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8月1日是世界肺癌日,台灣癌症基金會提醒民眾,不一定是抽菸或接觸粉塵或油煙才會得肺癌。一名不菸不酒、晨泳運動不間斷的健康教師竟也罹患肺癌 呼籲民眾一定要定期篩檢、早期發現、早期診治。
癌症基金會指出,肺癌連續13年為男女性癌症死因之首位,每5個癌症死亡者就有1人為肺癌;不僅每年有超過1萬人死於肺癌,同時每年更超過16000多人被宣告罹患肺癌,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指出,肺癌因為初期無任何症狀,所以晚期發現比例高,導致死亡率也居高不下。
根據國健署統計,肺癌第1期之5年存活率約9成,到了第2期接近6成以上,第3期則下降到近3成,但如果到第4期才就醫,5年存活率就僅剩1成,期別之間5年存活率差距很大。
癌症基金會表示,可能罹患肺癌的高風險族群為抽菸史超過30年(含戒菸時間未超過15年的民眾),具有肺癌家族史者,有肺部病史者,暴露於氡氣環境,金屬業、冶礦業、石油化學工業、石綿接觸者或長期暴露在有粉塵、油煙、棉絮、化學物質、放射環境下者,長期暴露於PM2.5區域者,長期需煮食且無抽油煙機設備者。
癌症基金會強調,並不是只有高危險群才會罹患肺癌,健康教師蔡勝進服務教職29年,退休後從事志願服務工作15年,連續30幾年間每天晨泳不間斷,喜歡爬山,登頂百岳50座,還是陽明山國家公園東西大縱走一日行紀錄保持人,作息規律、不菸不酒,但在幾年前的例行門診做了肺部篩檢,竟確診發現罹患肺腺癌,在切除了左肺下葉以及積極治療後,已恢復穩定。
賴賴基銘說,早期檢測與診斷,是現階段肺癌防治的重要目標,而肺癌的治療早已進入精準醫療時代,臨床醫師可依據腫瘤特性、大小以及EGFR基因檢測,擬定最適切的治療計畫,讓病人有更好的預後,降低復發、轉移及死亡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