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View 0Comments
鸚鵡愛搞小團體 北市動物園滾動式調整混群平衡社交
記者吳靈芬/台北報導
台北市立動物園內目前照養著多種鸚鵡;園方指出,鸚鵡是高度社會化且智商高的動物,牠們都有自己的個性和嗜好,也像人類一樣喜歡湊在一起搞小團體,然而鸚鵡的社交模式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十分複雜,因此照養團隊必須時時仔細地觀察個體間的互動,來確認關係改變的原因,適時的調度個體、改變吃飯模式以及變更活動場的設施等,在變動環境刺激維持社交平衡,也協助鸚鵡們重新找到自己的社交定位。
動物園指出,目前參與林務局野生動物救傷收容計畫並與國內外動物園進行動物保育交流合作,照養繁殖許多中大型的鸚鵡,牠們來自世界各地,每隻鸚鵡都具有獨特的性格,個體之間有頗複雜的社交行為,在群體中也有自己的定位。
大多數鸚鵡是社會性動物,動物園說,跟其他個體的互動,像是理毛、陪伴、吵架甚至是打架,都是牠們生活中很重要的元素。動物園裡的鸚鵡種類及數量繁多,為了強化動物福祉,提供鸚鵡們「社交多樣性」的環境,保育員刻意分開一部分同種類的鸚鵡避免牠們拉幫結派,並安排不同種甚至體型差距大的鸚鵡共用一個活動場,製造重疊的空間來促進交際,例如調整每日供給食物的品項以限縮食盆的數量,讓牠們有更多互動的機會,在持續變動的環境刺激下維持社交平衡。
此外,保育員還會不定期更換不同材質的行為豐富化設施供鸚鵡們舒壓和打發時間,植栽的更新也是環境變化的一環,目的就是希望鸚鵡們能住得舒適又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