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View
中風後肢體僵硬可能是痙攣了! 醫:把握黃金治療期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蔡醫師,我做了這麼多復健治療,手跟腳還是持續僵硬,且沒辦法控制肌肉與動作,連穿衣服都有困難,我該怎麼回去工作啊!」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蔡昇達的診間,一名年約五十歲的中風病友王老闆(化名)述說著煩惱。蔡昇達醫師看著他因中風而出現肢體痙攣的半邊手腳,深深感受到他的無助與鬱悶,想積極給予他合適的治療選擇,盼幫助他早日回歸職場生活。
中風後半年4成病友可能出現肢體痙攣
在蔡昇達醫師所醫治的患者當中,不少人與王老闆一樣飽受中風後肢體痙攣所苦。根據統計,在首次中風的患者中,超過一半在中風6個月後仍處於輕重不等的失能狀態。另外,約1到4成患者在中風後半年內出現肢體痙攣,導致行動不便、無法穿脫衣服與無法生活自理等問題,若沒有接受妥善治療,除了影響復健進度、加重照顧者負擔,患者的自尊心也常深受打擊。
藥物與復健治療 助改善中風後肢體痙攣
國內外治療指引皆建議,中風後肢體痙攣治療要把握黃金治療期,及早透過藥物、復健幫助舒張肌肉,可減少復健阻礙、改善生活品質,也可避免因長時間肢體痙攣而產生不可逆的關節受損傷害。蔡昇達醫師解釋,中風病友若出現肢體痙攣,例如手掌很難持續張開,便無法執行握球等細緻的復健動作訓練,容易對中風後復健造成不利影響;在日常生活上,痙攣導致患者無法自行洗澡、穿衣、扣扣子或開瓶蓋、走路易跌倒,增加照顧者的照顧負擔。因此盡早展開肢體痙攣的治療,較能幫助突破復健瓶頸,提升復健效果,也更有機會恢復正常的生活自理能力。
目前中風後肢體痙攣的治療選擇很多元,包含口服藥物與肉毒桿菌素注射。口服藥物以肌肉鬆弛劑為主,因為作用於全身,無法針對特定區域肌肉進行治療;而肉毒桿菌素可注射於特定部位,有助肌肉放鬆,改善過強肌肉張力,治療效果比口服藥物更精準,每4個月注射一次,能降低回診頻率減輕治療負擔。患者可以和醫師討論個人化治療計畫,並選擇適合藥物。
目前肉毒桿菌素的健保給付資格為中風後六個月出現上肢肢體痙孿、中風後三個月有下肢肢體痙攣的患者族群。蔡昇達醫師補充,部分患者是中風後即產生肢體痙攣,及早施打肉毒桿菌素亦可改善痙攣,幫助後續的復健治療順利進行。
把握黃金治療期 避免肢體痙攣惡化
2021世界腦中風日的主題為「只要幾分鐘之差,就能拯救性命」(Minutes can save lives)。蔡昇達醫師表示,這主題代表一出現中風症狀,一定要把握黃金治療期,才能減少死亡、失能風險,不只如此,對於中風後的肢體痙攣治療也要把握時機,才不會一再惡化。
蔡昇達醫師也提醒,中風後肢體痙攣的患者除了接受復健、藥物治療,在家中也要適時伸展、按摩,治療效果才能延續,當肢體動作有所改善,患者的情緒、生活也才能逐漸回歸正常步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