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跨台日韓中 《花氣 — 亞洲花器集珍》喚醒新共生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秉持「器用為上,用之為美」的核心理念,異雲書屋即將於8月22日起推出一系列博物館等級跨度千年地域器物展,汲宋朝文人四藝其二之插花、掛畫,將器物與草木花卉主題,於展覽空間內打造嶄新的共生關係與美學體現。 中國仰韶文化彩陶罐 中國西漢灰陶繭型壺 中國元代四繫罐 中國明清陶甕 (左至右) 逾百件的器物在千年歷史中,在過去各有其用途,時至今日,透過當代花藝折花入瓶,融入現代審美與修為,將自然草木與歷史器物結合,訴諸當代,重新融入生活之美,是一期一會,更是久別重逢,伴隨著花卉的生、麗、寂、滅,帶給器物嶄新靈魂與生命氣息。 中國漢代綠釉尊,材_石榴,事花_古玉貞 本次集結台灣原住民古物、日本古墳時代、韓國李朝白瓷、以及中國仰韶文化…等時期的罕見器物,共同於異雲書屋空間中展出,特邀前高雄美術館館長謝佩霓為本次策展顧問,賦予器物、花卉、與空間三者連結與被使用的五感體驗思維,實用價值與美學分數悉數到位,藉此喚起人們對器物的珍惜。 金代磁州窯瓶 韓國李朝白瓷罐 (左至右),掛畫_許靜(芳華載) 李凱真(花色殘影) (左至右),材_草海桐,事花_古玉貞 本次展出命名為《花氣—亞洲花器集珍》取自「花器」諧音,源起於黃庭堅《花氣薰人帖》,強調「花」之於此次展覽重點;花乃天成之物,器為人之智慧,經由使用者的巧思,花與器諧和共生、形氣充溢於室,進而提升空間美學與氛圍。領略花與器共存之美,即是一種「回甘」(註:亦為花瓶台語的諧音)的過程,回到本真質樸最純粹的狀態,去細細品味經由時間流淌沉澱,在器物上形成的獨特氣蘊,體會如同日本侘寂(wabisabi)美學精神,在接受不完美、無常與不完整之後,方能領略從物境提升至悟境的意趣之美,成就生活美學與哲思實踐的境界。 藝術家穿梭歷史與現代花藝展開對話 連袂呈現多面向立體展覽 異雲書屋策畫《花氣—亞洲花器集珍》展覽,匯集來自台灣、日本、韓國、中國等亞洲四個地區,橫跨千年的歷史器物,同時更邀請當代藝術與花藝創作者以自然花卉為題,連袂呈現《花氣》盛宴,透過草木花卉與器物之間的相互輝映對話,提供觀看者獨一無二的鑑賞雅趣,從而於生活中實踐出宋朝之四藝精神。   本次展出許多難得一見的大型古器,其中包含源自台灣超過300年歷史的原住民陶壺,以及日據時期金煉成、紅磚胎藝品;日本文物則可見屬於古墳時代、鎌倉時代的器物美學作品;而近來備受收藏家追捧的韓國李朝白瓷,以及中國新石器時代、戰國時期、及至漢、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博物館等級歷史器物,悉數於本次展覽中一一現身。本次展覽邀請到七位當代藝術創作者:顏貽成、吳士偉、彭康隆、羅士亷、許靜、柯偉國、李凱真,來自兩岸三地的書法、繪畫、陶藝、混合媒材藝術家們,連袂包含古玉貞、林窈禪、謝芳、無事生活等多位花藝創作者,將自然花卉作為主題進行創作,器物、花卉、現代藝術三者在同一空間場域裡相互進行對話,《花氣—亞洲花器集珍》以「花」做為主視角觀看器物的本體,賦予器物全新生命與意義,穿越「器」物呈現古物與現代藝術品的純粹器物之美,共同倘佯在千年「時」空裡恣意流動,以時間軸概念貫穿古今之美,演繹新生命「活」力之源,表現侘寂精神與異雲書屋的生活美學。   異雲書屋 《花氣—亞洲花器集珍》展覽資訊 開展時間:2021年08月22日至10月25日(周二公休) 開放時間:11:00~18:00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青田街12巷23號1樓 *配合防疫政策,展覽參觀採預約制

Read More

明明白白–白瓷觀點.王俠軍  一次解析王俠軍的白瓷創作之路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長期致力於臺灣工藝的研究與發展,今年為探索當代瓷工藝多元面向,推展「白瓷工藝與創新思維」的重要寓涵,從8月8日起至9月26日,於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展出「明明白白–白瓷觀點.王俠軍」展覽。 王俠軍第一次完整展現作品 這是王俠軍在台灣第一次完整的個展,除了氣勢盎然的典藏品,還有歡喜而莊嚴的佛像,更有膾炙人口時尚又具儀式感的生活器物,共展出63件白瓷作品及制程相關模具。 工藝中心主任張仁吉表示:王俠軍老師在工藝領域中所累積的人文底蘊,突破白瓷燒制的挑戰,追求形而上的意境。隨著不斷實驗之工藝技法,讓我們看到白瓷作品時,感受其技術已轉化至另一新境界,帶動新的白瓷文化體驗與交流。 王俠軍創作白瓷十八年來,展開瓷器骨子裡的革新,突破1800年瓷器一成不變的形制障礙,以精準的技藝,型塑有別於傳統瓷器僅止於古典華麗優雅的美麗,而是多了份都會自信、簡捷俐落的知性美感,為瓷器寫下時代的印記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史詩般的展覽空間,策展人謝佩霓將王俠軍這十八年的作品,壯麗陳列,1.0新氣時期、2.0君子時期、3.0觀遠時期、4.0頂立時期,這些呼應創作者年齡、心境和技巧的不同而變化的作品,有其形隨意,意從藝,藝由境⋯⋯的明白脈絡。參觀者豁然開朗,讓每件作品即刻氣韻生動,抽象的意象,都有了具體的生活映照。 站相2.0春風 最別開生面是創作者生活小物的展區。從這八九件物品,我們看到三四五年級生,在歷經60、70、80各種文化政治經濟變動的洗禮,如何養成他們性格上不同於其他地區華人的基因,而型塑近幾年台灣的商業樣貌,也誕生了如琉園、琉璃工房、八方新氣或滾石等的文化現象。 站相3.0浩然盛世 王俠軍前所未有獨特造型的瓷器,必須面對高溫軟化變形及15%收縮龜裂的製作難度。每件作品是不同於一般瓷器的燒制方法,現場展示的石膏模具,民眾將體會作品拆解重組的複雜程度及巨大勞動的艱困投放。展場中央展臺的作品<大中至和>更是集所有瓷器工藝難度。2020年王俠軍的四件作品,榮獲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永久收藏,也在現場展出。   「告白」創作歷程 「明明白白-白瓷觀點.王俠軍」展覽,以「告白」解密創作者故事,藉由影片敘述王俠軍從事瓷器創作之起心動念。藉由「知白」解構創作者發想歷程,及如何突破傳統工藝制程、材料之思維。同時融合科技以「留白」呈現工藝與科技互動展演,透過多媒體影像表現白瓷與光影之虛實呼應。最後的「讀白」透過閱讀探索瓷器脈絡,了解瓷器發展與演變歷程。 瓷器這偉大的民族工藝,曾經輝煌現在卻式微,這次展覽希望藉王俠軍歷史性的突破,從美學創意、技藝突破和造型品味的體會,再次帶來大衆對材料、手藝和創意的信心。敬邀大眾共同來品味白瓷之美,藉此與展品靜靜對話,明白解讀生活美學與品味之意境及涵意。

Read More

《場域・啟發—隈研吾展》重磅登場! 走出美術館開啟新場域對話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第二彈「奧夫塞計畫」重磅登場 忠泰美術館將於7月24日(六)迎來五週年計畫第二檔展覽—2021奧夫塞計畫《場域・啟發—隈研吾展》。 「奧夫塞計畫(Off-Site Project)」作為忠泰美術館跳脫既定展演場域框架的長期實驗項目,今年特別邀請到享譽國際的日本建築師隈研吾(Kengo Kuma),一起走出美術館,踏入周邊社區「明日聚落」。 隈研吾 隈研吾的創作之路,秉持著融合在地環境與文化的信念,運用了「孔洞」、「傾斜」、「粒子」、「時間」四個主題,連結靈感與場域之間的關係,從地方出發,並受到建築基地周遭場域啟發,持續打造出屬於當地獨一無二的建築作品。 本次展覽展出隈研吾近年精選作品,包含六件文化機構如博物館、美術館或文學館等建築作品,與十一件充滿實驗性的裝置模型、書籍,以及隈研吾於創作時與場所「溝通對話」的靈感牆;此外,隈研吾特別為本展創作了一件全新戶外裝置「摺箱(Oribako)」,讓日本傳統文化與臺灣場域對話交流。展覽從7月24日起至9月12日止,提供線上預約,免費參觀,忠泰美術館期望能將國際建築大師的文化能量極大化釋放,邀請更多關注城市與環境發展的人們,共同探索場域、建築的無限可能。 奧夫塞計畫X隈研吾-打破空間界線,開啟場域實驗 長期觀察世界各地環境,並實驗創作多元尺度建築的隈研吾表示:「離開房間四處走逛,更能刺激出我各種想法。四處走逛,就等於在跟一個地方對話。」 《場域・啟發—隈研吾展》中精選六件文化機構建築作品──位於日本的「早稻田大學國際文學館(村上春樹圖書館)」、「東京工業大學 TAKI PLAZA」、「GC齒科博物館研究中心」、位於菲律賓的「祖先的智慧博物館」、蘇格蘭的「V&A博物館丹地分館」與丹麥的「安徒生博物館」。本次展場也將從隈研吾創作歸納使用的「孔洞」、「傾斜」、「粒子」、「時間」等四個主題,連結起靈感和場域之間的關係。 祖先的智慧博物館 「孔洞」、「傾斜」、「粒子」、「時間」 隈研吾的建築創作遍跡全球,他表示:「我並不想將自己的創作風格強加在地點上,而是從每一個場域獲得靈感,自然而然打造出不同樣貌的建築。」,他透過自己的視點擷取出「孔洞」、「傾斜」、「粒子」、「時間」等四種獲取靈感的工具,並將不同場域的文化能量轉譯成建築形態,讓建築扮演起適合該場域的角色。 V&A丹地分館 隈研吾認為,建築的功能不應該成為環境中的阻礙,而是連結人與環境的橋樑。「V&A博物館丹地分館(維多利亞和艾伯特博物館丹地分館)」是蘇格蘭首座設計博物館,基地比鄰泰河(River Tay)水岸,隈研吾取法奧克尼群島海崖景觀,將洗出碎石骨料、紋理粗獷的預鑄混凝土板變換不同角度水平疊放,形成有豐富陰影及變化的「懸崖」,鏤空建築中央,重新連接起街道與水岸、都市與自然。為菲律賓新石器時代文化遺產所設計的「祖先的智慧博物館」,連結當地原風景與史前時代人們住在洞窟的記憶轉譯為建築,與當地孕育出的文化融合為一。 村上春樹圖書館 即將於2021年秋季竣工的「早稻田大學國際文學館(村上春樹圖書館)」,隈研吾在大學舊建物上鑿出一條隧道,將新舊建築交融,並將現實環境與館內的村上春樹世界連結,不經意間便踏入作者的世界觀中。上述三件建築作品皆以孔洞概念出發,而在隈研吾2020年冬季剛竣工不久的「東京工業大學 TAKI PLAZA」中,則利用傾斜的設計,連結人與人的相處空間、場所與場所之間的無縫銜接,將人工建構物化身為具備天然大地質感的斜面,與周圍地景融為一體。 東京工業大學TAKI PLAZA 在建築中成為穿梭時空的「時間」旅人 隈研吾也將鮮少被討論的「時間」納入了獲取建築創作靈感的泉源之一。本展中展出即將完工的丹麥「安徒生博物館」,便是以「時間」為題,從作者安徒生位於奧登色的故居為中心,將家喻戶曉的《安徒生童話》世界,利用當地尋常可見的綠樹籬,隔出各自對應的故事時空,讓宛如庭院般的非典型博物館建築,引領到訪者穿梭其中,感受時間的流轉,沉浸體驗於安徒生的故事之中。 安徒生博物館 積沙成塔的「粒子」實驗 啟發建築的可能性 隈研吾認為場所是設計中最重要的一環,而存在於場所中的小石粒、枝葉、塵埃等,就如同場所的「粒子」,它們構成了整個場所。而建築中的小型場館(Pavilion)就如同粒子般,能夠利用其組合的實驗性,創造有趣的結構,甚至應用到大型建築中,例如本次首展的作品之一,位於日本愛知縣的「GC齒科博物館研究中心」,便是將日本古法工藝中,無須使用釘子或者黏著劑進行接合的「千鳥」格狀結構體,透過60公釐見方的木條搭建而成的木製建築。另外,展覽中也將展出十一件隈研吾近年重要的裝置模型,是建築師進行材質、結構、技藝等建築雛型的實驗模型,透過觀察這些模型可以進一步認識其創作思考過程,提供完整的隈研吾式創作脈絡。 GC齒科博物館研究中心 大隱隱於市 全新戶外裝置「摺箱」 靈感來自日本茶室與傳統摺紙文化 隈研吾相當重視裝置作品的實驗積累,這次臺灣個展,隈研吾特地創作一件全新戶外裝置作品「摺箱(Oribako)」,靈感取材自日本戰國時代茶文化中,常被用作進行重要對話或談判的移動茶室,結構設計汲取日本傳統摺紙(Origami)文化,將板狀構片與鉸鏈組構成可摺疊的面體,並用灰色榻榻米作為平台通風口的襯墊,穿過薄纖紙灑入的自然光,打造這座承繼日本傳統建築概念的靜謐茶室,而隈研吾也期盼,能將「摺箱」延伸化作人際溝通的庇護之所,提供人們紛擾時代中的一方淨土。 摺箱 隈研吾在給臺灣展的寄語中提到,他的建築,是透過自己全身心去感受一個地方的光、風、聲音、氣味,與這個場域互感交流所誕生的。這次展覽中的「靈光乍現」分區,展出隈研吾以手機在世界各地拍下的照片與自述影片,呈現隈研吾在面對不同場域所帶來的啟發能量時,他如何與場域溝通,並探索創作的腦內風暴。 線上預約 安心參觀 忠泰美術館配合中央防疫規範,全面啟動線上預約制參觀,開放兩週內之線上預約服務,提供民眾舒適、安全的觀展環境。《場域・啟發—隈研吾展》在忠泰美術館本館旁的「明日聚落」一樓空間展出中,展期從7月24日起至9月12日止,為線上預約,免費參觀,7月20日上午11點開放預約;另外,美術館本館現正展出的《聚變:AA倫敦建築聯盟的前銳時代》,因應疫情延展至12月5日止,同樣也啟動線上預約制參觀,預約系統試營運期間,為舒緩週末預約參觀人潮,推出「首月平日免票(8/15前)」參觀優惠。兩檔展覽的場館步行距離約3分鐘,歡迎觀眾利用線上預約系統(https://tinybot.cc/jutbooking/),安排忠泰美術館園區一日雙展參觀行程,更多預約參觀訊息,詳見美術館官網(http://jam.jutfoundation.org.tw/)。 展覽資訊 《場域・啟發—隈研吾展》 展覽地點:明日聚落(台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一段65巷9號1樓)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10:00-18:00(週一休館) 參觀資訊:免費參觀

Read More

高美館2021夏季強檔鉅獻《泛.南.島藝術祭》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泛.南.島藝術祭》由館長李玉玲擔任總策展人,札拉・斯坦霍普(Zara Stanhope,紐西蘭戈維特-布魯斯特美術館館長)與魯本.福連德(Reuben Friend,紐西蘭帕特迦藝術博物館館長)擔任國際策展顧問,與高美館策展團隊共同以島嶼作為關注基準點,擁抱海洋流動、去疆界的特質,歷時近三年紮實的研究踏查,推出既包含國際藝術語彙、又融貫在地文化脈絡的跨域展演,期以本展構築出高雄這座海洋城市的全新文化品牌。 南島當代藝術航行  探索疫情新世代 過去,人類隨著湧動的洋流遠航,從南島語族的遷徙到大航海時代的冒險,造就了無數文化的相遇與碰撞;如今新的浪潮再度撲湧而來,特別是從2020年延燒至2021年的COVID-19疫情,更是大幅度地改變了人們過往的生活模式。高美館《泛.南.島藝術祭》,可說是當前這個疫情時代最深刻、對比的展覽之一,展覽命題「泛.南.島」之意涵分別為:「泛 Pan」意旨廣泛與跨越邊界的視野、「南方 Austro」代表多元與非中心收束的觀點,而「島嶼 Neisan」則訴說著海洋性的多邊連結。展覽主視覺則由角白設計負責人莊濟寰操刀規劃,引申「海洋」和「島嶼」的概念,並將「泛.南.島」英文簡稱「P.A.N」字首形態導入視覺識別系統,展現兼具策展意涵與美感識別的設計。 本展覽奠基於高美館長年研究南島當代藝術的策展檔案、典藏之豐富累積,展區分為〈從已知到未知〉、〈暗黑島嶼〉與〈生生流轉〉三項子題,邀請23組國內外藝術家/團隊帶來代表作品、新作或現地創作。本次除館內展間展示外,展覽場域更拓展至高美館最具特色的戶外園區,透過藝術實踐「水系植物生態復甦計畫」於內惟埤塘週邊環境裡構築持續生長的有機地景藝術。本次參展藝術家包括2022年威尼斯雙年展紐西蘭館代表Yuki Kihara、王虹凱、吳思嶔、吳燦政、杉本博司、宜德思.盧信、拉黑子.達立夫、東冬.侯溫、林介文、拉拉.魯克(Lala Rukh)、邱杰森&莫珊嵐、簡.金.凱森(Jane Jin Kaisen)、約翰.普爾(John Pule)、娜辛娜.霍海亞(Ngahina Hohaia)、張致中、張恩滿、強納森.瓊斯(Jonathan Jones)、蒂摩爾古薪舞集、雷恩、雷斌、劉哲安、盧建銘、蘿拉.葛里諾(Lola Greeno)。 李玉玲館長表示,自2016年就任館長以來,這幾年以「南方」為核心,擴延為更大尺幅的多元史觀概念「大南方South Plus」,作為高美館在策展研究的新座標,嘗試鬆脫地理指涉的「南方」,迎向具當代性策展思維的「全球南方」,爬梳多元豐富的在地文化與藝術史,擾動美術館典藏的各樣可能,進而開啟國際性的對話思考。 《藝術認證》改版半年刊 多次榮獲「國家出版獎」肯定的高美館《藝術認證》雜誌,今年起轉型為半年刊,首發之作便結合《泛.南.島藝術祭》的主題策畫,以「泛.南.島航行指南」為題,完整收錄11篇策展評論專文、彙整23組國內外藝術家的精彩作品圖錄,是一本以全文中英對照呈現文集形式的展覽專輯,預計配合展覽於7月中旬正式出版。 該期《藝術認證》分為策展論述、作品圖錄與藝術家專文三部份。第一部份,收錄總策展人李玉玲館長介紹本次策展理念,暢談如何從「大南方」架構延展至「泛.南.島」的思考,並邀請國際策展顧問札拉・斯坦霍普與魯本.福連德特別撰文:斯坦霍普對照《泛.南.島藝術祭》與其他雙年展、藝術季的策劃形式,指出其未來的發展可能;福連德則聚焦於海洋與島嶼概念的探究,並介紹太平洋藝術家如何以創作回應相關概念。第二部分則涵蓋參展23組藝術家與作品的詳盡介紹與精彩作品照,供讀者完整閱讀。第三部分則由高美館策展團隊透過爬梳參展藝術家創作概念,引介更廣闊的命題。 觀眾如同航行於洋面的小船,而藝術家的作品則如同浮現於海的島嶼,在《泛.南.島藝術祭》中,每一座島嶼都有自身的經歷與故事,彼此之間又互相連結,邀請大眾共同踏上航行當代藝術之海的探險旅程。《藝術認證》現正於博客來網路書店獨家預購中,預購限量加贈精美的前導概念本《PAN Zine》精裝三冊合輯收錄專文評論、藝術家訪談、演講專文(數量有限,贈完為止), 詳洽博客來網站:https://bit.ly/ArtAccrediting96。 《泛.南.島藝術祭》參展藝術家名單 Yuki Kihara/王虹凱Wang Hong-Kai/吳思嶔Wu Sih-Chin/吳燦政Wu Tsan-Cheng/杉本博司Hiroshi Sugimoto/宜德思.盧信Idas Losin/拉黑子.達立夫Rahic Talif/東冬.侯溫Dondon Hounwn/林介文Labay Eyong/拉拉.魯克Lala Rukh/邱杰森&莫珊嵐Chiu Chieh-Sen & Margot Guillemot/簡.金.凱森 Jane Jin Kaisen/約翰.普爾John Pule/娜辛娜.霍海亞Ngahina Hohaia/張致中Chang Chih-Chung/張恩滿Chang En-Man/強納森.瓊斯Jonathan…

Read More

【一號人物】范承宗|古老「織」慧下的藝術靈光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在一次因緣際會下認識了原本不感興趣甚至有點排斥的竹藝,在與老師傅合作的過程中瞭解到傳統工藝裡所蘊含的老智慧及傳統文化,深深吸引著范承宗,就此愛上傳統工藝。雖然說范承宗總是默默的在做自己的熱愛的事,但其實為了自己喜愛之物和理想做努力,就是在間接地影響他人。在每一次的作品與展覽中,他都再次向臺灣大眾詮釋傳統文化的美,透過這位藝術家的作品深深喚起臺灣人對於本土文物的珍愛。 「我所尋找和投入的這些台灣傳統技術,其中隱藏的老智慧及老訊息是可以跟全世界分享和競爭的資產。」 與傳統工藝的美麗邂逅 范承宗大學時期就讀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那時的他對工藝還不了解,在學校的氣氛裡大家都比較崇洋媚外,手工藝及在地傳統文化在當時的氛圍看起來稍顯俗氣,加上因為所學科系的關係在學校也可以常看到國際大師的設計作品,因此當時的他很嚮往國外最新的流行趨勢。 當時他偶然看到一個工藝中心辦了一個徵選,會將一名設計的人與一名老工藝家兩兩配對,合作做出一個作品,然後去米蘭設計週參展。那時對於米蘭有很深憧憬的范承宗,決定參加了那次的展覽,開啟他的夢幻旅程。殊不知對於國外事物的渴望,因而與國內傳統文物有了更深的認識,真的十分有趣! 2021南投燈會水上副燈竹心—築心 藏匿於其中的古老智慧 從念工業設計轉變成工藝設計,雖說只差一個字但其中的知識與內容卻天差地遠,這也讓范承宗與同學的行業大不相同,使他有種像是與傳統工藝私奔的感覺。在第一次前往米蘭的展覽中,范承宗剛好與竹藝師傅配對到,說來也有趣,其實那時候最不想分配到的就是竹子這個材料,因為他認為竹子處處可見,而且最不值錢的也是竹子,不過既來之則安之,他就來瞧瞧竹子到底可以變出什麼花樣。 在合作的過程中,他就發自己所感興趣的是完成品背後的故事及方法,而不是作品本身。當看到師傅在過程中所使用的半成品及殘骸,就被這些老東西深深的迷住了。然而,范承宗對於傳統工藝的感覺依然很模糊,不知道到底喜歡的點是什麼,因此在那次計畫裡就對竹藝展開探索、真心地與之交談。「後來,我就發現我喜歡的部分是過程中所隱藏的訊息,仔細想想都覺得很神奇,不知道這些製作過程是誰發明的而且經過千年百年後都還在」范承宗敬佩地敘述著,這些過程都包含著歷史、人類學、材料科學和甚至植物等等,是那麼的稀有又珍貴。 藝術家范承宗與團隊們以實木構築張起在風中錯落的船帆,他們建起一艘讓人走進其中的空間,那是眾人團結相聚的象徵,也是農漁城鎮的興盛繁榮—帆城 承載工藝之美 邁進當代 從一開始的默默無聞到現在各個國際知名品牌都爭先合作的藝術家,從中學做了不少功課及努力。他回想起來覺得自己滿大膽的,在下定決心要做傳統工藝後,一畢業後就直接開始做工藝創作。一開始先將自己的作品放到臉書上,到後來去米蘭設計週、巴黎傢俱展,在這之中范承宗累積了不少成就與知識。 最初去國外商展,第一次聽到Minimum Order(最少訂購量)、Fob(離岸價),這些專有名詞對他來說都十分陌生。然而,經過長時間的淬煉下,許多參展者能在幾千幾萬個競爭品牌中為他的作品停下腳步,對范承宗而言,這就是可以使他撐下去的一個很大原因,這個動力讓他更加堅信自己所選的道路,並勇往直前的邁進。 築巢計畫Ⅱ,向青背山雀學習他們的築巢方式,其道理與手工藝不約而同,概念也很像現代的建築設計 在浮華世代裡,做沉默的推手 對於是否致力推廣傳統工藝和永續概念,他並沒有想那麼多,只想把自己喜歡的事做到最好。例如將博物館裡沒人感興趣或已經慢慢被遺忘的老東西、老智慧用他所喜歡方式應用在不同領域,或是將運用在小東西的技術套用在大的藝術品上,重新詮釋這些老的文化技術,來保存這些美好的事情。「我是用分享的心態製作這些作品,就好像你看了一部很好看的電影但它不紅,你就會覺得怎麼會不紅,很想向大家推薦它,讓大家分享它」。 關於永續這一方面,范承宗認為許多快時尚,像Zara、Uniqlo 等,在還不確定有多少人需要的時候就開始大量生產,造成供過於求,但以前手工業時期並不會有這樣的現象,經過時間的堆疊,人們力量變得太龐大了,與自然的關係才開始失衡。然而,范承宗依然遵循著前人對物品的價值觀,他的創作都會考慮到剩下的材料金屬竹子木頭要去哪裡才不會浪費、誰會需要這些材料,在構想創作時,這些材料的去留問題就會影響到他的創作。 2012范承宗翻轉水平垂直排列,一把呈現流雲般動態線條的竹椅《Flow》就此誕生 傾聽價值背後的物外之音 所謂的無價之寶就是其作品所蘊含的意義與故事早已遠遠超越了金錢本身,無法用價錢來衡量。范承宗的作品亦是如此,並不會使用太昂貴的材料,像是鑽石和黃金這種等級,因為會限制住他的創作,無法自由嘗試,反而使用像竹子木頭紙張這種便宜的天然材料,才能盡情的發揮。就算如此,他靠著技術與創作的力量依然吸引了許高單價的知名品牌與他合作,像是愛馬仕、Aesop和百富威士忌。范承宗的作品所呈現的價值已經跳脫成本的框架,而作品之價值就是他透過那些便宜材料將作品賦予何種意義。 他舉例,其實很多知名品牌的消費者清楚的知道商品定價遠高於其成本價,但為何還是有許多人願意買單?那是因為消費者就是喜歡該品牌的核心理念或其風格特色,不用去衡量產品的製作成本,而是去看設計師用這些材料去創造出甚麼更高的價值在產品身上。對消費者而言,那已不是一個商品而是一件藝術品、一個象徵物。 2018臺中世界花卉博覽會,藝術家范承宗在花博的竹蘑菇設計—百菇森林 「順其自然」內化創作靈光 前人所留下的智慧與方法透露著對大地萬物之景仰,我們可以透過以前的技術感受到人類與自然的平和關係。他說道:「原住民在獵捕動物時所設下的陷阱,雖說它不是一個物件,但是裡面包含著傳統的智慧,因此我就將設陷阱的方法運用在製作一個裝置藝術上」,很是聰明也很有感觸。 向來喜歡接觸大自然的范承宗,很嚮往被大量樹給包圍的感覺,剛好工作上也需要,因此他於2017搬去南投生活工作,徹底與大自然合而為一。常常與原住民交流的他,有一次隨友人一同前往花蓮的「馬遠部落」,在那邊與幾個朋友辦了一個活動,裡面有裝置藝術和工作坊,因而像布農族的人學習到一些很棒的價值觀,像是惜物。布農族與一般人的價值觀最大的差異就是他們認為颱風不是天災,颱風是一個自然現象,一個維持生態平衡的一個自然循環。假如他們要蓋一個房子,那邊有樹的話他們就完全不會動它,會繞過它,以為大自然為主體,依循著大自然的生態生活,這就是布農族眼裡人與自然的關係。 這樣的觀念其實與范承宗對人處事上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以前的他是一個比較鑽牛角尖的人,隨著年紀的增長,也比較能接受無常了。現在的他就是順其自然,在製作過程中也不會將材料扭轉成自己想要的樣子,而是順其原本樣貌,盡力把準備做到最好,就算工作上出了意外也不用太怪罪自己,以一個豁達的心態去面對,擁抱所有的壞事與好事,後來就發現自己過得好快樂。 ish Trap House V Yuguang Island 擁抱所有挑戰的佛系人生 「我現在每天早上起來都很感謝,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又能兼顧生活,身邊還有工作夥伴一起奮鬥,也有人願意給我們機會,找我們合作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對於未來,范承宗很歡迎與各領域的人合作,身為人類圖的投射者—等待被邀請的人,他是以一個很開放的心態接受所有合作,這也算是一種挑戰。 相較於其他藝術家的主觀意識,他很願意擁抱本身以外的訊息及要求,透過創作的方式,將合作品牌的限制和元素運用得很細切,讓這些條件來影響他的作品,撞出更多火花,就因為如此,他的作品總是千變萬化。每一次的作品都可以呈現不同訊息給大眾,而作品也能回應那些訊息,雖然只一個裝置藝術品,但它卻能與人溝通,觸及人心。對范承宗而言,參觀者或收藏者可以透過他的作品引起對於傳統工藝或故事的興趣,並脫離對傳統文化既有的印象時,這就是最棒的讚賞。 范承宗 一名屢獲國際重要獎項肯定的年輕藝術家,2015 年成立考工記工作室,專長於裝置藝術、雕塑、傳統工藝、產品設計與策展。身體裡住著老靈魂的他,著迷於挖掘隱藏在傳統器物中以時間凝結而成的智慧。不捨這些無形資產將隨物件一同逝去,致力以藝術與設計繼承,從傳統學創造。 2021 德國 Berlin Design Awards(Driven x Driven) – Silver Winner 2019 德國 Red Dot Award: Brands & Communication Design…

Read More

為了告別誕生 為了無關落幕|朱志康、蘇郁珊專訪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曾獲各大媒體與CNN報導的「無關書店」,獨創前所未有閱讀體驗的場域,能夠找尋真實自我、傾聽靈魂細語和真切渴望。無關由獲獎無數-成都「方所書店」的知名建築設計師朱志康先生與他的妻子蘇郁珊攜手,在高雄駁二特區創立三年,將於今年六月正式熄燈。DFUN有幸此時專訪到這對夫妻,他們說起創立無關的初心,就是為了告別…… 無關書店招牌 以設計享譽國際 卻返歸探索本質 由朱志康設計的成都「方所」,曾榮獲十幾項指標性全球設計大獎、被評為世界最美書店之一,但在他多年經手許多設計書店、商業空間之後,歷經以層層堆疊設計,商人欲包裝書裝場域來吸引人們讀書的這段過程,反而引導他開始內觀探索「閱讀」本質,想做一個看不到空間的書店,與愛好閱讀的妻子蘇郁珊,兩人兩雙眼睛,一同觀入最深刻的核心。 在網路世代大鳴大放之下,當眾人多以為書本不再只是唯一的思想傳遞媒介,書本、紙本終將在某日逐漸式微,事實卻大大突破人們依憑直覺的狹隘,原來,讀書這件事,仍然被需要,甚至比起以往更加興盛,雖有著以不同且多元形式出現的趨勢,但文字與書本的收藏仍有其無法被網路取代的意義。 一本本書像漂浮於空間之中 無關書店 TOP VIEW 一本本書像漂浮於空間之中 無關書店 “她”的隨手拾得 悄見核心靈魂渴望 在訪談過程裡,編輯聽出了朱志康與蘇郁珊夫妻對話之間來往的契合,藏於其中無論在公在私的獨有默契,而創立「無關書店」可以發現這是兩人結合各自興趣的結晶。攜手打造這家書店,可以提到每個人生活習慣偏好,像是這兩人不管在家、出遊、工作等等場合,對郁珊來說,隨處擺上兩三本書,能夠在任何空檔隨手拾起閱讀,已然成為一種日常,從細節悄見人們也許仍充滿對閱讀的渴求;而對建築師來說,除了拾得靈感能隨手記錄下來不可或缺的紙筆,讓志康能夠隨時開啟靈感天線的便是茶、酒,當這一些元素都收納進「無關書店」,便造就它處處獨特、處處貼近人們靈魂的原因之一。 無關x時酒行 招你來 為什麼「告別」成了無關? 志康特別在書店入口設計一個大尺度的白色靈堂,建立一個告別儀式的意象,是希望每個人來到無關這裡,可以拋下自己世俗的身分,能夠有一個空間與人生無關,與身分、角色、人生包袱告別,做回最初始的自己,只剩下自己,好好地與靈魂感受、對話、體驗。 無關書店最迷人也最常受到疑惑的設計,除了入口大尺度的白色靈堂以外,還有整家書店微弱的光源、以展示架擺放整牆的書本,志康說起對無關的設計理念,有一部分來自內心對於這個時代下,書店過度設計裝修這件事本身,存在著抗議與反對,當書店空間成了主角、書本成了配角,似乎失去了最原始的樣貌。而無關書店的創立,便是他們兩人希望閱讀這件事能夠「告別」裝修與設計,將目光聚焦回書本與閱讀。 無關書店入口告別儀式 無關書店 消弭了空間軸線 無關、歸真、靈魂、探索 「閱讀,是自我與書本文字之間的對話、交流,閱讀的經驗、交流的內容別人無從複製,完全屬於自己。」閱讀應是最私密的姿態,共享這一切的人只有自己,當空間中只剩下眼前書本上的微光,消失所有的設計痕跡,整個世界只剩下自己與書本,不再需要顧慮他人期待與眼光,好好地、放肆地探索靈魂最深切的渴望,即使難以啟齒的是情是慾,再也無關是誰,都做回最真實的自己,『無關他人,關於自己,無關這個世界,全部都關於自己。』郁珊說道。 無關旅程 關於探索 安柏不在家 開啟一扇通往人心靈魂之門 來自最真實的反饋心得,有些來來去去也成了常客,來過的、沒來過的都對無關在心中形塑了嚮往。無關的精神,探索靈魂渴望,挑戰人生可能性,架上選書來自中西外經典、將失傳的古本、攝影集以外,還有志怪、血腥、心理等等,依每月主題企劃而變化,甚至到保守國家風氣最難以啟齒的情慾性愛,郁珊也大膽與重視性健康的情趣品牌TANGA合作,除了展示架擺上情慾主題的書本和產品,也請來健護老師開設講座,引領人們接受身體並以正向態度面對慾望,在微光之下,人們意外的願意敞開心胸交流靈魂想法,更了解自己、更認識身心理,觸碰這些想法的參與者,甚至感動、甚至落淚,是他們在創立時無法想像到的影響,原來這個場域開了一扇門,讓大家坦然拋下了身分面具,更能真實的、更有安全感的面對自我。這些過程能夠讓人從中也得到一些收穫,回去面對人生更提升自信與認同,也讓夫妻倆感受到充盈的能量。 無關性愛 關於自我修煉 實驗性的「無關」 早就想好告別 兩人當初創立無關,本就一個實驗精神,意圖探敲臺灣文化圈對於創新概念的接受度,靈魂探索的閱讀體驗能帶來什麼,打破書店既有印象與框架想像會發生什麼等等。當創立近兩年時,原來兩人早已有熄燈之意,覺得實驗差不多收穫足夠一些反饋與經驗,此時卻得到意外驚喜,吸引到CNN報導:「不只是一家書店,更是一家藝術館」,成為全台唯一一家被其報導的獨立書店,被國外認可,受到如此肯定與鼓勵,決定再延續了一年。而這一次臺灣疫情突起,讓夫妻倆認為時機到了,便順勢告別無關熄燈,迎接人生下一階段身分。 無關書店,朱志康與蘇郁珊合影 遺世獨立的純粹 「理念傳達的齒輪一旦開始便不會再停下腳步。」 訪談尾聲,編輯深刻被無關精神迷住了,與自我靈魂對話,那種純粹、寧靜,絕對是值得體驗的感受,電話那頭傳來志康與郁珊溫潤的嗓音:『這時我們也要跟大家說一句:掰掰!人生記得好好掌握緣分與當下時刻!』,他們說,當宣告即將熄燈的消息,收到許許多多的反饋與聲音,還有許多想藉最後機會前往體驗的甚至比過去更多,說一說大家都笑了,人都是這樣的,即將結束才惜惜。 志康認為決定收店時收到的評價往往是最真實的,實驗很成功,但未來會用什麼樣的面貌或角色再出現,其實也沒有辦法馬上有答案,書店承載情緒、記憶、感受、儀式感、環境氛圍,他們透過無關也給這個時代傳達了新精神、新趨勢,無關的落幕,也告別自己書店經營者的身分,告別在臺灣文化圈的一個角色,但告別不代表結束。『無關結束、關於重生』也許反而是開啟下一階段人生的序幕,樂於創作不會停下腳步,保持獨立的純粹靈魂,喘口氣,再出發。 無關結束 關於重生 無關告別 關於歸零沉澱 告別特賣 《無關告別 關於歸零沉澱》 告別特賣 6/3(四)-6/13(日) 13:00 – 18:00 無關實驗書店現場(80343 高雄市大義街2-1號C7-6倉庫) 商品同步刊登於網路相簿(詳情請洽無關書店臉書) 告別特賣現場以預約者優先,請透過粉絲專頁訊息功能預約來店時間。 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防疫措施,請參與者配合網站公佈細項

Read More

江欣宜|軟裝魔力領航創造幸福生活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走進繽紛設計,難以言喻的放鬆感受襲來,可能是柔和裝潢、溫暖燈光,也可能是裝飾的輕盈音律、淡雅香氛,這些存在於生活背景裡的微小細節,是所有感官都被照顧到的體驗,讓心中紛亂聲音被溫柔撫平,這就是Idan的空間能夠收服許多大大小小人物們的魅力所在,那樣輕柔、那樣浪漫。她在人生道路上一步步推砌成自己的美學城堡,來自童年就接受藝術薰陶,在圖書館閱讀書本與電影、藝廊畫作,美術館展出之作品等等,對她啟發很深,加上那些空間創造的建築光影與畫作之間的呼應,讓她有特別的感受力,使她在過程中萌芽追求美麗事物的熱情。 「設計師可以引領導航,但並非萬能!生活轉念,自己成為藝術創作者。」 放棄世俗眼光的追隨 為自己點燈 Idan修習於政大社會學系時,老師曾說:「要慎選職業,因為在美國,職業就決定了你是什麼人、你交什麼樣的朋友、住什麼樣的地方。」那時候全臺灣大學生畢業的工作首選是科技業,而她當時決定不做科技業,第一個放棄的就是世俗眼光。她回憶道,在政大時有必修社工課,課程為了讓大家瞭解幫助別人的理念,分享一部紀錄片,故事訴說有個家庭非常貧窮,幾個小孩要被送到不同地方,一家人必須被拆散,此時接觸到他們案件的社工說一個人的核心根本是家、是愛,把他們拆散不見得有益,為了改變這些孩子的命運,他決定用另一種方式幫助他們,首先他發現家很髒亂,沒有辦法吃好的食物,所以先申請一個足夠供應他們居住的房子,並幫他們做了幾件事情:第一件,幫他們做廚房,這樣媽媽就可以做飯,小孩就不會讓人家看起來營養不良;第二件,給小孩書桌,有了各自空間後,便可以好好學習;第三件,教他們收納,東西就不會凌亂不堪;最後孩子爸爸開始恢復他的中風,媽媽狀態也漸趨穩定,而小孩因為讀書空間變整齊之後,學習能力變好了,生活變好了,一家人全都在一起。社工只是申請補助改變居家環境跟陳設就可以有如此變化,讓她深深動容,她覺得自己有這個使命,才會在大學時就下定決心修習室內設計並持續專攻把它變成職業,為大家設計、打造出一個個令人幸福的家。 科學式解構再組合 以人為本從心出發 Idan想要成為幫助、改變人們生活的人,社會學基底在她的工作上有很大助益,因為其很重要的觀點之一,我們所有行為、所做決定不是個人的,都是受到文化無形之中影響,再抽絲剝繭導致行為與狀態的因果關係。她認為要做出兼顧品質與客戶想像的空間,除了熱情以外,最重要是了解需求,從職業、個性、穿著打扮、生活方式、習慣模式,未來想要什麼Daily Life,關心對方覺得最不方便的地方、或曾經去過哪裡有讓生活更順利的設計,懂得關心再透過經驗累積和制定流程,整合團隊各自專業互相合作,觀察、思考、理解了生活方式,最後才去聊所謂的美。這一行在設計溝通階段經常會消磨熱忱,但科技發展大大改變了對生活的想像,透過Instagram、Pinterest、網路,就可以接觸到全世界精彩的室內設計,反而業主現在都清楚自己要什麼,設計師主要任務是閱讀、釐清喜好跟風格之間的邏輯,從對方的一切開始想像,以人為本、從心出發,因為起心動念跟初心的不同,到達終點就會不一樣。以社會學有邏輯性、科學式解構分析的流程,更能理解一個人深層渴望,並發揮自己對美學造詣、藝術鑑賞的專長與熱愛,以設計專業與完善組織管理,從瞭解、溝通、設計、工程、陳列一步步把關品質,才能反饋給別人美好流程,打造出一個符合客戶想像又舒適、貼近個人需求、滿意的美好生活空間。 江欣宜運用Tom Dixon的Melt Standard Suspension Lamp搭配經典蛋椅與弧形沙發營造大珠小珠落玉盤的圓潤大器客廳形象 「從以前到現在沒有變過就是喜歡做家居,如果有人覺得他的辦公室是生活一部分,來找我做設計也能得到像家一樣舒適的感覺,不管到多遠的地方,都會感覺自己辦公室最好、自己家最好。」   認識軟裝陳設的驚喜魔力 客人建造夢想家立方,會與Idan團隊設計溝通的流程裡獲得三種驚喜,第一種驚喜是對於空間軟裝,從家具、燈光、植物、布料顏色與質地,還有很多人都有收藏的藝術品或家飾品,團隊都願意無微不至關心對方喜好、考量互相該怎麼搭配,對於比例大小跟顏色、文化是否與空間對應相通也很講究,會輸出圖片讓客人不用只是憑空想像。在過去一般流程中,在細節裡甚至一個餐桌、一個花瓶、一個花品之間要怎麼搭配,可能都沒有人關愛、照顧,而她的組織有專門安排這方面的服務,讓所有微小細節都有懂的人與之交流,直到最後落成成果都是與客戶共同完成的,對客戶來說空間充滿了喜愛事物,是完全專屬於自己的夢想家居,甚至到外地也不再想在外過夜,選擇回到最熟悉、最懂自己的家。不厭其煩地關心對方、讓對方了解每一項設計或軟裝,討論適合怎麼安排搭配的各方面原因,因此在過程中也順其自然地傳遞、教育資訊與知識給對方,未來若再次碰到相似抉擇時,便會去思考什麼風格、用途、搭配、照顧是其空間需要且適合自己的,在家學著實踐這些經驗,也漸漸深植成自己擁有的內涵,這樣的合作過程對客戶來說,學到這些道理,生活也開始有不一樣的樂趣,會有自己的收穫,會感到很滿足,這是他們的第二種驚喜,也是Idan在這樣流程裡看到很棒的影響之一。 配合女主人珠寶收藏家身分,江欣宜陳設了法國當代藝術家Jean Michel Othoniel的藝術品,宛如一串翡翠項鍊,為典雅客廳畫龍點睛 「裝飾代表的是一個人的生活方式。」設計起疫—江欣宜 Idan 人人都能成為生活藝術創作者 史前時期人類就會畫壁畫,創作本是天性,卻因為社會的專業分工,忘記人人內在都擁有創造力,第三種驚喜來自未來,開箱家居設計落成時還不能體會,很多客人事後反饋住在她們設計的家很舒服,也開始樂於在空間裡面創作,比如會邀請朋友來家裡,打理美食、思考餐桌上怎麼搭配花、餐盤擺設、要把酒放進美麗的冰桶、還要有音樂、香氛,然後才體會到原來自己也可以是一個生活藝術創作者,會從中得到自己的靈魂觸動。Idan發現原來當初起心動念,認為空間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改變一個人的信心,一切真的這麼環環相扣,像是有一股藝術性的吸引魔力,許多人原來生命經歷可能不太順利,但她把生活方式向外傳遞,把空間美好交給大家,大家會受到啟發開始根據情境和空間去創作,擁有了美好家居便能轉換心境,留得住朋友、留得住自己,留得住對未來自己的嚮往,找到感動自己的方法,面對生命更有勇氣,生活更美好、更提升、更療癒,能體驗何謂幸福驚喜。 天然軟裝找回原始療癒力量 Idan相信花精、精油、植物能帶給人各種各式療癒的力量,生活美學五感並重,而「自然元素」會帶給人放鬆跟沉靜,比如薰衣草可以療癒睡眠、玫瑰會喚起情感連結、什麼植物可以治療病症等等,她在嘗試花精之後,也感受到植物有它的波長頻率和能量,所以不管是種植物或週末去花市買盆花,自己把它插入花器、好好照料它,在居家後陽台創造一個屬於自己心靈角落,都能讓自己進入放鬆狀態,可以在反覆且機械化生活中抽離。植物很像雕塑品,有它獨一無二風貌姿態,能為空間增加蓬勃生氣、帶來美感和力量,不過她也提醒大家在選擇應用植物的時候,不能靠直覺漂亮來篩選,植物是生命,必須考量到澆水時間,陽光方位,有沒有西曬問題,品種適合在平地還是海拔,還有氣溫、四季等等,事先做功課研究,才有辦法發揮這充滿生命力的軟裝應用融入空間,不然照顧不好也會挫折,這都是互相了解的過程,跟植物、跟自己、跟家。 梵悅108的書房在柔和大地色系中,結合臺灣藝術家何政宏根據唐代裴休的詩句造就之藝術品《水月空花》 深度生活創作 軟裝魔力的無限面貌 藝術家具在臺灣能見度還較低,但如常玉藝術家早期也創作在鏡子上,結合藝術與實用性融入生活;或在歐洲左岸的藝廊街,很多間不賣畫,賣藝術家創作的Arty Furniture,都已在國外行之有年。Idan期許讓藝術與軟裝展現更多風貌,在空間中創造無限可能性,所以與藝術家合作發展Arty Furniture系列,創作能結合實用性搭配融入空間的藝術家具,像是在梵岳108做的鏡子,在上面作畫,兼具鏡子用途同時也是一件藝術品,還有去年跟她老公-藝術家何政宏,創作一件名為「思考」的作品也因此得到台灣TID獎。她透露未來有醞釀計畫跟各式各樣居家產品合作,比如壁紙、床組、布料,或是香氛、茶藝,她們創作設計、對方生產,做出生活、做出五感體驗,讓人從中得到新鮮感,得到更多美好經驗,希望為客戶生活和創造本身提升更多美好能量。 配合女主人珠寶收藏家身分,江欣宜陳設了法國當代藝術家Jean Michel Othoniel的藝術品,宛如一串翡翠項鍊,為典雅客廳畫龍點睛 「一念三千。」 境隨心轉 一念三千讓幸福進駐生活 Idan很有感觸地分享,她做設計、做軟裝陳設、做藝術家具跨界合作、打造所有生活美好,佛法有一句話可以解讀對於設計最後效果能達到的領域,叫「一念三千」:人因為一件美好事情轉念了,你所見到的世界就變了,世界是自己創造的,正在努力的事情,也跟自己念頭之間不斷對應、影響。 做設計十幾年,她也遇過一些財富在世界前5%的客戶,大家都因為念頭而決定了幸福程度,而不是擁有多少錢、花了多少錢做設計,有能力改變空間,就要調整心理狀態,而軟裝有這樣的魔力,溫暖燈光、雅致傢俱、質感香氛、療癒植物等等,可以營造讓人想回家的氛圍,能在裡面放鬆、舒緩。生活不是制式化,不管一個人財富高低,週末只想跟家人、愛人、小孩、朋友吃飯,去藝廊、美術館、遊樂場等等,熱愛與之相聚享受美食、飲茶飲酒、交流成長,人對生活基本需求和渴望,其實殊途同歸,重點是身為創作者角色,生活主導權回到手中,能不能轉念、能不能在這裡透過五感創作,變成一個更好的人,這是她看到設計能給人的力量,她自己也因為做設計,見證大家不斷自我成長,改變了自己與對方的人生,所以她的目標期許透過軟裝陳設來引導大家轉念,就像前面提到業主反饋本來處於不順,沒辦法自我療癒的狀態,那一念的生活是地獄,但透過她們設計的空間,她把創作者角色交還給對方,讓對方去創作更美好的體驗,一念三千,就改變了眼前世界、療癒了自己,這才是對她來說做設計最重要的終點。正念了,幸福就不難了。 江欣宜 Idan L’atelier Fantasia繽紛設計 創辦人兼董事長 L’Art en Ciel天空藝術董事長 中央美術學院陳設藝術課題教授 設計作品曾拿下2014…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