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寶德紀念館遊於藝 典藏動畫書法

漢寶德紀念館建築獨特,常設館展示漢寶德的一生。(記者張淑娟攝) 記者張淑娟/官田報導 台南藝術大學有著美麗的建築,年初才開館的漢寶德紀念館,成了今年夏天暑假的藝術園地,館內典藏著既是建築師,又是文學家、教育家、博物館學家、書法家的漢寶德一生收藏和廿幅動畫書法,沉浸於館內不只避暑,更豐富暑假生活。 漢寶德紀念館除了以《青山餘韻》為題,設置常設館,呈現其從山東至澎湖的戰亂流離,於台南求學、哈佛深造等生命歷程外,也將其在東海大學任教、擘劃自然科學博物館、南藝大等建築事業,以及他的愛情、親情、友情、人際網絡,均以文字、影像及文物,讓大家認識這位謙謙君子的一生。 漢寶德紀念館建築獨特,常設館展示漢寶德的一生。(記者張淑娟攝) 另有特展《遊于藝》將展至十八日止,適逢暑假,一批批嬌客造訪紀念館,趁著特展即將截止,把握入館參觀,感受漢寶德的風格獨具書藝。 館員表示。特展將於九月更新,而目前遊于藝特展是以漢寶德獨具風格的書法藝術為基底,製作廿幅書法影片投影於十三點五公尺的清水模高牆,佐以悠揚的樂音,讓大家不只看見漢寶德在書藝上或敦厚、或飛揚的作品,還能感受到全新境界的書藝之美。而暑假特別開放週四和週五不用預約即可入館參觀。 https://www.cdns.com.tw/wp-content/uploads/2023/08/b7dee88a-64f6-47d4-b8aa-72b70fefd082.0.41d0426e-ca96-45e2-bc6d-c5336fc1816e.mp4 特展館一扇窗讓展示的書藝在不同時間有不同光采。(記者張淑娟攝) 館員也指出,「遊于藝」以九柱陣列,呈現著漢寶德在建築、教育、博物館學、生活美學、中國古物研究、書法、風水等領域所長,讓造訪者從不同的角度認識或再一次認識不同情境下的漢寶德先生。 漢寶德紀念館建築獨特,常設館展示漢寶德的一生。(記者張淑娟攝)

Read More

〈中華文薈〉紀宗仁創作自述

一、我為何從「現代藝術」創作轉入「當代藝術」? 從事繪畫創作五十餘年,開始時一直走在「現代繪畫」這條路上,一般人所說的現代繪畫其實指的就是抽象表現派(又被稱為紐約畫派),我為什麼一開始會走入抽象表現派,這得從進入國立台灣藝專讀書說起,1961年我進入國立台灣藝專接受正規而嚴謹的美學教育,這時在歐美正是走入抽象表現派的末期,而抽象表現派的由來其實是深受Bauhaus的點線面教學理念所影響的,我在國立藝專就讀時正好受教於一位美籍教授,他名叫Girardi,Girardi教授是美國Bauhaus學校的名教授,被派到台灣來協助台灣的經濟發展及工業設計的基礎教育,由我們的科主任邀請來開課,教的正是Bauhaus的點線面教學理念,而點線面正是抽象表現派的繪畫元素,我深受其影響,在繪畫的路上一開始就自然而然的走上了抽象表現派,我認為這個畫派到現在還深深影響著台灣的畫壇走向。 近期我深受前衛藝術思潮衝擊,冷靜省思「現代」與「當代」的歷史位置。深覺現代藝術已經不再是前衛藝術,其前衛性地位已有被當代藝術取代的趨勢,我深知前衛才是歷史的主角,因此在2012年時毅然轉型。 二、當代藝術的形式與特質 有別於現代藝術的「唯美」特性,當代藝術在想法與形式上其實是很不一樣的,現代藝術是唯美的,出世的,當代藝術則是在電腦普及,數位時代來臨後所產生的社會思潮所影響,在想法及表現上出現了極大的轉變,電腦不承載抽象的符號,所以唯美的抽象已不再是主流,當代藝術轉為敘事與功能性,在表現上總是承載著一些事件或目的。 當代藝術的形式與特質: ‧形式呈現:卡漫插畫的傾向與虛擬情境的美感述求,在時的演變上已成為一種時尚。 ‧特質:敘事與功能性。 三、塑造一個特質 一件好的作品除了要具有時代意義外,我覺得為作品塑造一個特質佷重要,近期我的作品總是呈現一些特質,詼諧戲謔,嘲諷批判以及黑色幽默,希望能為作品注入更強的個人風格。 簡歷: 1943年生於台灣,國立台灣藝術專科學校畢業。 從事藝術創作半個世紀,在台中縣市文化中心、港區藝術中心、國泰世華藝術中心、凡亞藝術空間、漢鄉畫廊、穎川畫廊、中友百貨時尚藝廊舉辦過17次個展,多次應邀參加國內外重要聯展,以及多次參與國內外藝術博覽會的展出。 創作理念: 點線面與符號一直是我的創作元素,從遛蟲系列之後,畫風更轉入了當代藝術的探索,蟲符號成了我的特有表現符號。畫面充滿了許多敘事性與對環境保護的使命感,近期畫風更呈現詼諧戲謔,嘲諷批判以及黑色幽默的荒誕性,內涵深具入世精神,表現卻是時尚而前衛。 獲獎: 1996 日本國際現代美術家協會獎勵賞一 2000 第24屆全國油畫展金牌 2001 第64屆台陽美展油畫部金牌 2002 第65屆台陽美展油畫部金牌 2002 第32屆國立台藝大傑出校友 2006 第1屆國立清水高中傑出校友 2009 98年度台中市資深優秀美術家 評審: 曾應邀擔任台灣國展、中部美展、全國百號油畫大展、台陽美展、台中縣美術家接力展評審委員。 隸屬畫會: 台陽美術協會、全國油畫學會、中部美術協會、牛馬頭畫會、X-7聯盟、台藝大國際當代藝術聯盟。 紀宗仁人像 不斷追求自我突破的當代藝術家 —紀宗仁 ■鐘俊雄 紀宗仁先生也是從台灣的好山好水,人物花草的描寫入手,他在傳承了前輩藝術家的水牛精神的同時,時代也進入21世紀多元變異,電腦爆炸的時代。後現代藝術已經不是單純用單一油畫材料在畫布上就可以充分表現出島國台灣多元變異的文化現象。似乎「多變」、「多元」、「無止境的新可能」,甚至連卡漫、設計、科技、或其他非繪畫性的表現都可入畫了。但是當代藝術還是有一種不成文的公約數。當代藝術必須有個人風格(獨創性)、本地風格(在地化)、時代性(時尚)及國際風格(全球性)。 火荷 紀宗仁先生幾十年創作生涯,努力在畫布上耕耘,從具象的寫景體會了油畫的真味,他用色彩大膽,紅、黑、白正彰顯東方人色感的神祕與厚重,獨特的色彩組合把堅毅的自信表現出來;他筆觸堆疊出的質感,耐看而變化多端;虛實空間的交互穿透產生極佳的視覺空間,而粗厚的黑線或有力的飛白為整個畫面加入靈動與力道。他從早期傳承前輩畫家的真傳再經過內心的整理與詮釋,把台灣風景變成「紀式內心風景」,再加入對人生的感悟與體驗,他從具象到半抽象到全抽象,再到現在的具象抽象兼俱,自由游走於形象與非形象之間。 火熱隆達(西班牙) 一個有企圖心的藝術家,不會滿足於既有的成就,他會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大環境的脈動及個人心態不同而自我成長或自我要求提昇,就如他自己說的因為「不安因子」的攪動,紀宗仁在完成他的水牛精神傳承,再自我發展出半抽象到抽象的心象風格後,他心態上似乎有了更大的改變。我想這是他在意識到進入「初老」(69歲)時希望能畫出自己理想的美的終極目標,那是當代的、有內涵的、有個人強烈風格的、有國際性的。 天鵝湖 看紀宗仁最近的畫,可以感受到他那熾熱的、積極想掙脫他既有的成就,並把他一生的理念表達出來的企圖心。所以,我想,他這幾年在畫室面對畫布時一定是時時對世界當代畫壇大師仔細研究,對現代世界局勢、社會現象努力觀察,再回顧他現有的畫風,——到底如何自我突破?到底如何表達當代?到底如何善用既有的領悟在日新月異的畫壇表達我理想中的美感要求?於是紀宗仁近年來在繪畫思想與表現上有重大的改變。以前,他面對畫面,努力經營,仔細推敲,筆觸、線條、色彩組合及空間構成,但是,最近則從不食人間煙火的抽象開始回顧人間,「人間性」回來了,表現性、象徵性也出現了。於是人體、聚光燈、昆蟲、扇子及生活周遭的人事物開始以「紀氏虛擬實境」的方式出現。他從台灣美景的旁觀者變成當代社會的關心者及參與者。他的多元取材經過組合,產生某種以前沒有出現的似真實又似想像的虛擬實境,那是象徵的、暗示的、引喻的,甚至表達了21世紀社會既混亂又有秩序,既理性又感性的氣氛。他所營造出來的氛圍是當代的、意在言外的。 古堡 紀宗仁的冒險,須要大決心、大氣魄,本來他只要繼續畫以前的畫風,即會有很好的經濟回饋。他的新嘗試目前還看不出有甚麼結果。只是筆者非常佩服紀宗仁先生那種秉持藝術家的雄心,為了追求理想不顧現實的一切,為了追求新境界,不怕砸自己的腳的決心。只是,我個人倒是有個想法:紀宗仁的新嘗試是一定要的,以他的才氣與努力,一定會有好成績出現,但是請紀宗仁先生不要忘記:不要失掉台灣前輩畫家的水牛精神,其次是他長久努力的優點也要保留下來。 我預祝紀宗仁先生在「孤身萬里遊,問路白雲頭」的新旅程中,早日找到他的桃花源。(摘錄)

Read More

紐約亞洲電影節 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獲觀眾獎

  《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入選第22屆紐約亞洲電影節,拿下觀眾票選獎。(紐約亞洲電影節提供) 本報綜合報導 紐約亞洲電影節落幕,國片《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拿下觀眾票選獎,為9年來首部獲此獎項的台灣電影。 第22屆紐約亞洲電影節7月14~30日舉行,放映逾70部影片,包括台灣長片《黑的教育》、《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哈勇家》、《請問,還有哪裡需要加強》、《查無此心》、《疫起》及短片《午後的迷茫》、《貓年海岸》。 歷經17天活動,7月30日閉幕公布影片獎項得主。程偉豪執導的動作喜劇片《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拿下觀眾票選獎,為2014年喜劇片《總舖師》以來首部獲此獎項的台灣電影。 《關》片描述一名異性戀警探辦案時誤拾地上的紅包,因而要和一名同性戀男子的鬼魂結為伴侶。2月在台上映時掀起觀影熱潮,以9天成為國片史上票房最快破億的電影,全台累積票房收入逾3.6億元,為影史第7賣座的台灣電影。 紐約亞洲電影節以「溫暖人心、充滿笑料」形容本片的同志題材故事。7月17日晚間的美東首映未演先轟動,主辦單位破例不開放預售,觀眾只能現場購票,且每人限購一張。 共9部影片角逐由評審團遴選的「突破規限最佳電影獎」,曾英庭執導的犯罪驚悚懸疑片《查無此心》最終飲恨。

Read More

楊祐寧喜迎2寶 期待1家4口的生活

楊祐寧迎接二女兒誕生,笑稱希望有很多孩子,但主導權交給太太。 (TUMI提供) 本報記者綜合報導 藝人楊祐寧上月迎來第2個女兒誕生。他1日出席活動表示,大女兒常會開心和其他人分享多了個妹妹,也已備好玩具禮物要迎接妹妹回家,楊祐寧笑說二女兒甜美部分和他最像。 楊祐寧表示,太太跟小女兒都還住在月子中心,但每天看孩子覺得長相時時刻刻都在變化,「沒有覺得特別像誰,可能甜美的部分滿像我的」;目前在月子中心有護理人員可以協助照顧孩子,他表示,對於從一家三口變成一家四口,半是擔心但也很期待,「以後剛睡醒就會看到床上有2個孩子在旁邊爬」。 談起女兒,楊祐寧透露,因為想留更多時間給家庭生活,便戒了騎重機的興趣;至於是否會想生第3胎,楊祐寧笑說:「我一直覺得多子多孫多福氣,不過主導權交給太太,我都願意配合」,楊祐寧夫妻倆希望能先感受2個孩子的生活。 楊祐寧笑說,私下跟太太最喜歡去海島旅遊,但有了2個女兒後,出去玩的旅行箱都只能放孩子的東西,「如果去海島,我除了2件泳褲,也沒什麼好帶,我的東西大約占行李箱1/4不到」。

Read More

全國10場 庄頭劇場藝日限定 雲門舞集《十三聲》首場擔當

從作家駱以軍的《小兒子》中發展出的臺灣原創動畫角色阿甯咕,將以大型人偶的型態出現,搭配輕鬆健身操與互動小遊戲,帶領親子家庭共度歡笑無數的午後時光。(影像來源:小兒子阿甯咕粉絲專頁) 記者王誌成/台北報導 為在疫後重新提振受創最重的表演藝術產業,文化部從今年八到十二月,在全國十縣市推出十場次「庄頭劇場藝日限定」巡迴表演,首場將於八月五日晚間由雲門舞集在雲林西螺大橋的草坪廣場,帶來又台又狂的經典舞作《十三聲》。 白天的節目安排阿甯咕劇團與民眾進行親子互動跳跳操,以及由台灣特技舞蹈協會匯聚來自森森不息街頭劇場、彬彬團隊的街頭藝人們,為民眾帶來力與美結合的舞立方、鐵環秀、幽默風趣的小丑秀,營造貼近民眾、互動性超高的街頭劇場。 活動當天將由五個表演團隊輪番演出,包括以大鼓擊樂震撼天地,打開巡演序幕的「太日樂集」;台灣目前少數以肢體喜劇為主要創作風格的「魔梯形體劇場」;象徵雲林重要文化資產布袋戲、締造金掌獎大滿貫紀錄的「真雲林閣掌中劇團」;「小豆豆舞蹈團」透過肢體帶動親子台上台下互動;「樂耕農室內樂團」則以悠揚的樂音緩和舞台的熱烈氛圍,為上半場的活動總結,也為夜晚《十三聲》演出進行鋪陳。 文化部長史哲表示,十場巡演以「文化平權」為核心理念,期盼讓國際劇場級的演出不再是都會級場館的專利,而要讓全國各地的孩子們在未來的某一天,記起當年在自家庄頭最美好的那場演出。 文化部表示,「庄頭劇場 藝日限定」文化平權巡演,以「熱鬧表演」、「市集挖寶」、「親子體驗」、「美感生活」四大方向作為主軸。創意市集特別開放十八至二十一歲青年可以使用「文化幣」,鼓勵青年朋友就地消費,購買喜歡的當地文創品牌。

Read More

沈琪富「台灣印象」攝影展 忠實呈現嘉南地景之美

民治市政中心藝文展,推出沈琪富「台灣印象‧嘉南地景之美」攝影展。(記者陳佳伶攝) 記者陳佳伶/新營報導 民治市政中心藝文展,即日起至卅一日邀請新營在地攝影家沈琪富推出「台灣印象‧嘉南地景之美」攝影展,廿四幅作品,將嘉南平原美景透過鏡頭和攝影技巧做忠實的呈現。 秘書處表示,民國五十年在新營出生的沈琪富,國小教職工作之餘接觸攝影,深受攝影名家吳淵源啟發,之後跟隨林茂森學習拍荷花、跟黃嘉隆學生態攝影,並長期推廣攝影。 沈琪富十二年前由新進國小輔導主任退休後全心攝影,參加白河木棉花攝影比賽、台東縣池上鄉「悠活藝文米鄉」攝影賽、鹽水「蜂炮月港幻影」攝影比賽都名列前茅,表現出色。 沈琪富「台灣印象‧嘉南地景之美」攝影展,呈現嘉南平原各地的景色之美。(記者陳佳伶攝) 沈琪富說,攝影是透過相機記錄生活最快速、真實方式,他個人還在學習;攝影並不難,一幅好的攝影作品要焦點正確、主題鮮明、構圖要美、光源運用恰當、色彩調配與黑白對比、層次豐富、畫面有空間感。 這次攝影展作品主要是嘉南地區的美景,包括取景自新營天鵝湖、白河木棉花道、關子嶺碧雲寺前、嘉義市彌陀禪寺前等;作品〈山河戀〉拍攝地是白河,可看到朝陽初昇、荷花清晰鮮明,與朝陽相對應;〈倒影畫意〉將白河林初埤木棉道倒影轉正後,浮蓮如月高掛天空,微微的水波紋讓畫面充滿獨特風格,有如一幅油彩畫。 在嘉義頂石桌拍攝的〈琉璃仙境〉,集月光、雲瀑、琉璃光,畫面中地景、雲瀑及天空各佔三分之一構圖,呈現由遠而近的立體空間感,請喜愛攝影的民眾可來欣賞和交流。

Read More

透過豐富的深度導覽 認識藝術家的內心世界

第四屆「我是藝術家」在中正紀念堂三樓藝廊展出-畫作「666」。(衛生福利部八里療養院提供) 記者黃秋儒/台北報導 現正在中正紀念堂三樓藝廊展出的第四屆「我是藝術家」,在深度導覽推出後深受好評,主辦單位衛生福利部八里療養院職能治療科主任張自強表示,今年我們想讓更多人了解這個展覽背後想呈現的意義,特別於假日辦理深度導覽跟體驗活動,透過介紹這群精障藝術家所經歷的病程、遇見的人事物以及內心的感受,讓參觀民眾能更仔細的看著每一幅畫和作品。正如同「666」這幅畫作,乍看可能帶給人疑惑及恐懼的感受,但事實上「666」代表的是當精神病人處於急性期時,醫療為避免有進一步傷害時進行的「約束」,而這樣的處置,留在心裡的痕跡,透過畫作表達出來。 一位小姐在展覽會場「眾生相」前駐足許久,擔任現場導覽的職能治療師謝佩君解說道:「眾生相」的藝術家很特別,因為畫人像是因為該藝術家所擅長的,所以他畫了很多不同的人像,想要表達人有不同的面向,正因為人像是一種人存在的痕跡,所以希望透過畫出來能讓大家看見與重視;那位小姐聽完後表示,她是畫「眾生相」這位藝術家以前學生時期的同學,她看過藝術家與其家人努力及辛苦的過程,也陪伴過自己家人經歷這一切,所以當她知道這位藝術家能有一個舞台展現自己時,她希望透過來看展覽能給予這位藝術家的同學最大的支持。 第四屆「我是藝術家」在中正紀念堂三樓藝廊展出-畫作「眾生相」。(衛生福利部八里療養院提供) 謝佩君職能治療師表示,今年「我是藝術家」展覽已經走過第四個年頭,從數十位藝術家到今年近百位參與,看著越來越多藝術家勇敢的踏出步伐,走進藝廊掛上自己的創作,表達自己創作的想法,從佚名到實名,再從實名到現身說明,這每一步都承載著許多人的信念,也正是我們努力做去汙名化的表現。歡迎大家、各位藝術家、工作人員或是願意來看展、感受及聆聽的朋友們,期待大家都能從這場展覽中看見自己的那道光。 「我是藝術家」即日起至8月14日在中正紀念堂三樓藝廊展出,本次共有將近百位藝術家及將近200件作品展出。每周六下午及周日下午,各有三場深度導覽,現場並提供英文、日文及韓文的簡介,提供各國參觀民眾用心體會精障藝術家的創作成果。

Read More

粉絲淚別李玟 怒罵Bruce渣男

李玟1日在香港殯儀館舉辦最後的大殮儀式,胞姊手捧李玟遺照。(路透) 本報綜合報導 已故歌手CoCo李玟1日在香港舉行告別式,李玟的媽媽礙於習俗無法到場。李玟的大姊李秋林、二姊李思林手捧遺照,與歌手甄妮、音樂人姚謙、姊夫何錦麟及生前工作同仁、摯友共8位等共同扶靈,伴隨棺木緩緩步出會場,現場響起李玟的歌〈A Love Before Time〉,眾人哭成一片。上千名粉絲則守候在殯儀館外,淚送偶像最後一程。 李玟上月5日驟逝,上午在香港殯儀館舉辦最後的大殮儀式,隨後棺木被送往「香港島柴灣歌連臣角火葬場」進行火化。上午10點30分,8位扶靈人將李玟的棺木護送出會場後,工作人員將棺木送上靈車,粉絲跟在靈車旁邊痛哭失聲,大聲呼喊「CoCo」,揮手送李玟的靈車離開,現場氣氛凝重。約莫11點20分,李玟的棺木抵達火葬場,在工作人員協助下,把棺木移動下車。 粉絲送李玟最後一程。(路透) 稍早被民眾罵「渣男」的李玟老公Bruce與2名繼女早上缺席大斂儀式,Bruce下午則偷偷現身火化場。Bruce待了不到1小時就從側門離去,至少有3名保鑣將他包圍,身旁聚集則大批媒體與粉絲,隨即有激動的粉絲衝撞,甚至指著他大罵「去死Bruce」、「還我CoCo」。他上車後,還有人一度想阻擋車子駛離,粉絲重擊車窗直接彈到後面,場面相當混亂。 而被問有什麼話想對李玟說?Bruce僅表示「I love CoCo,My whole life」。 至於骨灰供奉地,家屬尚未對外公布。由於李玟擁有美國籍,可能將安放美國。

Read More

歡樂智多星收攤 胡瓜有遺憾

綜藝大哥胡瓜(左3)搭檔藝人葉欣眉(左2)主持益智遊戲節目「歡樂智多星」長達13年,如今節目確定收攤,在最後一次錄影時,兩人都忍不住淚灑攝影棚。(衛視中文台提供) 本報記者綜合報導 藝人胡瓜、葉欣眉主持多年的益智遊戲節目「歡樂智多星」因迪士尼集團撤出台灣將於年底停播,日前完成最後1集錄製,胡瓜當場忍不住落淚,自責沒帶夥伴奪獎。 製作單位指出,「歡樂智多星」最後1集錄影當天,胡瓜特別換上正式禮服要好好與觀眾道別,製作單位還找來與節目有淵源的藝人張可昀、舒子晨、游小白擔任嘉賓。 其中,張可昀、游小白曾是節目幕後工作人員,前者透過訓練藝人玩遊戲、逗樂現場觀眾發現個人才能,轉到幕前出道;後者把葉欣眉帶到節目,讓葉欣眉成為主持人的貴人。 胡瓜表示,他在衛視中文台主持節目到今年剛好滿20年,已累積播出4000多集節目,感謝參與過的所有人,尤其很多曾共同打拚的工作人員都在最後一天錄影回娘家,並感謝觀眾朋友一直以來的陪伴,他還帶領所有人對鏡頭深深一鞠躬。 不過,胡瓜唯一自責的,是曾帶著葉欣眉入圍幾次金鐘主持人獎但都沒有拿到,他略帶哽咽地說,「我也希望跟欣眉繼續來努力完成這件事,她是我最好的一個搭檔!」 一旁本來強忍住淚水的葉欣眉感動地邊哭邊指出,「13年對我來說真的很久,這是一份很深刻的感情!」 葉欣眉發言也讓胡瓜流下男兒淚,他說,「今天本來不想哭,但看到葉欣眉突然就讓我想哭,就覺得她將來生活可能會困頓啦」。 胡瓜此話一出,馬上讓全場爆笑,就連葉欣眉也都破涕為笑,節目就在淚水、歡笑聲中與觀眾揮手道別。

Read More

兩岸青少年眼中的多彩世界 「共建美好家園」書畫展蘇州揭幕

「共建美好家園」海峽兩岸青少年書畫展7月29日在蘇州舉行開幕儀式。(前鋒傳媒提供) 記者黃秋儒/台北報導 「共建美好家園」海峽兩岸青少年書畫展7月29日在蘇州舉行開幕儀式,大陸新華日報集團揚子晚報總編輯王文堅、江蘇省台辦副主任封志成、中華兩岸交流協會常務副會長劉仲宇、兩岸書畫教育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陳俞儒共同為展覽揭幕,並為參展學生代表頒發證書;本次繪畫展以「共建美好家園」為主題,由江蘇省台辦、新華報業傳媒集團聯合主辦,揚子晚報承辦。200幅兩岸青少年美術作品登臺參展,無論是富有想像力的「微型世界」,還是霞光下船隻搖曳的江南水鄉,都被青少年收進畫中,躍然紙上。一經展出,便吸引了眾多欣賞者的目光。 今年4月,揚子晚報面向海峽兩岸的大中小學青少年徵集繪畫作品,隨後,來自海峽兩岸的10位藝術家組成評審委員會,分別進行初評和終評,評選出入展作品200件,7月26日至8月3日在蘇州高新區文體中心圖書館2樓手藝蘇州展出。 「共建美好家園」海峽兩岸青少年書畫展7月29日在蘇州舉行開幕儀式。(前鋒傳媒提供) 書畫是中華文化最璀璨的瑰寶、最具代表性的元素,美好家園是兩岸同胞最樸素,最簡單的期盼。江蘇省台辦副主任封志成致詞時表示,此次活動以書會友,以畫傳情,以「共建美好家園」為主題,既契合了「兩岸一家親,更是一家人」的共同心聲,也寄託著兩岸同胞對青少年一代並肩前行、攜手奮鬥的共同期許。他期盼兩岸書畫界名人名家通過傳承書畫藝術,幫助兩岸青少年獲得古人智慧與定力,啟動文化基因,建立文化自信,「兩岸青少年多交流多交往多交心多交流,共同繼承、弘揚中華文化,努力成為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推動者、建設者和維護者。」 《揚子晚報》總編輯王文堅分享了自己2017年第一次登上寶島臺灣,到達臺北、高雄、花蓮、台東、宜蘭、雲林等地的經歷。「見識了日月潭的溫潤、太魯閣的雄奇,也為臺灣同胞的文化創意能力所深深折服。」王文堅表示,很開心在這裡見證到了兩岸青少年的卓越風姿,「透過他們躍然在紙上一筆一畫的人物和風景,我也感受到了他們眼裡的世界。」他認為,兩岸青少年繪畫交流展,既是一場關於文化的交流,也是一場關於思維的碰撞,更是一次關於理解的深化。「讚賞他們能夠巧妙地利用畫筆捕捉這個世界的美麗,也希望這些未來的藝術家們能夠成為我們兩岸文化交流的橋樑,通過他們的創作,讓兩岸人民可以一窺彼此的生活,理解彼此的心態和想法。」 「共建美好家園」海峽兩岸青少年書畫展7月29日在蘇州舉行開幕儀式。(前鋒傳媒提供) 一方經風吹日曬自然雕刻的太湖石,矗立于青花瓷盆中,盆石有情、風月無邊,盡顯江蘇風土之美。臺灣學生潘律禎從「蘇式傳統盆景」裡獲得靈感來源,繪製了一副水墨畫,該作品也入選了此次繪畫展覽;同樣即將升大一的邱子庭書寫了李白《山中問答》,「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她查閱資料覺得和詩詞,江蘇之美不像人間,倒像天地的桃花源,不是凡塵世界所能比擬的。江蘇之美就是他們著力表現的主題。 主辦單位指出,以「共建美好家園」為主題舉辦畫展,目的正是通過「繪畫」來加強兩岸青少年之間的交流,拉近彼此心與心之間的距離。開幕式最後,兩岸青少年共繪長卷,他們揮舞著手中的畫筆,以「共建美好家園」為主題,將腦海中的想像傾注於筆墨之間,花香鳥語、上天入海、山水清音皆融於畫面。 「共建美好家園」海峽兩岸青少年書畫展7月29日在蘇州舉行開幕儀式。(前鋒傳媒提供) 臺灣學生徐聖閔和江楀喆先後登場發言,「我們終於來到江蘇,如詩如畫的江蘇,在這驕陽似火、荷綠蟬鳴的仲夏時分,我的心也如盛開的夏花,燦爛熱烈,請允許我們倆代表臺灣的莘莘學子,訴說這趟交流旅程的美好與收穫喔!」兩人都是首次「來蘇」,話語間難掩激動之情。 而在臺灣長大、在江蘇創業的兩岸書畫教育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陳俞儒,負責此次畫展臺灣學生作品的徵集工作。她介紹,經過廣泛宣傳,這次展覽收到了來自小學到大學近20所臺灣學校的學生投稿。其中有9成學生是首次來大陸參觀。陳俞儒說:「我去年5月得利於兩岸青年創業的政策,在南京落地創業」。她認為,江蘇是非常適合年輕人就業,也非常支持和重視登陸臺胞的發展,這讓她更加堅定了在此發展的信心。 「共建美好家園」海峽兩岸青少年書畫展7月29日在蘇州舉行開幕儀式。(前鋒傳媒提供) 主辦單位表示,本次交流展,還將邀請臺灣青少年來江蘇參觀,到周莊遊覽美麗鄉村,赴拙政園體驗古風漢服寫真,到南京參觀中山陵、老門東、南京博物院等地標性景點,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參加拜祭等。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