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成中風者肢體痙攣 恐失能

726
醫師提醒,肢體痙攣若無妥善處理可能衍生不可逆的關節變形。(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1名63歲男性,曾於6年前發生腦中風,開始復健後卻發現右手總是拳頭緊握、手指無法伸展,連轉動門把都有困難,且右腳也難以控制,走路容易跌倒,求診後才發現是中風患者常有的肢體痙攣,經過積極復健及肉毒桿菌素治療後,從走路不穩,慢慢能夠不依賴拐杖行走,也能自己搭公車出門。

醫師指出,肢體痙攣若無妥善處理可能衍生不可逆的關節變形,所幸該名個案經積極復健及肉毒桿菌素治療後,目前已不須拐杖就能行走。

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理事長周中興表示,中風近年雖已退居十大死因第四名,但失能仍是一大問題。失能多與中風併發症有關,據統計,約40%患者於中風半年後會出現肢體痙攣問題,影響日常生活能力,也易造成照護者負擔。

腦中風向來是國人失能及死亡的主因,依據台灣中風登錄資料庫顯示,半數以上初次中風患者於半年後仍呈現失能狀態。

周中興指出,腦中風後肢體痙攣是常見原因之一,患者於中風後一週即有可能出現痙攣現象,根據統計,中風超過半年後約有4成患者受到肢體痙攣所困擾,若不積極介入處理,導致軟組織僵硬、退化,關節僵硬、變形與孿縮,恐面臨拄柺杖、坐輪椅、臥床等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