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獵物?

摘自《南市青年》流行創意文誌第372期 在大自然面前,人類仍像一群等待命運審判的罪犯。(乾涸的曾文水庫,趙傳安攝) 撰文/林姵妤(臺南一中) 人生旅途漫漫,沒有人能夠預知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事。我常看著動物頻道以及形形色色的社會新聞、國際新聞,思忖著:誰是獵食者?誰又可能是獵物? 一群鬼頭刀隱身於湛藍之中,眼神直勾勾的緊盯前方的獵物,那是仍在浪濤中愉悅翻滾的飛魚群。藍天白雲,彷彿映照著一片蔚藍在那晃動的畫布上,多麼適合在海中徜徉啊! 飛魚們展開了魚翅,旋轉,跳躍,在空中畫下數道完美的弧線,勾勒著活潑且朝氣十足的氣息,卻渾然不知,不遠處一道道熾熱的目光正伺機而動。鬼頭刀群瞄準了時機,在飛魚群落下的那一瞬展開行動。 幾聲破風,矛起矛落,得手的,卻是於甲板上迎風的捕魚人。一切的行動,皆在捕魚人的盤算之中,鬼頭刀群顧不得獵食,爭相潰散逃竄,不想讓堅硬冰冷的矛掠奪生命。 前一刻仍是強者,下一剎那卻束手無策。恰似這個社會,人們試圖找尋自然的規律,利用科技來征服世界,數百年來,我們似乎捕捉到了世界運行的規則,運用機器來探索自然,學會分析天象,了解如何利用自然資源。但,我們真的主宰了自然嗎? 答案顯而易見──並沒有!我們試圖掌握自然界中的一切之時,自然亦在捕捉人類。每當地震、天災來臨之時,我們依舊無能為力,我們無法預知下一秒將有何事到來,亦無法完全防範災害。 在大自然面前,人類仍像一群等待命運審判的罪犯。 世間萬物環環相扣,獵捕之人亦是被捕者,我們能做的,就是抱持著謙卑的態度,不應自恃佔盡優勢而任意妄為,才能在大自然中安身立命。

Read More

防疫教會我們的事

摘自《南市青年》流行創意文誌第372期 撰文/許玉禪(明達高中) 防疫新生活,防疫心生活;讓心洗滌,讓心變新,用同理和慈悲,洗去偏見與誤解;用允許和多元,洗去指責與憤怒;用智慧和成長,洗去害怕與震驚。讓心,多層平靜的保護膜;讓心,增加感謝的營養素;讓心,滋生珍惜的維他命,防疫心生活,讓心變新! 在2019年底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在時間一點一滴的流逝中襲擊了整個地球,凡事會出現,必有它的意義,記住它帶給我們的磨難,也緊記它教會我們的事。 (中華日報資料照片) COVID的發生,似乎在向人類表達要度過難關,「Cooperation合作」:防疫不是一個人的事,唯有一起肩並肩才有足夠的力量。「Organization組織」:組織效能。「Value信仰價值」:當你脆弱時,求助內心,必將聽見自己最堅定的相信。「Identify認同」:對待受苦的人要有同理心,那麼歧視與偏見自然消失。「Dawning邁向希望」:黑夜的等待,是為了拂曉的到來。 在剛開始蔓延的初期,四面八方來自不同國家不同的聲音,有些人仍不以為意,不當一回事,到了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才一一封城,防疫不是一個人、一個國家單獨能完成的,那是全球不分高低貴賤都必須共同參與的! 在整個疫情爆發到現在,最辛苦的非戴上口罩穿多層保護的醫療人員莫屬了,在好多好多新聞媒體的報導裡,一張張滿是醫護人員臉上因穿戴多防護時間過久而留下的疤痕,他們不能在疫情嚴峻的時候在家陪伴、保護家人,而是冒著被感染的風險,站在第一線守護大家的健康,他們能夠一直支撐下去,必定也是來至內心的信仰價值鼓勵加持。 我姐姐也是醫護人員,2020年許多在國外的台灣人紛紛飛回台灣,台灣各縣市也出現許多疑似病例,當時姐姐也自願去支援,整整八小時穿戴層層防護,如此已經很辛苦,更不用說上廁所、吃飯會是多麻煩,還要承擔風險的存在,不論面對這些醫護人員也好,或疑似病例、國外入境檢疫者,甚至是確診病例,我們應該抱持著同理心,少一點偏見多一點關懷,讓社會更美好一點,我想,黎明也離我們不遠了。 新冠肺炎帶來的無聲威脅,對生死的恐懼,對人性的懷疑,還是對你我關係的無視,其帶來的正向磨難,團結合作、組織效能、信仰價值、彼此認同,記住世界給予人類的教訓與智慧。 我們曾以為,蔓延的悲劇不會結束;但我們終於發現,再難的日子,也會日漸趨緩,記住曾有的震驚、慌亂,並珍惜尋常日子的平安和寧靜,感謝疫情期間默默守護的第一線團隊,感謝每一個互助合作的你我,讓我們一起等待黎明的到來吧!

Read More

知味

摘自《南市青年》流行創意文誌第371期 撰文/張華棋(聖功女中) 吃,對我而言是人生中的一大享受,然而和喜歡的人一起品嘗又會是另一種享受。 夕陽西下,路上的行人都準備回家和家人一同吃飯。這時剛回家的外公,總會用那溫暖的大手牽著我的小手說:「走,我們去買豆花。」那白白嫩嫩的豆花,就成了外公與我每日不可或缺的甜點。 每次看到老闆輕輕地把豆花一點一點刮起來,再淋上黑糖水時,我內心就會非常興奮。拿到後總迫不及待地挖一大口,滿心期待地放在嘴裡,當豆花慢慢化在嘴裡並伴隨著黑糖水甜甜的味道時,總會覺得很幸福。 小時候最喜歡跟著外公,外公便常常帶我去吃豆花,看著我心滿意足的樣子,外公平日嚴肅的臉上也露出了笑容。日落時,我們走在回家的路上,約定好每天都要去買豆花,當時的外公緊握著我的小手。 這麼多年後,他卻放開了我,獨自一人向前走去,隱沒在夕陽中,留下我孤寂地站在黑暗中,雙手早已沒了溫度,我只想問外公一句:「我們去買豆花好嗎?」卻再也得不到任何回應了。 在外公和病魔搏鬥的日子裡,眼見他日漸消瘦,原來肥肥的臉只剩下蠟黃的面容,每天不停打抗生素,使外公無力吃飯,唯獨我買去的豆花他會吃上幾口,並努力地對我露出笑容。經過了幾個月的努力,外公還是走了。 他走了的那時,我沒哭,但腦袋一片空白,只是不停地走,等到我回神的那刻,我忽然發現我站在那家豆花店前,老闆還是和以前一樣親切,豆花依舊如此的白嫩,但再也不會有一雙溫暖的手牽著我去買豆花了。這時的我驚覺,淚水早已模糊了視線,沾濕了我的衣領。 「豆花」對我而言不只是一種美食,更是一種回憶,一種我和外公之間的約定。現在的我,仍每天到那家店買那碗記憶中最幸福的豆花,細細品嘗每一口帶給我的感覺。如今雖是我一人吃著豆花,裡頭卻含了兩個人的美好。

Read More

另類行善-遺體修復師

摘自《南市青年》流行創意文誌第371期 遺體修復師鄭文萍 撰文/遺體修復師 鄭文萍 很多人聽到我的職業時,通常會一陣驚呼,或可說是…驚嚇。 其實,小時候我很怕鬼,逐漸長大後,為了戰勝心裡的恐懼,毅然決然投身殯葬業。說也奇怪,決心投身殯葬業後,「怕鬼症頭」竟然消失了,心中反而感到平靜,尤其每當看到家屬臉上欣慰的表情,更讓我覺得這份工作很有意義。 筆者投身殯葬業已十七年,致力於遺體修復已十年,這需要極大勇氣,在遺體修復方面,可能會遇上殘破的遺體,或發臭的腐屍,必須先克服自身的恐懼,以平常心面對,如此才能幫助亡者,進一步讓家屬獲得慰藉。 這一行稱腐屍為「綠巨人」,回想當初第一次遇上綠巨人時,完全無法想像大體會長這樣子,感覺那遺體會要炸開了,全身墨綠色,鼻孔、嘴巴冒血,眼凸,全身充滿水泡,當時真的不知如何搬動大體,後來幸運來了一位專門處理意外事故的大哥,在他的幫助下順利完成,很感謝他為我上了一課。 遺體修復一路走來已十年,過程中非常辛苦,但我甘之如飴,看到許多殘破不堪的大體,我的心總是難受,但我發願,一定竭盡所能幫亡者修復,讓生者安心,因「最後一面很重要」,不要留給家屬遺憾! 2020年接受記者訪問時,我曾透露,小時候有親人輕生,死狀不忍卒睹,一直記得當年長輩傷痛欲絕的神情,人走的最後模樣,會烙印家人腦海、心中一輩子,因此最後一面很重要,我希望能幫助更多人減少遺憾。 一路走來,我苦練手藝,買來豬頭、骷髏頭練習雕刻,也不斷研發尋找材質,希望讓每一具遺體都能更趨近真實,我曾經手過2014澎湖空難、0206地震維冠大樓倒塌、復興南港空難、桃園新屋保齡球館大火等遺體,藉由家屬提供死者生前照片,逐一修復還原容顏。 從事這一行,「真實」是讓家屬保留死者最美好記憶的關鍵,曾聽聞同業遇有家屬在看了遺體後,大哭「這不是我認識的某某某」,刻意求美好,反倒成遺憾。 有些貧困家庭,我則義務幫忙修復,不敢說自己去貧困家庭有多麼了不起,我只想著,若有能力、有緣份幫亡者服務,並撫平家屬心中的遺憾.這是我的福氣,看著家人感動對我言謝,即使再累,一切都值了!

Read More

煮麵的洋娃娃

摘自《南市青年》流行創意文誌第371期 撰文/高如葳(臺南女中) 她坐在教室的一角,身旁散發著陰鬱的氣息,彷彿只要一靠近便會魂飛魄散似的。她的五官極為精緻,就像令人憐惜的洋娃娃,只是就算外表再美再無害,我仍不敢向她搭話,或者說班上的人都不敢,因為她是班上有名的冰山美人,總是冷漠的、靜默無聲的存在於班上一隅,那冰冷的模樣,彷彿一開口便會把班上的同學冰封一般。 直到那天,我還在埋怨家人為何在正午這麼熱的天氣還要我出門去買麵,突然注意到路口一家新開的麵店,當我正想走進去時,瞧見裡面光景,我不禁瞪大雙眼,張口結舌,一時間雙腳竟無法動彈,畢竟誰也不會想到,班上最不易親近的冰山美人竟然在裡頭幫忙煮麵,她手腳俐落,專注的眼神誰也無法打擾,回過神的我躲到一旁,想悄無聲息地好好觀察她。 此時,只見微笑在她臉上如花綻放,對於客人的詢問她親切且耐心回答,手裡的動作也不曾停過,這時一位面容姣好的中年婦女走進店裡,「那一定是她的媽媽,長得超像!」我心中讚嘆著,而我轉瞬間看她又變成了一個孝順的女孩,看到媽媽回來,立刻倒水並恭敬奉上,完全難以相信平時在學校冷漠、冰封的她是同一人。 汗水滴進我的眼裡,將我從想像中拉回,卻又帶我進入另一個思考。如果眼前幫忙賣麵的才是真正的她,是那樣隨和又善解人意,那麼在學校的她未必執意拒我們於千里之外,而是我們只因她的面貌姣好再加上自己的想像而卻步。也許往後我該提起勇氣去和她互動,說不定一切都只是想像中的誤會……

Read More

因為緣分

摘自《南市青年》流行創意文誌第371期 (本報資料照片) 撰文/蔡尚霖(臺南一中) 因為緣分,讓我們得以在高二相聚於同一個班級,而班級有如一個小型社會,內部的成員來自四面八方,有著各自獨特的性格與處事態度。往往一個班上總有數個不同面向的領袖,帶領眾人成長。 阿忠是班上公認的學霸,但他並非一般人刻板印象中只會讀書的書呆子,反而善於與人分享知識,只要同學有不懂的觀念、疑惑的解題步驟,詢問他都能得到滿意的答案。他也是印證只要肯努力,就算不是天才也能名列前茅的最佳人選,看過他的每本作業本,上面五顏六色的重點條理分明,習題上按部就班的解題技巧也成為厚實基礎的根基,且每節下課都能看到他拿著課業詢問老師的身影,積極態度也帶起班上的讀書風氣。 阿偉在體能方面可謂首屈一指,無論籃球、足球、排球…對他來說都相當拿手。時常在體育課與放學時間看到他與幾個同學在操場或體育館揮灑青春的汗水。汗涔涔的運動衣,不僅透露著他們的活潑與健康,亦為運動大會上的各獎項鋪上華麗的紅毯,由他帶領的運動團隊,著實替班上爭取多項榮耀與光環。 阿晟則是班上事務的熱心達人,他總是把他人不願負責的工作往自己身上攬,不管自己再怎麼繁忙,負責任的他永遠把班級事務擺在第一位。無論是班服設計或班級活動總召,在他手中絕對做到近乎完美,找不到任何一點瑕疵。同學有困難,他絕對不會漠視,想方設法給予幫助,讓班上流淌著家庭的溫暖氛圍。 因為緣分,使得原本素昧平生的三十幾個人搭上關係,讓彼此在一年的共處一室,擁有熟識彼此的機會。也因班內領袖人物的付出凝聚彼此共識,讓個人不必孤軍奮戰,而成了相互扶持的生命共同體。要一同經歷未來詭譎的變化,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揮灑青春的汗水、一起享受成功的甜美果實,一起將班級帶往不同的高度與深度。

Read More

禍從口出

摘自《南市青年》流行創意文誌第371期 撰文/林佳蓁(臺南女中) 《靜思語》裡有句話說:「脾氣、嘴巴不好,心地再好也不能算是好人。」兒時的我,總是口無遮攔、不經思考就把心所想傾洩而出,因而深愛我的阿姨,被那從我輕狂無知嘴裡冒出的話語所傷。 阿姨不僅會帶我們全家出遊,也常在爸媽不在時在家陪我、載我上學,然而多年前的那次,我不知怎麼竟質問起阿姨幹嘛頻繁出現在我家,對於母親耐心的回答充耳不聞,更無視於阿姨臉上的驚訝和尷尬,繼續對阿姨咄咄逼人的吼叫著:「又沒人叫你來!」 阿姨當時內心那把熱情的火,被我硬生生地澆熄,不論母親如何解釋我的無知,她的心早已被我割傷,此刻的我才意識到自己闖禍了,也在母親的教導下明白了「禍從口出」的道理,幸而在真摯的道歉之後,得到阿姨的寬恕,而得以維持原本親密的關係。 也因有了那次經驗,我才明白謹慎說話的重要性,話說:「惡語傷人六月寒!」惡毒的言語雖不會在表面上留下疤痕,但傷痕卻已深深烙印在心上。尤其在親密的家人面前,我們因為自在且信任,可以褪下那保護色,但也因此不自覺地遺失了禮貌及謹慎,對於親密的人,總是留下毫不留情的言語而不自知。 儘管事隔多年,對於當時的事件已模糊不清,但阿姨傷心離去的背影卻不曾離去,此後,每當面對身邊摯愛的人,就算情緒翻攪也會先冷靜不交談,或暫時轉身離開、或用LINE溝通、或等溫度冷卻再談,就怕再度禍從口出,傷害所珍視的親友。 原來,言語的表達是溝通、是藝術、更是哲學,怎能不三思呢!

Read More

為青少年點一盞燈

摘自《南市青年》流行創意文誌第370期 撰文/台南市社工督導 麥哲倫 許多時候,青少年/女對於身邊的「大人」覺得反感,有一部份來自於許多大人因為認為活得比你久,遇過的事比你多,所以看到你的行為,總會想將自己的人生經驗套給你使用。 但你對於這部「使用說明書」並不在意,因為覺得那是對方的事,不一定會在我身上發生。一來一往間,大人就給你扣一頂大帽子,認為青少年叛逆、不受教、不聽話…等,這往往就是對於青少年負面標籤的開始。 以心理學家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論來看,他將人的一生分成八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應該發展的任務,這一個階段成功完成任務,將會帶給下一個階段另一個成功的基礎。 八個階段分別為0-1的嬰兒期,發展階段為心理的信任與不信任;第二階段為1-3歲幼兒期的自主與羞愧;第三為4-6歲學齡前期階段,其任務為主動性與罪惡感;第四階段為6-11歲小學階段,任務為勤奮對自卑;第五階段為12-18歲青少年期,主要任務為「在自我統合和角色混亂」。後續分別為成年早期、成年中期與老年期。 青少年期的各位,因剛跳脫兒童期需被照顧的階段,但又處在等待可以獨立自主的階段,故對於人生的看法常會陷入矛盾之中,也對於自我的未來感到迷網及混亂。所以在青少年階段的危機,主要產生在「自我統合和角色混亂」兩個極端之間。 自我統合指的是自己有沒有辦法將自己的心理狀況、性向、興趣、家庭、同儕等各層面統合起來,取得協調一致的自我整體與自我肯定。反之,若你無法成功完成這階段任務,即會有角色混亂的心理狀態,並外顯於行為中,而阻礙之後的階段發展。 也因為青少年容易對現處於的人生階段產生混亂感,以及相當重視同儕的肯定與認可,容易走叉了一些道路。 給各位一個簡單的建議:「別控制別人、也別被人控制。」與他人相處或生活當中,不要試著去要求別人或控制別人做什麼事,而且,也別輕易被別人所控制了。另當你混亂時,記得想到三個步驟,「不要看不起自己和別人」、「不要傷害自己和別人」及「要活得自在」,依循著這三個步驟,相信可以找到自我定位,穩定成長發展。

Read More

變話

摘自《南市青年》流行創意文誌第370期 撰文/許君愷(台南一中) 一句話,看似渺小,微不足道,卻築起人們溝通的橋樑,成了交流的神器;但同時也會成為傷人的武器,兩方從此多了一道心牆。因此如何將武器變為神器,能在與人溝通中暢行無阻,不再因失言而傷了對方,變成了人人必修的一門課。 話,能帶給人希望,亦能帶給人們絕望;能拯救一個人,同時也能殺害一個人。在與他人溝通時,或許只要稍微改變話語,便會帶來不同的效果,因此在溝通前適時煞個車,謹慎思考後適當的轉彎,也許會有更好的結局。 猶記國中時期,有兩門不同科目的老師,第一位老師是一位嚴肅之人,每每考試結束後,都是相似的責罵聲唸叨著:「這題怎麼也錯!」「回去到底有沒有讀書啊?」一次、兩次、三次… 漸漸的,即使我只是旁觀者,卻也注意大夥兒心中萌生的並非不想挨罵而努力上進的芽,而是充滿著惡臭味腐壞而無法成長的種子。 而另一位老師,在大考前幾個月,面對學生們接踵而來的問題,針對學生可能的疑問加以說明,更在每次下課時說:「現在努力還來得及。」雖然一開始的想法是:「那下次再讀吧!」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老師一次次鼓勵轉化為莘莘學子們心中一個個的感動,因而產生了前進的動力。 兩個人,同樣的目標,相同的理想,卻因不同的話語而造成截然不同的效果。同樣是為了學生的進步而努力,前者卻因疏忽了青春期學生的自尊心,傷了那所剩無幾的自信心,若當時老師只要變個話語,換個口氣,便如心靈雞湯,鼓舞人心,帶來的更是在大考將至,黑暗中唯一永不熄滅的希望。

Read More

君子如響

摘自《南市青年》流行創意文誌第370期 撰文/楊立瑤(南科實中) 荀子在《勸學》中敘述君子學習的動機並非藉機誇耀,而是休養自己內在的學養和品德,因此不會急躁的向他人說明,反而如同回聲般,謹慎而不多言,以誠實為原則。 君子的道德涵養正由此體現,然而,隨著發表意見的管道日趨多元,人們似乎淡忘了謹言慎行的重要,除了將自己低落的素質表露無遺外,更造成社會的動盪不安。 打開電視,名嘴口若懸河強力灌輸自己的見解,部分內容的真實性有待商榷,身為手握資源的公眾人物,有時甚至能在缺乏事實的佐證下,面色自若雄辯滔滔,不僅使自己面臨法律問題,更誤導了閱聽人且造成社會的分歧,我認為這樣的行為極度缺乏身為公眾人物的高度。 另外,網路酸民也是屢見不鮮,以匿名作掩護,躲在鍵盤後議論、指點他人生活,甚至惡言相向,他們並不知道輕薄如網上的一則評論,亦能化作傷人利器。現在的社會充斥太多太多聲音,但又有多少人謹記先人的教誨呢? 最近使用社交軟體,適逢一個繪畫帳號面臨抄襲並營利的質疑,大量不理性的網友以私訊方式辱罵,甚至詛咒該名繪者,輿論壓力之大使繪者暫時關版。身為長期追蹤的粉絲,我認為該繪者確實有必要向大眾說明並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但無止盡的網路攻擊並沒有必要,也絕非正道。這豈非又再次印證了現在人對言論發表的誤解和貧乏? 所謂「君子如響」,正是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絕不憑空杜撰、任意毀謗他人。即使木訥且不善言辭,但也是這樣的嚴以律己,展現了自己的修養,並賦予自己的言論被重視、信任的力量。 我想,「君子如響」絕非過高的道德要求,而是人人應謹記在心的生活準則,如此社會才能免於混亂及無謂的爭吵,進而更和平、理性的意見交流。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