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View
〈文化藝術專刊〉「窺物誌」線上展 解開藏品之謎
畫作檢測+藝術史研究 國內首創知識型網站
圖文/奇美博物館
欣賞油畫時,您可曾想過,畫作底下是否還隱藏了什麼祕密?而館員又是怎麼發現的?因應數位化趨勢,奇美博物館推出全新知識型網站「窺物誌:那些藏品沒說出口的事」,精選常設展廳中具有議題性的畫作研究案例,用圖文的方式呈現館員檢測、解構分析作品的研究歷程與成果,帶領民眾一同窺探作品表面看不見、實體展場也沒有揭露的幕後故事。這也是國內第一個以畫作檢測結合藝術史研究的知識型網站,未來將不斷更新與累積內容。
看懂藝術研究
不再遙不可及
以清晰簡潔頁面呈現的「窺物誌」網站,基礎建立在「技術性藝術史」的研究方法。而究竟什麼是「技術性藝術史」?簡單而言,它是一門整合了藝術史、科學檢測與文物保存修復的跨領域研究,彙整作品的風格、圖像分析和物質狀態,並綜合比對歷史文本和科學調查的具體證據,期望找出更貼近真實的作品詮釋方式。
網站提供了「窺技術」與「窺材質」兩個基礎先備知識章節,說明如何利用紫外線、紅外線等「光學檢測」來揭露畫作材料不為人眼所見的面貌。再來進入實際的「窺案例」作品分析,包括找到畫下有畫的範例、發現原作遭後人塗改的證據;或是看見作品幾經修改的痕跡,進而了解畫家創作思路的轉變等。透過具有邏輯性的知識梳理,讓硬梆梆的藝術研究不再遙不可及,而是更加容易理解與親民。未來網站將繼續擴充,公開更多有趣、富故事性的作品案例,希望藉由多元案例描繪出藏品背後的歷史文化脈絡和當時繪畫的產業結構樣貌。
貼近館員視角
深入了解作品
奇美博物館表示,為了深入了解藏品,館方自2011年起與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合作,針對畫作的作者、風格、圖像等進行計畫性研究,並陸續引進各類先進的檢測儀器,透過藝術史的探究與科學檢測相互搭配,進一步獲得更多作品資訊,除了藉此評估出最適切的文物保存修復方式,同時亦能將成果內容轉化為淺顯易懂的知識傳遞給大眾,落實博物館典藏、研究、教育與推廣四大功能。
館方也強調,目前國外已有不少針對藝術檢測研究的相關資料庫網站,但國內卻尚不普遍,因此,特別在近期推出國內第一個以畫作檢測搭配藝術史研究的知識型網站,提供完整的基礎論述,分享給對知識渴望、對畫作背後故事感興趣的民眾,同時讓藝術相關科系的學生有機會獲得更多學術研究實例的學習內容。透過公開資源與全民共享,提高藏品研究的可及性,落實許文龍創辦人成立博物館的「分享」初衷。期盼民眾能以貼近博物館館員視角的方式,與遙遠的創作者產生更多連結,並且在深入了解作品後,能夠明白作品的珍貴與保存不易,進而更加珍惜這些歷史資產。
此外,「窺物誌」網站亦補足了實體展覽的空間限制,博物館在常設展廳同步提供「窺物誌」紙本簡介索引,民眾參觀相關作品時,可掃描QR Code獲得線上解說內容。「窺物誌:那些藏品沒說出口的事」網址:peekingbehind.chimeimuseum.org。
案例分享1
畫下有畫 隱藏的輪廓
〈菲德烈克‧范‧馬瑟萊爾肖像〉是十七世紀知名肖像畫家-安東尼‧范‧戴克的作品。畫中的馬瑟萊爾是當時活躍於安特衛普地區政治界的人物,可能與范‧戴克相識,因而委託他創作肖像畫。但是范‧戴克在這張畫布上描繪馬瑟萊爾之前,其實已經先被畫上其他東西了。
其實畫下有畫並不是十分稀奇的事情,早期畫家重覆使用同一塊畫布或同一塊木板作畫是相當常見的,這是由於當時畫布和木板的價格並不便宜,加上有時因為原料產量不穩定或運輸有問題,也會導致貨源不穩定,所以畫家們都會相當珍惜仍可使用的基底材(畫布、木板等)。有時已經被畫過一次、或畫過之後卻不滿意成果的基底材,也會被稍加處理後反覆使用,例如將原有的畫刮掉並重新蓋上打底層以重新創作,或是直接用顏色蓋掉,將新的畫直接畫在上面。
若以〈菲德烈克‧范‧馬瑟萊爾肖像〉這件作品來看,可推測他底下的女子肖像可能是被刮掉的。從鉛元素分布圖來看,還可以看到女子的頭部上方有一點被刮掉的痕跡。
案例分享2
修復痕跡 重現女子美肌
一件作品在離開創作者之後,可能因為保存條件不好而有破損、髒污等劣化的狀況,作品也因此歷經多次的修復。釐清前人的修復痕跡是研究或修護作品非常重要的前置作業,首先要區分出什麼是藝術家的原始創作、什麼是後加的修補材料,才不至於混淆而做出失真的分析。
〈女子肖像〉作品中的女子優雅柔美,肌膚白皙吹彈可破,不過透過紫外線攝影,可以看見女子的臉龐和身軀原本佈滿裂紋,有許多後人的補色痕跡。「補色」(retouching)是指在文物表面的缺失處補彩的步驟,使文物外觀協調並具有完整性。
此外,也發現此畫先前的修復只清洗了部分的凡尼斯。一般理想狀態,應是在不傷害原始顏料的前提下,將老化變色的凡尼斯層全面移除,除了讓整體畫面顏色最貼近真實以外,也不會因為留有多層凡尼斯而增加未來再次修復的複雜性。然而移除凡尼斯是相當具有侵略性且不可挽回的修復手段,在沒有充分研究的情況下,很有可能會一併移除掉部分的顏料層,因此在過去也有堅持不將凡尼斯完全移除的觀點。事實上,做與不做是光譜的兩極,館方更關注的是如何針對每個案子找出持平的做法。
若是從這幅肖像畫所要呈現的氛圍來思考,不難理解為什麼當時的修復師只選擇移除人物上的凡尼斯。這種背景帶著微光的人物肖像畫,通常是要給予觀者一種如晨曦又如黃昏的和諧、浪漫之感,而些微泛黃的凡尼斯對於這種氛圍的營造並沒有造成太大的違和與干擾。但若是女子和衣袍被泛黃的凡尼斯所覆蓋,則無法呈現當時畫家想要表現的白皙端莊女子形象。由此可見,或許可以同理當時修復師只清洗人物身上的老舊凡尼斯,而不清洗背景凡尼斯的可能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