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sidebar Skip to footer

<中華副刊>閃熠的文學風景

 以崇敬臺灣藝文前輩,於每年重陽節前夕或當日安排的文藝雅集,進入第三十一屆;今年以「真情相擁,歡聚恆久」為主軸,邀請近四百位藝文前輩們參與。
 主辦單位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今年同步安排「作家制服照片」特刊。華副今刊出封德屏社長特刊前言,並刊載十位不同世代作家制服照片,共襄盛舉。
 敬祝臺灣的藝文前輩重陽安康快樂!   --編按

平路(1953~)
拍攝時間:約1970年
拍攝地點:北一女中
當時狀況:就讀北一女高三時校園留影。
向明(1928~)
拍攝時間:1944年4月
拍攝地點:湖南長沙
當時狀況:抗戰時就讀湖南私立廣雅中學,初一時放春假回鄉同學聚會。(前左一為向明)
 進入《文訊》前,我已在雜誌界歷練了多年。女性雜誌、消遣雜誌、電視週刊、汽車雜誌……等,這些著重封面、色彩、版面設計以及用紙、裝幀講究的刊物,我都結結實實的工作過。除了採訪、編輯的基本功,平日也喜歡陪美術設計組的人一起加班,學著割字、改字,幫忙校正,在完稿紙上貼上描圖紙……;他們也不厭其煩的為我解答有關設計印刷的一些問題。當時雜誌界美編部門的主管,大都從廣告公司美術設計部門挖角過來,這些高手看似稀鬆平常的指導,日後才深深體會到收穫很多。

蘇偉貞(1954~)
拍攝時間:1984年
拍攝地點:台北中山堂附近老照相館
當時狀況:國防部藝工總隊借調國防部政二處政戰官,時為上尉。
 1984年12月來到《文訊》,看到仍是鉛字排版、凸版印刷,風格如此素樸,確實有點吃驚。於是和總編輯李瑞騰商量,改為平版印刷,封面也開始彩印。改變製版和印刷方式,為的是讓雜誌的編排更具美感。工作經驗告訴我,文字搭配圖片,無論視覺美感或內容詮釋,都佔有極重要位置。一張泛黃照片、一紙陳舊手稿、一個斑駁圖像,往往勝過萬語千言。
 剛開始《文訊》還沒有專業攝影師,編輯要兼攝影。出門採訪或出席一些大型活動,我總是借用先生那台單眼「尼康」。後來焦桐加入團隊,就由他兼任攝影工作。記得和焦桐一起採訪了何容、吳三連、巫永福。現在《文訊》照片資料庫中,早期前輩作家的照片,好幾張傑作都出自焦桐的巧手,值得一記。

朱國珍(1967~)
拍攝時間:1992年
拍攝地點:桃園國際機場
當時狀況:擔任華航空姐時,CI012台北飛紐約,個人第一次飛國際線長班。
阿盛(1950~)
拍攝時間:1968年9月
拍攝地點:台南新營南光中學
當時狀況:就讀台南新營南光中學高三。
 喜歡用照片搭配文章,成為《文訊》的一種特色。有時為了文章中敘述的某樣物件,千辛萬苦才能尋獲,也許是一封積塵百年的信函,或是一張風化殘破的剪報,都讓我們有追蹤到真實線索因而破案的興奮;人物專訪時,除了為作家拍攝各種角度的照片,也會央求資深作家提供青少年時的照片,向讀者展示一路行來的風霜雨露。
 同樣一件事用文字描述,不同的作者呈現不同的風貌,讀者的解讀也不盡相同。照片的功能,除了呈現「百聞不如一見」的真實性,一方面舒緩了長篇文字帶來的壓力及枯燥,也在美化版面、視覺效果上,發揮了極大功效。

李筱峰(1952~)
拍攝時間:1968年
拍攝地點:台南
當時狀況:就讀台南二中高一。
李行(1930~)
拍攝時間:1952年10月
拍攝地點:高雄鳳山陸軍官校
當時狀況:省立師範學院畢業後服兵役,在高雄鳳山陸軍官校受第一期陸軍預備軍官訓練,與二哥李子堅同時受訓。(左為李行)
 因此,擅長也慣用照片做為思考主題的《文訊》,這些年來舉辦了許多溫馨有趣跟照片有關的專題,進一步成為可看性很高的展覽,有「作家結婚照」、「少年十五二十時」、「親情圖」……。表面上是一張照片,一篇短文,圖片說明再長也不過百來字,事實上,從中不僅映照出作家個人的文學歷程、生命長廊、家族史,甚至關連到台灣史、民國史。

宇文正(1964~)
拍攝時間:約1981年
拍攝地點:景美女中
當時狀況:高三時與同學合影。(前右二為宇文正)
吳妮民(1981~)
拍攝時間:2014年
拍攝地點:新北市某診所
當時狀況:接受《聯合文學》雜誌採訪。(賴小路攝影)
 去年開始,我們全面盤點「資料中心」近五萬張館藏的照片,希望能加速掃描、詮釋的工作。有幸得到文化部「推動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補助,借重許多資深作家的努力辨識,得以持續穩定地從事照片掃描數位化的工作。
 本次主題為「制服照片」,是《文訊》負責照片資料庫、「重陽文藝雅集」的同仁,提出的集體發想,獲得大家的讚同。因受限於時間、經費,又要照顧到品質,只能納入一百多張照片。
 「軍服」是這次「制服照」亮點之一。不論捍衛社稷,受過嚴格訓練的職業軍人,或短暫服預備役的官、士、兵,個個都是雄赳赳、氣昂昂,軍中作家確實是台灣文學發展過程中的一大特色。今日提筆,當年執戈,柔弱斯文與英姿颯颯,對比明顯。環境和訓練,原來可以如此改變、造就一個人!
 照片拍攝的年代,集中在作家十四、五歲到二十歲左右,果真少年英雄、青春無敵,讓人艷羨又懷念。純真明亮的雙眸中,已隱然閃熠出可期待的文學風景,也照現出他們創造出即將到來的文學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