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Views
<社論>柯拉克沒帶來預期效益,反升高台海風險
美國國務次卿柯拉克日前來台,但既不談雙邊貿易協定(BTA),預定的「台美經濟暨商業對話」也在最後一刻取消。這非但顯示台美關係並不像政府形容那麼順暢,也證明以美豬換BTA的想法,其實離實現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蔡總統在八月下旬表示,台灣從明年一月起將取消美國三十個月齡以上牛肉和豬肉進口禁令,頓時引起軒然大波。為了塑造政策急轉彎的正當性與合理性,政府不斷炒作,聲稱此舉可以打開國際經貿大門,並且有助於簽訂台美BTA,美方也積極配合呼應。
經濟部長王美花與美國國務院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史達偉在八月三十一日就進行視頻對談,美方提出雙邊新的高階對話平台「台美經濟暨商業對話」,集中討論半導體、衛生、能源等技術領域的合作,宣稱將由主管經濟發展、能源與環境的國務次卿柯拉克率團訪台進行對話。蔡英文隨即表示,期待透過這個經貿高階對話與其他管道和平台,讓台灣成為關鍵力量。
連日來,民進黨政府官員除了吹捧柯拉克是一九七九年台美斷交後,來台級別最高的國務院官員,並凸顯他來台的重要性。王美花強調會深入交流關於美國印太戰略供應鏈議題,也會涉及台美在半導體、5G的合作;外交部長吳釗燮表示,此行將鞏固台美間的互利經濟聯繫,像是BTA的啟動就是很好的起點。民進黨立委更紛紛指出,台灣國際地位「將會有超越想像的境界」,可視為「台美進行BTA談判很重要的前奏」,「顯然華府已為台美更多高層的互動交流,開大門、亮綠燈」。
然而,美國國務院十六日發布新聞稿,卻僅宣布柯拉克將參加李登輝的告別追思活動;儘管總統府次日還表示「相關議題、討論形式與時程,均在磋商中」,但柯拉克三天兩夜的密集行程,外界高度期待的經濟與商業對話,並未列入其中,相關會談一律改為閉門會議;政府又立即表示,台美經貿對話機制沒有消失,王美花與柯拉克見面,會就召開時間、議題交換意見,所以這次可以定位為「前期對話」。
柯拉克為什麼會臨時變卦?可能的原因有二。一是美方憚於中國大陸的強烈反制動作,擔心台海局勢失控,所以刻意轉為低調,避免過度刺激北京;另一個可能則是美國國務院與貿易代表署(USTR)意見不一致,USTR不願台美BTA談判主導權被國務院拿走。
就前者來講,柯拉克抵台不到二十四小時,解放軍的多架軍機就在十八日上午七時,從台灣西南部、西部、西北部和北部四個方向逼近台灣,國軍連續發布二十二次「廣播驅離」,廣播內容甚至傳出「接近領空」,而非常用的「空域」或「防空識別區」,這不啻意味共軍軍機已經離台灣本島越來越近,對台灣的威脅當然越來越大。
至於國務院與USTR的分歧,固然不能解讀為美國政府立場已有改變,但至少顯示台美BTA的進展,絕對不會像蔡政府宣傳那麼順利。事實上,依據WTO多邊協議,自由貿易協定(FTA)以雙方貨品至少要有百分之九十以上零關稅做為前提,僅有少數敏感項目可以排除,BTA則完全視雙方的貿易談判實力而定,以美國過去在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談判中的強勢作風來看,台灣能不讓美國予取予求,就已經可以偷笑,更遑論在BTA談判獲利。
顯見,柯拉克之行不只沒有帶來預期效益,反而使台海風險升高,民進黨政府難道不該給國人一個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