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sidebar Skip to footer

16名家演繹新竹城市美術館

新竹市美術館與241藝術空間今年首度「雙館聯手」,推出《本草城市新竹:以淺山海作為方法》暑期大展,邀集十六位國內外藝術家展出,是竹市歷來規模最大的當代藝術展。(記者曾芳蘭攝)

記者曾芳蘭∕竹市報導

新竹市美術館與241藝術空間今年首度「雙館聯手」,推出《本草城市新竹:以淺山海作為方法》暑期大展,邀集十六位國內外藝術家,從不同歷史縱深,以多元藝術表現形式,探討新竹這座科技城的自然與人文關係,並重新審視這塊揉雜閩、客、外省、原住民與新住民多族群城市,是竹市歷來規模最大的當代藝術展。

新竹市美術館與241藝術空間今年首度「雙館聯手」,推出《本草城市新竹:以淺山海作為方法》暑期大展,邀集十六位國內外藝術家展出,是竹市歷來規模最大的當代藝術展。(記者曾芳蘭攝)

文化局長張馨之指出,此特展為「新竹城市美術館」具體實踐,由策展人徐文瑞以跨雙館尺幅,邀請十六位藝術家,從歷史、哲學、文化、生命及科技各層面,共同演繹。

她說,徐文瑞去年底開始踏查新竹舊城區、原住民與漢人生活領域區、土牛溝,還到海山漁港那魯灣聚落訪視,參與藝術家也將新竹有關的內容融入作品。

徐文瑞指出,美術館展區以「溯源」為基調,五位藝術家參與。展場入口設計「本草城市竹塹大事記」,從竹塹社角度整理新竹地區與台灣大歷史重要發展,供觀眾對照作品。

徐文瑞指出,241藝術空間安排楊順發、陳米靖、王秀茹、張碩尹、陳郁文、杜韻飛、張欣、陳瀅如、彭弘智、張恩滿、海蒂‧芙歐特等十一位藝術家,作品從環境變遷、科技與人文、生命自省與死亡等議題切入。

其中、新銳藝術家梁廷毓以竹塹社族人沿鳳山溪逐步往淺山開墾的歷史為背景,找到族人與客族、道卡斯族、泰雅族人相處與衝撞留下的墓碑與宮廟,拍攝紀錄片,同時拓印墓碑作出「墳塚之地」裝置藝術,紀錄歷史刻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