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銘
潰瘍性結腸炎,也稱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會導致結腸與直腸發炎與潰瘍的慢性疾病。潰瘍性結腸炎的病因並不明確。與其病因相關的理論有自體免疫性疾病、遺傳學、腸道菌群的改變,以及環境因素。對於已開發國家之罹病率較高,部分提出的論點為:缺少接觸感染原的衛生假說、西方飲食習慣的引進及生活方式的差異等。早期將闌尾去除,可能有一定的預防作用。典型的診斷方式為結腸鏡檢查搭配活體組織切片。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伴隨著克隆氏症和顯微鏡下結腸炎的炎症性腸病。
臨床表現有:
1.起病緩慢,多呈慢性、遷延性,反覆發作性,少數突發起病,呈持續進展或暴發性過程。
2.消化系統表現:腹痛和腹瀉最為常見,腹痛位於左下腹,隱痛、絞痛,便後緩解。腹瀉以粘液膿血便最常見,每日數次至10次不等,常伴里急後重。尚有惡心、嘔吐、食欲不振。
3.全身症狀:貧血、消瘦、低蛋白血症、水電解質紊亂、精神焦慮。
4.腸外表現:常有關節炎、結節性紅斑、慢性活動性肝炎、口腔潰瘍等。
5.左下腹壓痛,部分患者可觸及條索狀增厚或痙攣的腸管。
6.如有併發症則有相應表現。
潰瘍性結腸炎的腸道外表現:
潰瘍性結腸炎的腸道外表現指的是全身表現。近年來由於免疫學研究的進展,已經發現本病可能與自身免疫有關,其腸道外(全身)表現如下:
(1)皮膚、粘膜表現:可有結節性紅斑、多形紅斑、口瘡性潰瘍、壞疽性膿皮病、局限性膿腫、鵝口瘡等。其中結節性紅斑較多見,發病率11.5%。
(2)眼損害:有虹膜炎、虹膜睫狀體炎、葡萄膜炎、角膜潰瘍、眼色素層炎。以虹膜炎最多,發病率為5%一10%。
(3)關節炎:潰瘍性結腸炎並發關節炎的發生率在11.5%左右,且常與眼部及皮膚特異性損害的併發症同時存在。其特點是多在腸炎病變的嚴重階段並發,以大關節受累多見,且常為單個關節病變,表現為關節腫脹、滑膜積液,而骨質無損害。化驗檢查無風濕病血清學方面的改變。
(4)肝臟:可有脂肪肝、膽管周圍炎、慢性活動性肝炎、壞死後性肝硬變、硬化性膽管炎等。
(5)血液系統的表現:可出現缺鐵性貧血、自身免疫性溶血、微血管性溶血等。
(6)腎臟病變:常常有腎盂腎炎和腎結石。
(7)在兒童中,可影響生長發育。
中醫治療潰瘍性結腸炎主要從濕、熱、瘀下手,清熱利濕,涼血活血化瘀,以達到改善發炎,抑制免疫系統攻擊腸道黏膜,臨床上可以五味消毒飲含黃連解毒湯,加減仙鶴草、藕節、大小荊、白茅根、丹皮、赤芍、丹參、川七、山藥、防風、石榴皮等。緩解期可以七味白朮散加減蓮子、芡實、白果、蒲公英、拜醬草、金銀花、連翹等。配合針灸、頭皮針可用額中帶、額旁二帶、額旁三帶,百會透太陽等;耳針可用胃、大腸、小腸,消化皮質下等;眼針可取肝、中焦、脾胃等;體針可取五柱穴、足三里、關元氣海、三陰交、大橫、內關等。平常保養避免壓力太大,睡眠充足,適度運動,忌吃辛辣油炸,飲食宜清淡。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