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藝術賞玩專刊〉望子成龍玉帶鈎造型的變化—元、明、清三代遞羶(中)

1221

劉振漢

作者介紹:劉振漢先生現擔任台南文物協會監事,並於台南藝術大學攻讀「藝術史評與古物研究碩士班」,收藏方向主要為古玉器範疇。

繼上期談到元明兩代「望子成龍玉帶鈎」的時代風格,接著我們探討其在清朝的造型風格,參考的物件以出土及台北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為主。

清代型制

共探討11件,其中三件為考古出土器物,其餘8件則為清宮舊藏。

1、江西省南昌市湖坊村基建工地清墓出土,如圖1。龍首為典型的凸額、蝦子眼、眼後豎型眉、斜口、張嘴、螭首則為貓型耳、S形身、啣靈芝、尾與靈芝枝條共繞周身、矮圓鈕、螳螂形片狀鈎身。

圖1古方,《中國出土玉器全集9》,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年。

2、上海靜安區陝西北路清墓(1788-1808),如圖2 。龍首為典型的凸額、蝦子眼、眼後豎型眉、斜口、張口露舌、螭首則為貓型耳、S形身、啣靈芝、尾與靈芝枝條共繞周身、矮圓鈕、螳螂形片狀鈎身。

圖2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上海出土唐宋元明清玉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年。

3、安徽省岳西縣蓮雲鄉關畈村清墓出土,如圖3。龍首為典型的凸額、蝦子眼、眼後鈎型眉、斜口、開口、螭首則為圓型耳、束腰、啣靈芝、尾與靈芝枝條共繞周身、矮圓鈕、螳螂形片狀鈎身。

圖3古方,《中國出土玉器全集6》,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年,頁220。

4、台北故宮博物院 (故玉001235N000000000), 長14.0公分 寬3.8公分 高2.6公分,如圖4。白玉質地佳,龍首為典型的凸額、蝦子眼、眼後豎型眉、張口、螭首則為圓型耳、啣靈芝、尾與靈芝枝條共繞周身、矮圓鈕、琵琶形片狀鈎身。

圖4引用參考 〈清 玉帶鈎〉,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版取自《器物典藏資料檢索系統》: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49382&Dept=U

5、台北故宮博物院 (故玉002369N000000000),長8.8公分 寬1.7公分 厚1.85公分,如圖5。白玉帶糖,龍首為典型的凸額、蝦子眼、眼後豎型眉、斜口、張嘴、螭首則為貓型耳,頭及下巴碩大背部有突起脊柱,單尾不分岔與一般螭龍流暢動感不同,類似娃娃魚、矮圓鈕、鈎身尾端齊平。

圖5引用參考 〈清 玉帶鈎〉,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版取自《器物典藏資料檢索系統》: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50473&Dept=U

6、台北故宮博物院 (故玉002401N000000000),長11.2公分 寬1.8公分 厚1.85公分,白玉。鈎作龍首狀,背面有一突起的圓紐,固定革帶用。帶鈎正面浮雕螭龍兩隻,相互纏繞,如圖6。

圖6引用參考 〈清 玉帶鈎〉,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版取自《器物典藏資料檢索系統》: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50537&Dept=U

7、台北故宮博物院 (故玉003307N000000000),長13公分 寬2.1公分,白玉。鈎作龍首形,背面有一花瓣式的柱狀紐,作固定革帶用。器面浮雕螭龍一隻,一大一小兩龍相視而對,如圖7。

圖7引用參考 〈清 玉帶鈎〉,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版取自《器物典藏資料檢索系統》: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51378&Dept=U

8、台北故宮博物院 (故玉002423N000000000),長8.9公分 寬1.85公分 厚1.5公分,白玉,玉質瑩潤。鈎作龍首形,背有凸起方形環紐,可穿繫革帶。器面浮雕二首尾交纏的螭龍紋,如圖8。

圖8引用參考 〈清 玉帶鈎〉,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版取自《器物典藏資料檢索系統》: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50559&Dept=U

9、台北故宮博物院 (故玉003528N000000000),長20.5公分 寬4.6公分,碧玉,玉色深綠,夾有白斑及黑灰斑紋。一端作立雕龍首形,鈎面上有鏤雕小螭。帶鈎背後半環並帶活環 。背面並陰刻有:「乾隆年製」篆書四字款,如圖9。

圖9引用參考 〈清 乾隆 玉帶鈎〉,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版取自《器物典藏資料檢索系統》: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51560&Dept=U

10、台北故宮博物院 (故玉004822N000000000),長12.1公分 寬2.8公分 高2.7公分,如圖10。白玉質地甚佳,龍首為典型的凸額、蝦子眼、眼後豎型眉、斜口、開口、螭首則為貓型耳、束腰、啣靈芝、矮圓鈕、螳螂形片狀鈎身。

圖10引用參考 〈清 玉蟠螭紋帶鈎〉,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版取自《器物典藏資料檢索系統》: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56114&Dept=U

11、台北故宮博物院 (故玉009607N000000000),全高2.1公分 長9.2公分 寬1.88公分,如圖10。翠玉質地甚佳,龍首為典型的凸額、蝦子眼、眼後豎型眉、斜口、張嘴、螭首則為圓型耳、束腰、啣靈芝、尾與靈芝枝條共繞周身一圈、矮圓鈕、螳螂形片狀鈎身。

圖11引用參考 〈清 翠玉龍紋帶鈎〉,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版取自《器物典藏資料檢索系統》: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60640&Dept=U

表一:

編號 鈎首 鈎鈕 鈎身 螭龍
眉眼耳 吻部

型態 形狀 型態 附加裝飾 與鈎身距離
1 長豎眉、蝦子眼、棒狀耳 張口露齒 圓型矮鈎鈕 螳螂型薄片狀 昂首、下頦有鬚、面對鈎首約成30度角、螭身脫離鈎身。 口銜靈芝 約1/5鈎首
2 凸眼、棒狀耳(其餘部分照片無法判斷) 獠牙、

側鑽孔表口腔內有舌

圓型矮鈎鈕 螳螂型薄片狀 昂首、下頦有鬚、面對鈎首約成60度角、螭身脫離鈎身。 口銜靈芝 約1/6鈎首
3 勾形眉、蝦子眼、棒狀耳 張口露齒 圓型矮鈎鈕 螳螂型、呈薄片狀 昂首、面對鈎首呈45度角,螭身脫離鈎身。 口銜靈芝 約1/6鈎首
4 長豎眉、蝦子眼、棒狀耳 獠牙、

側鑽孔表口腔內可能有舌(照片無法明確判斷)

圓型矮鈎鈕 琵琶型薄片狀 雙螭首、一面對鈎首呈30度角,另一背對鈎首成45度角,螭身大部分緊貼鈎身 螭口銜靈芝 約2/5鈎首
5 長豎眉、蝦子眼、棒狀耳 獠牙、

側鑽孔表口腔內可能有舌(照片無法明確判斷)

圓型矮鈎鈕 螳螂型 螭首正對龍首、頭及下巴碩大背部有突起脊柱、單尾、樸拙、高浮雕緊貼鈎身 約2/3鈎首
6 長豎眉、圓眼、棒狀耳 張口露齒 圓型矮鈎鈕 呈薄片狀 雙螭首相對、螭身緊貼鈎身 約1/5鈎首
7 鈎雲形眉、圓眼、葉形耳、額頭平均散佈四顆圓點 張口露齒 圓型矮鈎鈕 螳螂型兩層交疊狀 昂首、面對鈎首呈45度角,螭身貼緊鈎身。 約1/3鈎首
8 長豎眉、圓眼、棒狀耳 張口露齒 方形鈕延伸外鈎 螳螂型呈薄片狀 雙螭相對、螭淺浮雕、螭身大部分緊貼鈎身 頸旁有一靈芝 約1/3鈎首
9 鈎雲形眉、圓眼、貓耳 獠牙、

側鑽孔表口腔內有舌

方形鈕並帶活環 螳螂型薄片狀 昂首、下頦有鬚、面對鈎首,螭身貼緊鈎身 約2/9鈎首
10 長豎眉、蝦子眼、棒狀耳 獠牙、

側鑽孔表口腔內可能有舌(照片無法明確判斷)

圓型矮鈎鈕 螳螂型薄片狀 昂首、下頦有鬚、面對鈎首呈近90度角,螭身離開鈎身 螭口銜靈芝 約1/5鈎首
11 長豎眉、蝦子眼、棒狀耳 獠牙、

側鑽孔表口腔內可能有舌(照片無法明確判斷)

圓型矮鈎鈕 螳螂型薄片狀 昂首、下頦有鬚、面對鈎首呈45度角,螭身離開鈎身 螭口銜靈芝 約1/5鈎首

 

小結

清代帶子上朝龍鈎除了承襲自明代的制式鈎型外,也發展出更活潑變化的鈎型,除了在龍首外也開始在螭龍上做文章,例如更繁複、螭首不再與龍首相對,或者有兩隻螭龍出現等。

在清朝共時性脈絡探討,望子成龍玉帶鈎循著兩條同存路徑前行,一是延續習慣勢力的風格演變,碎步前行—例如清晚螭龍的束腰型態及眼部更為凸出。另一種則是在尋求突破舊框架,但受限制龍與螭均有著固著型態,欲大幅度變動有其困難,故只能在鈕及螭龍的搭配上做變化。所以可以看到多樣化的鈕型,及將螭龍儘量作改變的努力。

台南市文物協會成立至今已歷36年,在歷任理事長及全體會員的努力下,對文化的傳遞及發揚不遺餘力,也歡迎對中華古文物有興趣的同好一起加入,加入方式請洽本會蔡秘書0982789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