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View
年輕男子打BNT過敏 類固醇治療變「月亮臉」超崩潰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一名27歲男子,日前接種BNT疫苗約2-3週後引發「血管炎」,經檢驗後確定為疫苗引發的不良反應,發病時下肢佈滿紅色出血點,甚至導致皮膚潰瘍,為此還住院半個月,簡直苦不堪言。住院期間,主治醫師施打最高劑量的類固醇,出院後持續服用類固醇藥物,目前血管炎的症狀已趨緩,然而類固醇的副作用,導致該名男子全身水腫、臉部腫脹,整個肥一大圈,衛福部立台北醫院藥師廖玲梅表示,停藥後會慢慢改善,但服用期間身體免疫力下降,感染機率增加,需多加注意。
類固醇藥物應用極廣泛 常被稱「美國仙丹」
廖玲梅表示,類固醇的正確名稱為「腎上腺皮質激素」,也因為作用廣泛,又俗稱「美國仙丹」。具有抗發炎、免疫抑制、抑制增生及血管收縮作用,可以注射、口服、吸入及外用等劑型被使用。而類固醇注射針劑通常只會在醫療機構裡出現,可應用於過敏性休克、腦部水腫、發炎性的神經病變及癌症(如淋巴癌)、慢性阻塞性肺病、血管炎、氣喘、過敏性疾病等。
其他用途也極為廣泛,器官移植、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皮肌炎、多發性肌炎、腎絲球腎炎、發炎性關節炎、硬皮症)與皮膚疾患(乾癬、牛皮癬、頑固性溼疹)等,也都有機會使用。廖玲梅說明,例如這名27歲的血管炎患者,醫師選擇類固醇脈衝治療,亦即在短時間內注射大劑量的類固醇藥品,達到抗發炎及免疫調節的功效,讓症狀能在短時間內獲得控制。
廖玲梅表示,至於吸入型類固醇,常是氣喘或慢性阻塞肺病患者的重要用藥,可有效減緩氣道發炎及減少發作機會。而外用的類固醇類藥膏則是幫助皮膚發炎狀況盡速獲得控制,但是,有感染的皮膚傷口則不可使用類固醇藥膏。
類固醇改變脂肪分布 月亮臉、水牛肩隨之而來
高劑量或長期類固醇使用可能會造成水腫、肥胖或俗稱月亮臉、水牛肩的現象,在停止服用類固醇之後,就會慢慢改善。廖玲梅補充,水腫是因體內水分及鹽分的堆積所致;肥胖與服藥後食慾增加有關;體型變化則是類固醇藥品改變身體脂肪分布的結果。因此,建議類固醇治療期間注意飲食鹽分及熱量攝取,配合體重監測及運動可以降低體態變化疑慮。
廖玲梅表示,高劑量類固醇也可能會使血糖短暫上升。因此糖尿病人原有飲食控制外,要多注意血糖的測量。醫療上,在短期內會讓患者使用注射式胰島素或增加口服降血糖藥穩定血糖控制;而長期(約半年以上)服用類固醇的患者,骨質疏鬆風險較高。廖玲梅建議調整生活型態,例如增加鈣質攝取、補充維生素D、避免菸酒及適當運動可減少骨質流失。另外,外用類固醇常被許多人自行長期使用,容易導致皮膚變薄、萎縮,老年患者甚至出現微血管擴張導致皮膚紫斑。
服用類固醇感染風險增 減少出入公共場合
廖玲梅表示,由於類固醇有免疫抑制功能,易有感染風險,治療期間應減少出入人多的公共場所並且戴口罩、勤洗手以避免感染。使用吸入型類固醇則要記得每次使用後要漱口,以避免咽喉部黴菌的感染。此外,口服類固醇應該遵照醫囑服用,醫師始可掌握治療進度達到停用的目標。外用類固醇藥膏則要注意醫囑使用部位及使用方式,因為皮膚厚度、疾病狀態及病人年齡都是外用類固醇選用重點,並且千萬不可自行與他人共用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