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View
骨質疏鬆症要血液檢測?除了骨密度,這些數值也很重要!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台灣在 2025 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骨鬆症將是不可忽視的議題。女性一生中因骨質疏鬆症發生骨折機會達 1/3,男性則有 1/5 機會。然而骨質疏鬆症沒有明顯症狀,民眾多半無法察覺的狀況下,有輕微外力就有可能導致骨折。骨鬆症的治療是條漫長的路,傳統骨密度檢測在短時間內感受的治療成效低,容易降低持續治療的意願,一旦中斷治療,將提高骨折風險。
相較於傳統骨密度檢測儀器,透過新型 PINP(第一型前膠原蛋白氮端前胜鏈, N- terminal propeptide of type I procollagen) 及 ß-CTx (Beta 骨膠原蛋白碳末端肽鏈) 血液檢測可在短期內了解治療成效與必要性,降低因中斷治療而使骨鬆惡化的風險 。
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骨鬆問題將更嚴重
長庚醫院婦產科陳芳萍醫師表示,根據統計,台灣婦女一生中有 1/3 機會會因骨鬆症發生脊椎、髖部、或腕部骨折;男性則有 1/5 的機會。而骨折後所引發 的身體變化或嚴重疼痛,可能導致健康或機能變化、影響行動自主、甚或長期 殘疾,進而影響生活健康品質,甚至死亡。
根據國際骨質疏鬆基金會(IOF)針對亞太地區所做的亞洲觀察報告(Asia-Pacific Regional Audit)及台灣地區流行病學資料估計,在台灣六十五歲以上長者人口將在 2025年增加為470 萬(占總人口比率 20.1%),2050年會快速成長為746 萬 (占總人口比率36.6%),屬骨質疏鬆症高風險族群,骨鬆症問題將隨著超高齡社會來臨而更加嚴重。
骨鬆症是個「沉默的疾病」,患者多在發生骨折才意識到嚴重性,一旦骨折,不僅威脅健康,也增加家庭社會負擔,台灣近幾年失能人口不斷上升,與骨鬆、骨折有很大關係,尤其髖部骨折會嚴重影響生活,死亡率也較高。
檢測血中維生素D、副甲狀腺素,對骨鬆症高危險群的重要性
陳芳萍醫師說,父母曾發生髖骨骨折,以及長期不愛曬太陽,或有肝、腎疾病等,都是骨鬆症高危機群。要特別注意的是肝、腎病患者,維生素D的製造容易出問題,而臨床發現,維生素D的含量在骨骼健康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此,骨鬆症高危險群除了傳統檢測外,也要監測刺激鈣質吸收與骨骼代謝的維生素D,以及調控體內鈣質含量與影響骨骼代謝速率的副甲狀腺素(iPTH)數值。此外,除了骨鬆高風險族群外,骨折患者也應檢測這兩項數值,主要是因骨折治療要達良好成效時,應排除或矯正常見的續發性骨折因素,例如:維生素D缺乏和副甲狀腺素功能亢進。
另有些人以為服用高量的維生素D,便可預防骨質疏鬆症或骨折,最新的國際文獻研究顯示:在體內含過量維生素D且接受醣皮質激素治療者,可能進一步引發繼發性的骨質疏鬆症 ,因此體內維生素 D「過與不及」對骨質都不好。對高風險者而言,應如何適量補充維生素D,需要檢測體內維生素 D含量才可因應。
新型 PINP、ß-CTx 血液檢測,
了解治療與控制成效,提高持續治療意願
骨鬆症患者持續接受治療,是全世界很重視的課題,若中斷治療,就可能出現問題。讓人擔心的是骨鬆症不似高血壓、糖尿病,接受治療後只要測血壓、血糖就能看到成效,骨鬆症的治療是漫長,是一輩子的,治療後若以傳統 BMD 檢測,必須一至兩年後再檢測,才知道是否改善,因此容易降低患者持續治療的意願,降低治療的有效性,進而可能因中斷治療而惡化病症。
新型 PINP(第一型前膠原蛋白氮端前胜鏈)、ß-CTx(beta 骨膠原蛋白碳末端肽鏈) 等骨質疏鬆代謝因子(BTM)檢測,只要 3~6 個月就能知道控制成果,了解骨代謝有無改變,並判別是否單純骨鬆,還是有其他骨骼疾病造成,可以增加患者治療的信心及意願,也讓骨質疏鬆症得到最好的控制。
而在檢測上,建議能同時監測維生素 D以及副甲狀腺素(iPTH)數值,以掌握更完善的數據,提升骨鬆症的風險評估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