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城廣角鏡〉從袈裟到牛皮,圈地傳說故事的源起

2350
近年新建的高雄黃氏宗祠又名「江夏紫雲寺」。(取自高雄市黃氏宗親會網站)

詹伯望

二十四日見報的《紫雲是祥瑞的象徵》一文,我們說到唐代泉州地方巨富黃守恭,最著名的故事就是獻桑園建開元寺。但這故事的經過卻有幾種版本。由此出發,我們也可以略窺古今中外許多傳說故事是如何增益發展的。

明代釋元賢纂修的《溫陵開元寺志》:「唐垂拱二年(六八六年)乙酉二月,州民黃守恭晝夢一僧乞其地為寺。恭曰:『須樹產白蓮乃可。』僧喜謝,忽失所在。越二日,桑樹果產白蓮。有司以瑞聞,乞置道場,制曰:『可。』仍賜『蓮花』名,請僧匡護主之。」蓮花寺其後幾度改名,到了唐玄宗時,改為開元寺。

另有一說是,當時有高僧匡護四處傳播佛教,屢次登門乞求黃守恭獻地建寺,表示所求不多,一襲袈裟大小足矣。黃守恭當即應允,結果,匡護解下袈裟,望空中一拋,正好把天上日頭全罩住,地上現出大片袈裟影子,把黃守恭的田園廬舍全都罩在影內。黃守恭不好反悔,便又推辭說:「等桑樹生出蓮花就可以了。」匡護欣喜謝過,忽然失去蹤影。過了兩天,黃守恭桑園裡的桑樹竟然都開出蓮花!

這一神蹟讓黃守恭就此捨園建寺,建大悲閣及正殿,賜額「蓮花寺」,請匡護擔任住持;而在建大雄寶殿時,曾有紫雲覆頂,又名「紫雲寺」。「桑樹生蓮」與「紫雲覆頂」的祥瑞之兆,讓黃守恭捐地建寺之舉傳為美談。但有人指出,匡護和尚袈裟圈地之說,是黃守恭子孫編造的故事。

據《高僧合傳》,此一美談應源自「襌宗五祖弘忍拋袈裟圈地,蓋鳳凰山法雨寺」之說。再說,五祖建法雨寺比黃守恭捐地建蓮花寺(開元寺),要早幾十年。而且,佛教還有一樁袈裟圈地的故事,就是地藏王菩薩金喬覺向九華山員外閔讓和拋出袈裟,蓋住九十九座山峰,以致弘一大師贊道:「大士神明,不可思議。遍覆九華,一袈裟地。檀那功德,奕業垂芳。常傳大士,莊嚴道場。」

但此後黃守恭事業更加發達,家族興旺,也是事實。為後代長遠發展計,他召集黃經、黃紀、黃綱、黃綸、黃緯等五個兒子,鼓勵分頭發展,隨處開基立業,讓他們遷到同安、惠安、安溪、南安、詔安等地,有「五子分五安」之說,稱為「五安黃」。

目前全台灣的黃氏宗親近一百四十七萬人,為全台第三大姓,近年新建的高雄黃氏宗祠,又名「江夏紫雲寺」,台灣黃氏宗親總會積極爭取二0二三年世界黃氏宗親會在高雄舉辦。

台灣古早有所謂荷蘭人誑騙原住民,索一塊牛皮地建城寨,卻用細牛皮繩圈出一大塊地來的故事,或說荷蘭人用幾疋布就換得土地建城云云。但聯合東印度公司的檔案記載,一六二五年一月二十日,公司就已向熱蘭遮城附近的赤崁平埔族租得一片土地;檔案中記錄了荷蘭人最初每年須為這片土地支付一些布料,布料則由新港社居民分得。

這種故事各國都有,維基百科甚至特立條目〈用牛皮量地〉介紹,指其或稱「牛皮換地」、「牛皮得地」、「牛皮騙地」、「牛皮割地」等,是一類型的騙子故事,「為外地人以牛皮欺騙本地人的土地。」羅列了許多各國故事,會幹這種事者,有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的殖民者,有時甚至傳教士也這麼做。

這類故事的原型應出於公元前八世紀,腓尼基人向非洲柏柏人請求,以一張牛皮,剪成一根細條,包圍現在突尼西亞稱做拜爾薩(Byrsa)的迦太基衛城,拜爾薩就是「一張牛皮」之地。這故事在古羅馬史家阿庇安(Appianus)的《羅馬史》也有提到。

(作者為資深媒體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