鑲嵌型胚胎 仍可健康發育

健康的昕昕在16週時被診斷有40%細胞染色體出現變異,醫師陳持平(左)建議留下昕昕,終讓他有機會健康成長。(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台灣胎兒醫學振興會26日提出拯救胎兒專案,馬偕婦產科醫師陳持平指出,非常多「鑲嵌型染色體異常」胎兒,明明可以正常發育卻被人工引產而喪失生命,12年來已拯救上百名這類胎兒,且全部都能健康成長,這些幼小生命的生存權不應被剝奪。

陳持平指出,統計每100個胎兒中就有約4個會有或大或小的異常,如果加上孕期併發症,高危險妊娠約在10%之譜,故若能做好周產期安全、並且將產前診斷與諮詢做完整,讓準爸媽深思熟慮後再做出決定、或在準備妥善的情況下生產,將可以有效減少胎兒被倉促引產或新生兒需急救的情形。

陳持平強調,每個胎兒都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因此深耕胎兒醫學、拯救胎兒,就是厚植國力的最開端。

陳持平指出,「鑲嵌型染色體異常」之胎兒常被人工引產,當羊膜穿刺、臍帶血檢驗,都認定胎兒有明顯的體細胞染色體變異,就幾乎都會被人工引產,然而,如果這些胎兒有機會繼續成長,幾乎所有的胎兒都會長成健康的胎兒。

「9個月健康的昕昕,就是我從斷頭台在上,在最後一秒鐘救回來的」,陳持平說。昕昕是在16週被檢驗出40%的體細胞,第10對染色體的長股斷裂,幾乎所有古今中外的醫學報告都建議應予引產,就在手術前一刻,昕昕的父母聽了分析,最終留下了昕昕,「昕昕的媽媽每每提到這一段歷程,都會忍不住流淚」。

陳持平表示,鑲嵌型染色體異常多半是胎兒自行分化出現錯誤造成,但這一部分染色體錯誤的細胞,是屬於弱勢細胞,繼續發育就會被胎兒本身正常細胞所取代,所以異常只是暫時性現象,胎兒越發育則不正常的細胞比例就會降低,最終到消失或是達可以忽視的程度。

胎兒醫學振興會創辦人醫師張東曜表示,胎兒異常有許多不同的狀況,部分如無腦兒等嚴重且無法治癒的情況,就應予引產;而有些異常已有十分良好的治療技術、且不影響生命安危,如唇顎裂、尿道下裂等,這些孩子都能以外科手術重建並治癒。

張東耀指出,台灣的少子化已經是既定的趨勢,而面對高度競爭的社會,家庭不僅生得少、往往還要求「生得好」,希望由「胎兒生存權」、「女性生育權」、「嬰兒健康權」、「孩童教養權」及「女性健康權」等五面向完整考量,致力拯救胎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