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View 0Comments
南市東區大同國小設計AI救生裝置 展現跨域競爭力
記者施春瑛/台南報導
南市東區大同國小參與「教育部數位學習深耕計畫」,結合SDGs氣候變遷議題進行竹溪跨域PBL課程,學童並特別針對發生強降雨時,溪水可能淹到步道的情況設計了AI救生裝置。大同師生近日帶著作品回到竹溪進行成果展示及解說,居民對於學童的創意展現給予正面的肯定。
大同國小表示,當急降雨現象發生時,竹溪溪水會在短時間淹到兩側步道,產生安全疑慮,此時沿岸兩側的救生裝置就更顯得重要。師生著手進行竹溪環境調查,先了解救生圈數量及設置位置,接著訪談來往竹溪的民眾,才發現多數民眾對於竹溪水域的安全措施並不清楚,此外學童們踏查時也發現,有的救生圈位置太高,有些則被雜草遮蔽,因此他們就以「如何改善救生設施」為主題進行跨域專題製作,希望透過學童的創意發想來提升竹溪水域的安全保護。
大同學童們設計出包含竹溪小阿龜、多功能防溺小幫手、AI智動救生小精靈及遙控發光萬用救生圈等四項作品。其中「多功能防溺小幫手」以竹溪常見的鳥類白鶺鴒進行外型設計,將AI鏡頭藏在鳥的眼睛,平常在溪畔進行防溺偵測,夜裡救生裝置還會發亮,讓大家更容易辨識救生裝置的位置。
「AI智動救生小精靈」則是將鏡頭設置在竹溪月見橋下,孩子們觀察到這裡的水位最深,最可能發生危險,當AI鏡頭發現疑似溺水的畫面,就會發出警告訊息,提醒附近居民儘快協助救援;「遙控發光萬用救生圈」則是參考坊間的遙控救生圈裝置設計,希望讓救人的工作更安全,也提升救人的效率。
學生蔡宇翔說,雖然目前使用的AI鏡頭不是很厲害,但隨著科技越來越進步,未來一定可以更準確的判斷溺水,讓水域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