海洋大學校長張清風指出,「自由中國號」一九五五年從基隆出發,途經釣魚台、沖繩、橫濱,最後跨越太平洋,抵達美國舊金山,創下臺灣第一艘木造帆船橫渡太平洋的紀錄,在海外漂泊了五十七年,在文建會(現文化部)及海洋大學等單位多方努力下,二0一二年終於回到了故鄉基隆,經過八年漫長的時間,修復後的船體一直閒置在海科館的探索館外的預定地,甚至一度面臨被送往臺南的命運。
張清風說,「自由中國號」當年從正濱漁港出發,就從海洋大學前面駛過,身為臺灣海洋教育的龍頭,海洋大學責無旁貸,必須將他留在基隆,並將它象徵的海洋精神與海洋文化發揚光大。船齡超過一百年的古帆船,在海洋大學找到了永久的歸宿。
「自由中國號」的前身是十九世紀末由福州馬尾船廠製造的漁船,原名「勝孝利號」,當時由周傳鈞等人計劃要駕船到美國參加第一百二十五屆橫渡大西洋國際帆船大賽,因而找到這艘木帆船,更名「基隆號」準備參賽,之後由當時的省主席嚴家淦更名「自由中國號」。
一九五五年四月四日,由周傳鈞號召种玉麟、胡露奇、陳家琳、徐家政、美國駐臺副領事麥克文(Calvin Mehlert)等人,從基隆正濱漁港出發,歷經一百一十四天橫渡太平洋,到達美國西岸舊金山,雖然抵達時已經錯過比賽,但卻也完成橫渡太平洋的壯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