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sidebar Skip to footer

預防胃癌 醫界促幽門桿菌納癌篩

副總統陳建仁(左2)1日偕台大醫院團隊,代表亞太胃癌預防研究計畫接受幽門菌篩檢試劑捐贈。(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台大醫院團隊研究發現,幽門螺旋桿菌除菌治療對腸道菌相影響短暫,更有助改善代謝症候群指標;1日公布與國際專家學者達成共識,建議可以納入癌症篩檢項目。
 世界衛生組織所屬的國際癌症研究署估計到2040年之前,全球罹患胃癌的人口將持續增加,每年有77萬名胃癌可歸因於幽門桿菌感染。
 醫學界已證實胃幽門螺旋桿菌是消化性潰瘍及胃癌的重要致病原因。台大醫院副院長吳明賢、內科部教授劉志銘進行多項大型臨床試驗,開發幽門螺旋桿菌族群與個人最佳療法;最新研究探討除菌治療對於腸道菌叢抗藥性及腸道外疾病與健康之長期影響,刊登於「刺胳針」與「刺胳針感染病學」等國際期刊。
 劉志銘表示,研究結果除了先前證實含「14天的序列性療法」與「10天鉍劑四合一的療法」治療效果更勝於傳統的「三合一療法」外;研究團隊最近更進一步發現,幽門螺旋桿菌除菌治療後,人體腸道菌相的失衡是短暫的,在治療後2個月至1年後,會逐漸恢復;腸道菌抗藥性的增加也是短暫的,會在治療後2個月恢復至除菌前的狀態,且對於代謝症候群的指標會有明顯改善,引領幽門螺旋桿菌的治療方向。
 劉志銘指出,台灣消化醫學界20多年前由台大醫學院榮譽教授林肇堂與副總統陳建仁開啟對幽門桿菌的研究,當時台灣成年人幽門桿菌的盛行率為55%左右;近年因公共衛生環境改善等,感染率已大幅下降,目前成人感染率約25~30%,10~20歲青少年約5~10%,10歲以下孩童則低於5%。
 劉志銘表示,愈早去除幽門桿菌,預防胃癌效果愈好。台大醫院邀集國際專家學者來台舉行胃癌預防的全球共識會議,獲致26項共識,建議20~30歲可評估自費500~1500元篩檢;如透過糞便檢測,甚至可同時篩檢幽門桿菌與大腸直腸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