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View
〈中華副刊〉花落苦語憶蕭紅
文/攝影 黃筱婷
蕭紅與呂碧城、石評梅、張愛玲等人被讚譽為「民國四大才女」,這四人在文學上有極高的造詣,亦留下諸多動人心弦的作品。其中讓令我最為欣賞,也最為心疼的便是本名為張迺瑩的蕭紅了。
蕭紅出生在黑龍江省的呼蘭縣城,呼蘭隔著一條小河與哈爾濱相對望,過去是縣城所在地的呼蘭,目前已屬於哈爾濱市的轄區。
我特別選在蕭紅冥誕,也就是一月二十二日當天,來到蕭紅故居前方的漢白玉雕像,獻上一束澄黃色的菊花。記得那是一個異常冷冽的時節,東北動輒零下三十度的天氣對於任何人來說真真是個嚴峻且殘酷的考驗。
以現代話來說,蕭紅真真實實是個富二代無誤,她的父親張廷舉是中學校長,也是當地的小地主,家境可說相當殷實,這點從蕭紅故居便可感受些許。
這座八旗式宅院興建於咸豐年間,厚實的牆面上有著青色的磚瓦,是座典型帶有滿族風格的北方民居。
蕭紅故居占地頗大,往前方走約五百公尺便是呼蘭河,此河為松花江的支流,滿語為「煙囪」之意,這條河流在蕭紅作品《呼蘭河傳》經常可見,是北方寂寥黑土大地的代表意象。故居門樓上寫有「康疆逢吉」四字,意思是「自身健壯,子孫昌盛」,這是蕭紅祖父八十大壽時,當時呼蘭縣長為祝壽所書。
一進入故居即可見到五間正房,這正是蕭紅父母結婚時的新房,一九一一年六月一日蕭紅即是出生在這裡,內部還可以見到當時蕭紅出生時的土炕。除了正房之外,故居還有東西兩側廂房,東側廂房為蕭紅母親所主持興建,只是蕭紅與母親之間的感情頗為淡薄,平日裡也不會多說什麼體己話便是,這裡也曾經被做為張家的糧倉使用。西側廂房則對外出租,《呼蘭河傳》中的王大姑娘、馮歪嘴等人物即是住在此地。
在正房的北側便是蕭紅在《呼蘭河傳》花費許多篇幅書寫的後花園了,這座花園同時也是張家的菜園,年幼時的蕭紅花了大把時間與祖父在這裡玩耍。
蕭紅在離開故鄉之後寫下《呼蘭河傳》,後花園裡所栽種的小黃瓜與大倭瓜、掏鳥巢的頑皮、還有與祖夫一同背詩詠詞的兒時光景,在在都是蕭紅彌足珍貴卻再也回不去的童年回憶。
蕭紅離開故鄉之後,輾轉到哈爾濱、青島、上海與香港等地,並寫下《呼蘭河傳》、《生死場》、《商市街》、《小城三月》、《馬伯樂》等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但她卻再沒有機會回到呼蘭小城。在三十一歲時,蕭紅因為醫師誤診,以壯年之姿病逝於香港,一樣是個烽火連天的時代。蕭紅的部分骨灰被安放於淺水灣,之後遷移至廣州銀河公墓;另一部分被端木蕻良安放在聖士提反女校的後院山坡,目前則下落不明。
詩人戴望舒被蕭紅《記憶中的魯迅先生》言詞感動,曾經走了六個多小時到淺水灣弔唁蕭紅,寫下《蕭紅墓碑畔口占》:「走六小時寂寞的長途,到你頭邊放一束紅山茶,我等待著,長夜漫漫,你卻臥聽著海濤閒話。」詩中字字真言,不難看出戴望舒失去蕭紅此等好友的失意與落寞。
蕭紅的人生不挺美好,逃婚出走、與人同居、未婚有孕、初識蕭軍、結識魯迅、遠赴日本、病痛纏身,許多人一輩子未曾發生的,蕭紅在短短三十一年的人生中全都經歷過了。走在蕭紅故居中,那個曾經在《呼蘭河傳》中出現多次的後花園裡,我反覆思量著,蕭紅應該只是想要單純的寫作,僅此而已。只不過當時的局勢極為動盪,處處瀰漫戰火煙硝,那個時代無法給予蕭紅足夠安全的保護傘。
蕭紅對於喜愛的人總太過任性,對於身邊友人卻太過隱藏自己,害怕孤獨卻習慣忍受、勇於出走卻纖細敏感,二元鮮明對立的個性在她身上也都能找著,如此奇特的矛盾織組了她的性格,在尚留封建積習的時代,只能在無數深沉的夜晚舔拭己身痛處,更多的孤寂感便相對油然而生。
探索蕭紅兒時短暫停留的足跡,覺得蕭紅就如同呼蘭河畔的那一抹明月,只可惜微弱的光暈如同她多舛悲涼的運命,稍不留神便會被黑暗所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