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人均GDP超越日韓,人人雨露均霑?

個人所得稅是調節所得分配差距的政策工具,但近年來效果未見增強。圖為所得稅結算申報作業情形。(資料照)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計算,今年台灣人均GDP將高於日本、南韓,日前國發會主委龔明鑫談到此事表示,「這是台灣首次超過日本、睽違十九年超過韓國」。然而,倘若深究台灣人民的收入狀況,恐怕許多人都感受不到「超越日韓」的喜悅,莫非數字又在騙人?

一般而言,GDP可從支出面計算,也就是個人消費、國內投資、政府支出、進出口差額的總和;亦可以要素所得法計算,就是工資、租金、利息、利潤等所得總和。而人均GDP,則是以GDP除以人口總數得出。GDP的數字會受到若干因素的影響而變動;而且對許多人來說,GDP若有似無,只是在新聞中出現的名詞。

就以「人均GDP」而言,根據IMF估算,今年台灣將達三萬五千五百一十美元,日、韓分別是三萬四千三百六十美元、三萬三千五百九十美元。從數字來看,台灣的確贏過日、韓;但是如果在台灣進行民調:「請問你認為台灣人比日本人有錢嗎?」相信回答「不」的受訪民眾會遠高於回答「是」的受訪民眾。原因在於,今年以來台幣對美元匯率固然貶值,但是日圓對美元匯率的貶值幅度更大,因此折算成美元的GDP數字台灣就占了匯率變動的便宜。

其次,「人均GDP」呈現出的數值,是一個經濟體內所有人民的所得完全相等,但是全世界沒有一個經濟體是所得分配完全平均的狀態。九月初一0四人力銀行公布一項調查,台灣六十三個產業的平均月薪是四萬三千五百七十元台幣,但是有高達四十一個產業平均月薪低於全體平均值;而且,最高薪的「電腦及消費性電子製造業」平均月薪,比最低薪的「社會福利服務業」高了百分之六十。再進一步觀察,高薪產業僱用人數少、低薪產業僱用人數多,也就是大部分受僱勞工的薪資低於平均月薪。

從「GDP分配結構」來看,民國一0八年GDP當中「營業盈餘」占百分之三十二點二九,一0九年上升到百分之三十四點四九;同期「受僱人員報酬」的占比從百分之四十六點零四降到四十四點九八。由此來看,受僱人員分享到的GDP成長果實不增反減。

從較長的期程觀察,民國一一0年台灣GDP總值是民國一百年的一點五倍,但同期平均每戶可支配所得僅成長一點二倍。簡言之,對許多台灣民眾而言,GDP成長當中的某些部分是「看得到,吃不到」的空中大餅。

當然,由於每個人的愚智勤惰、教育水準、成就動機、興趣偏好等等條件不盡相同,因此所得分配必然有所差距;但是,政府亦可透過政策手段改善所得分配差距,而個人所得稅、社會救助等政策都是調節所得分配差距的工具。

根據主計總處計算,民國一一0年社福現金補助等「從政府移轉收入」可降低所得分配差距一點三四倍,雖高於一0九年的一點一六倍,但遠低於九十八年的一點七五倍。一0二至一一0年個人所得稅等「對政府移轉支出」可降低所得分配差距零點一四倍,不但顯示此一政策工具的改善所得分配效果未見增強,而且還低於一0一年的零點一六倍。簡言之,台灣GDP成長果實不但未能雨露均霑,政策面也未見積極。

當然,台灣仍有條件持續衝高GDP總值,但也應務實看待GDP所代表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