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sidebar Skip to footer

<中華副刊>一口一口啃蘋果

 縱使全世界的都會景觀愈來愈相仿,全世界的人都要來紐約逛一逛,行人隨時能擠爆紐約街頭。人們步履匆忙,夾在裡面,不知不覺就跟著動線速度。
 你會覺得紐約人對身邊發生的一點兒不在乎,但我不以為那叫冷漠,應該說無私情更公平些。他們有隻看不到的眼睛專注地滴流轉,獨具大都會人靈活的視野,只稍許工夫,他們儘能猜度你。
 來了紐約多次,彷彿熟門熟路了,我們決定用我們的雙腳一步一腳印,一口一口慢吸細啃「大蘋果紐約」的汁液(經常連續遊走30多個街區),確實比僅一箭「射中蘋果」要來得溫柔多情。
 一次搭地鐵,由於空位不是連著,我和先生便隔道分開各坐各的,我旁邊的一位年青男性黑人見此狀,兩分鐘後跨道走至先生座前,指稱彼此換座,讓我和先生可坐一塊兒。道謝之餘,我們嚐了口大蘋果的甜味道。另次,一位手拎大包小件的年青男性白人,在我坐下他身邊而先生無法得座只能站在我座前之瞬秒間,站起讓位給先生。蘋果的甜味還能傳開延續……
 The Morgan Library and Museum(摩根圖書館與博物館)位於麥迪遜大道和36街交口,原來正門對著36街,後來為了地址變成更具聲名的麥迪遜大道,吸引較多的遊客,將正門轉成面對麥迪遜,可謂銜接了當年館主J. P. Morgan,一位傑出企業家的經濟頭腦。
 此棟身在都市叢林的建築要透一口纖微的人間氣息竟也大費周章,錙銖必較,立於一樓寬廣的大廳正中央睜目環視,你能毫無遮攔地透過穿插在實牆間的玻璃帷幕,直接一眼看見前後左右的街景、樹木、樓房,就這麼地一下子張望,你用眼神與街邊來來往往的人面、汽車打上交道,抬起頭來還陪襯著高懸在透明壁外的季節天色。
 摩根館收藏了豐富的書籍與藝術品,J.P.Morgan忙著賺錢可能無法專致閱讀和品賞,不過由於他對文藝的傾心竭力,今日我們方有機會一窺各類逸品,譬如中世紀作家和音樂家的原稿、各樣版本的聖經等等。尤其圖書館裡樓層般的書架、屋頂壁畫,貴麗虛幻的直如進入魔幻場景。
 其中有份十五世紀繪製的世界地圖,是當年由木刻地圖所印製唯一剩下來的一張,用中世紀早期地理的觀念把耶路撒冷當作世界中心(如同過去中國人以中國為世界中心),而對於他們不了解的陸地外緣卻生出神化般的臆想,認為住了有如怪獸的狗頭人和雙頭人。
 我們隨一行參展者聽講解員解說個中精髓,不想一位穿著時髦的中年婦女突地對我們說:「這是私人訪團。」意思是我們不應該隨團聽解。初始我們以為跟隨的是博物館專任講解員,正欲轉身離開,儀態端莊嫺麗的女性講解員迅即回應:「讓他們留下。」雖然情況顯得有些兒尷尬,可我覺得留下來是完滿了一位良和女子的善意。又一次蘋果好滋味。
 偕同兒子一起去觀賞半年前開始在百老匯正式劇場演出的《地下城》(Hadestown)。舞台佈景設定在大蕭條世代,除了中間有個可升沉的地洞之外,其他擺設一式不變,相較於許多華麗繁複的百老匯秀,非常簡單素樸。奏樂者亦留在台上,半中壓軸女角唱著唱著甚至當場介紹各個演奏者,音樂色調爵士兼鄉村,和全劇題旨情調搭配得宜。
 故事原型出自希臘神話詩人歌手Orpheus去陰間拯救愛人Eurydice,最後無功折返,是齣悲劇,然而,被改編成現在的百老匯劇又另有新意,且表演和唱功俱佳,得到八項湯尼獎(Tony Awards)的肯定。
 飾演喻意閻羅王Hades的男角唱腔低沉,磁性深厚,當他與合唱隊(代表Hades的民眾)互相唱和Why We Build the Wall〈為何我們築牆〉時,感染力牽動整個劇院,好像美國總統特朗普(Trump)築牆的聲音一字一句敲進每個人心裡。Hades統治的地下工廠,表面上大家吃食無憂,可必得終日勞碌,另須築牆防止牆外的敵人進來分食。Hades聲稱此舉係保護地下城的自由,聽來猶如在反諷特朗普的近利與傲慢。
 雖然大家都知道結局Orpheus因著不放心Eurydice是否跟住他身後一起離開地下城,回頭查看,違背了Hades放手Eurydice的條件,而一旦劇情演至那最遺憾的一刻,台下仍發出嘆息聲。
 最後一曲We Raise Our Cups(我們高舉酒杯),是在每個世代的劫難後,人們共同唱和的「重整隊伍繼續前行」的打氣歌:有些鳥兒在陽光明媚時歌唱/我並不稱頌牠們/而那些在死亡的夜裡吟唱的/我要為他舉杯。
 Hudson Yards是紐約新闢建的住宅商業區內中一個標識性建築矗立的雄糾氣昂,銅棕閃閃、蜂窩狀,似乎在為旁邊的奢華品購物中心拉生意。紐約紐約,世界級都會,亮麗的另一種形容詞,小民小眾走過它閃亮華麗的那部分,過一些奢華的乾癮,然後回家恢復庶民生活,樂滋滋地回憶說:「啊!我去過紐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