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新增四七八五例 創單日新高

 中央社/莫斯科十八日綜合外電報導  俄羅斯當局今天通報,境內新增四十起武漢肺炎死亡病例,累計三百一十三人死亡;確診數則激增四七八五例,單日新增病例數再度創下新高。  路透社報導,俄國當局通報,過去二十四小時國內新增四七八五起二0一九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確診病例,累計確診數達三萬六七九三例。  首都莫斯科是俄國武漢肺炎疫情重災區,也是俄國第一個封城的地區。俄國的疫情應變中心指出,莫斯科今天通報新增二六四九起確診病例、新增二十一人死亡。  和許多國家一樣,俄國衛生當局並未實施大規模篩檢。但在莫斯科,無症狀民眾的私人檢測結果指出,疫情對於俄國民眾的影響,要比官方數據呈現的更為嚴重。

Read More

陸專家:傳染病不能靠群體免疫

 中央社/台北16日電  武漢肺炎肆虐全球,有國家曾思考以「群體免疫」方式來對抗疫情,對此,中國傳染病學專家張文宏認為,建立群體免疫是不現實的,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傳染病的控制是靠群體免疫。  香港星島日報網今天報導,上海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昨天獲中國駐歐盟使團以及駐比利時、荷蘭、盧森堡使館邀請舉行視訊講座,與在歐的中資企業、華人華僑和留學生交流時,作了上述表示。  報導說,對於有西方國家企圖以「群體免疫」方式來抗疫一事,張文宏表示,人類歷史上,從未有傳染病的控制可以靠群體來免疫。  他以美國為例解釋,美國若要達到群體免疫,3億人口應至少達到50%的感染人群,也就是要有1.5億人的感染,才能達到群體免疫,「如果按照目前的重症率,至少會有1500萬人的重症率,重症中的重症會有750萬人,按照紐約危重症的搶救成功率來算,大概會有600萬人死亡」。 因此,在張文宏看來,建立群體免疫是不現實的。

Read More

聯國秘書長:唯疫苗能讓全球恢復常態

 中央社/紐約聯合國總部15日綜合外電報導 全球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持續延燒,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今天表示,唯一能讓全球恢復常態或許只能靠疫苗,但盼疫苗能在年底前問世。  古特瑞斯與約50個聯合國成員非洲國家進行視訊會議時說:「一支安全且有效的疫苗,可能是唯一方法能讓全世界感覺恢復『正常』、挽救數百萬人性命和省下數兆美元損失。」  古特瑞斯呼籲各界加速研發,並讓疫苗能普及大眾。他說,這支疫苗必須能「讓全球人口普遍受惠」,「好讓我們能控制住疫情」。  古特瑞斯表示:「若要讓這類疫苗能在今年底前普及,我們需要具有企圖心,努力確保國際相關各方能以協調、整合和盡全力方式運作,讓達成目標的速度能極大化,並讓普及程度最大化。」  古特瑞斯並提到代表聯合國向外界募款,目標募得20億美元(約新台幣600億元)以支持聯合國的人道回應行動,已募集約20%資金。

Read More

密西根州展開大型抗體檢測

 中央社/華盛頓13日綜合外電報導 2019冠狀病毒疾病(武漢肺炎)疫情擴散,無症狀感染者成抗疫隱憂,密西根州最大醫院體系現正展開全美最大型武漢肺炎抗體檢測,盼藉此判定誰已經感染,或已對這種病毒免疫。  美國「華盛頓郵報」今天報導,「博蒙特醫療服務」將檢驗3萬8000名旗下員工、數千名醫師以及分支機構員工的血液樣本,受檢者都是自願參加,但院方表示,應該會有許多職員希望參與檢測,特別是在急診室和加護病房工作、感染風險特別高的醫療人員。  密西根州武漢肺炎確診案例是美國第3多的州。  這項檢測並非為了診斷武漢肺炎,而是要找出誰的體內帶有中和病毒的抗病蛋白質,藉此辨識無症狀感染者,或找出因症狀輕微、可能被誤診為其他疾病者。  博蒙特醫療服務傳染病研究主任、此研究主調查員西姆斯表示:「我們想讓醫療照護工作者安心,之後,我們真的希望可以開始回答這個問題:如果你有抗體就不會再次感染嗎?現在沒人有答案。」  博蒙特旗下皇家橡樹醫院的醫療長達卡特曼表示,博蒙特醫療服務的研究人員希望,有了這種大規模血清檢測,「我們可為醫療和公衛決策提供資訊」。  博蒙特研究人員也希望,藉著檢視單一醫療照護體系,可以更了解這種冠狀病毒如何傳播,也能知道為何有些人會得病,有些人不會。  博蒙特醫療服務傳染預防主任吉爾平表示:「現在國內的檢測...非常適合偵測有症狀者的病,在檢測無症狀者方面較不可靠,對了解疫情規模也不是特別實用。」  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估計,有四分之一的感染者不會出現症狀。

Read More

振奮一下…谷歌搜尋好消息 暴增5倍

 中央社/紐約14日綜合外電報導  武漢肺炎疫情中,各種讓人不安的標題、恐怖的統計數據、高度不確定性令人心浮動。全球民眾似乎期望透過聽到好消息幫自己打起精神,谷歌搜尋「好消息」的次數因此激增5倍。  2019冠狀病毒疾病去年底爆發後,已奪走全球超過12萬條人命。法新社報導,一些專門提供好消息的網站流量在近幾週攀升,從年初開始,用谷歌(Google)搜尋「好消息」的次數成長5倍。  美國網路報紙「好消息網」成立於1990年代晚期,創辦人兼編輯魏斯科布利表示,好消息網上個月流量成長3倍,逾1000萬人次造訪。  她表示:「民眾提供街坊鄰居、居住的城市發生正向且激勵人心事件的連結給我們,因此我們有好多好消息要傳遞。」而911恐怖攻擊事件、10年前的全球金融危機也出現類似的現象。  其他新聞網站例如衛報、福斯新聞、哈芬登郵報、MSN、雅虎也有網頁刊登振奮人心的故事。  CNN一名發言人稱,去年設立的「好東西」專頁,一個月訂閱數增加50%。該發言人:「我們的編輯團隊發現讀者對莞爾的故事的興趣日益增加,像是有趣的發現、平民英雄、鼓舞人心的進展、世界上發生的好事情等。」  密西根大學社會研究所教授索羅卡說,人類習慣於藉由更關注負面新聞,因為這可以強迫自己改變行為。但如果在危機中,民眾就會尋找最邊陲、不符合預期的事,這或許說明民眾現在喜歡正能量新聞的原因。  堪薩斯大學媒體參與中心教授穆迪曼說,正面的新聞是幫助民眾應對困境的方法之一。  他說,民眾想要看到解決方法,想要看到人們一起努力尋求解決方法,而不是唇槍舌戰,這是好消息受歡迎之故。

Read More

防疫隔離 恐助長家暴

 中央社/聖地牙哥13日綜合外電報導  智利衛生部長馬納立今天表示,實施防疫隔離需要一定的「謹慎和智慧」,因為隔離對民眾心理健康構成風險,並造成家暴率上升。  馬納立表示,其他國家的經驗顯示,若實施全面隔離或長時間待在同樣地方,民眾有時候會集體違抗。  馬納立在聖地牙哥舉行的衛生部例行記者會中,特別點名上普恩特,這個城市位於首都近郊,一般收入很低、人口擁擠,市內一部分正實施隔離。  部分市長、醫學專家以及市民團體不滿政府鎖定傳染盛行的地區,恣意實施或撤銷隔離措施。  智利今天通報累計7525起確診病例、82起死亡病例,另有2367人已康復。根據路透社自行統計,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源於中國湖北省武漢市,迄今在全球奪走10萬條人命,約160萬人感染。  馬納立說,隔離一個地方,讓彼此不同的人生活在方寸之地,這不僅僅是一種犧牲而已,這種犧牲會造成巨大創傷及健康風險,尤其是對心理健康和家庭暴力的風險。  智利婦女暨性別平等部長奎瓦茲上週表示,聖地牙哥部分地區實施隔離的第一個週末,政府營運的家暴專線接獲通話數暴增70%。

Read More

倉促推出疫苗 專家憂心反效果

 中央社/華盛頓13日綜合外電報導 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大流行,各國競相研發疫苗甚至趕進度。有專家擔心,倉促推出的疫苗可能會有反效果。  美國媒體「財經內幕」報導,世界衛生組織11日公布更新版的各國疫苗研發進度,全球研發中疫苗共有70款,美中兩國共有3款疫苗已領先進入臨床實驗階段。  中國康希諾生物股份公司的實驗性疫苗已進入人體試驗第2階段。美國製藥業者莫德納公司和伊諾維奧製藥公司開發的疫苗皆進入人體試驗階段;嬌生集團與賽諾菲集團等企業也都競相投入研發。  美國國家過敏與傳染病研究院(NIAID)院長佛奇表示,美國仍須至少12-18個月才能推出新型冠狀病毒疫苗;但有些專家已警告,想趕在這個時限內推出,無疑是冒著反效果的風險。  1990年代晚期的輪狀病毒疫苗共同研發人之一歐菲特向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表示:「當佛奇說12-18個月時,我認為是樂觀到離譜,其實我確定他也有同感。」  新疫苗一般要求首先是實驗室階段,接著進入動物實驗,然後由一小批人進行安全性測試,最後再進入較大規模的人體試驗,以觀察疫苗是否有效。  如今有專家擔心若為趕忙拿到許可跳過任一步驟,會導致反效果的風險,例如可能引發「抗體依賴性增強反應」,即病毒利用抗體增強感染的過程。  美國保健新聞網站Stat News報導,因為急於開發疫苗,有些製藥廠選擇跳過動物實驗階段。

Read More

降醫護感染 大馬打造醫療機器人巡房

 中央社/吉隆坡13日綜合外電報導  馬來西亞科學家打造出外型為圓筒狀的醫療機器人,希望利用機器人巡視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患者病房,降低醫護人員感染風險。  法新社報導,這型高150公分的白色醫療機器人搭載攝影鏡頭和螢幕,讓患者能夠與醫護人員進行遠端溝通。  馬來西亞國際伊斯蘭大學科學家打造的這種機器人,也配備可遠端測量患者體溫的裝置,目的在於協助護理師和醫生巡房時,與患者保持社交距離。  醫療機器人團隊成員朱基夫里說,開發這個機器人的成本為1萬5000令吉(約新台幣10萬5000元),馬來西亞國際伊斯蘭大學計劃盡快在自家的私立醫院中試用。不過馬來西亞國際伊斯蘭大學的醫院沒有治療染疫患者。  如果試用證明成功,科學家希望這種機器人可使用在負責治療COVID-19患者的政府醫院中。  馬來西亞衛生總監諾希山說,今天新增153起武漢肺炎確診病例,累計達4683例;死亡病例增3起,累計76例。

Read More

WHO:武肺3候選疫苗人體試驗

 中央社/日內瓦13日綜合外電報導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全球研發中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疫苗多達70種,其中3種候選疫苗已進入人體試驗階段。  彭博報導,世衛一份文件顯示,當前臨床程序上最有進展的,是中國康希諾生物股份公司與中國軍事醫學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研發的一款實驗性疫苗,目前已進入第2期臨床試驗。其他兩款進入人體試驗的疫苗,分別是由美國製藥業者莫德納公司和伊諾維奧製藥公司開發。  武漢肺炎目前看來不太可能單靠防堵措施就被根除,疫苗研發界正以空前速度爭取進展。一般疫苗上市需時約10至15年,製藥界現在則希望把時程壓縮到明年內讓武漢肺炎疫苗上市。  疫苗將是抑制2019冠狀病毒最有效的方式,大大小小的藥廠紛紛投身嘗試研發。根據世衛文件,藥界巨頭輝瑞藥廠和賽諾菲集團也有候選疫苗處於臨床前研發階段。  康希諾生物股份公司上月表示,疫苗已獲中國監管部門批准進入人體試驗階段。位於美國麻薩諸塞州劍橋的莫德納公司,同樣於上月獲得監管部門同意快速進入人體試驗階段,省略研發疫苗一般所需的多年動物試驗。伊諾維奧公司則是於上週展開人體試驗。

Read More

羥氯奎寧治療 法54人出現心臟問題

 中央社/巴黎12日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總統川普等人鼓吹以抗瘧疾藥物「羥氯奎寧」治療武漢肺炎,但法國政府監管當局近日接獲通報,有54名確診患者服藥後出現嚴重心臟問題。  「華爾街日報」報導,3月27日以來,法國尼斯(Nice)地區藥物警戒中心陸續接獲通報,有54名武漢肺炎患者在服用「羥氯奎寧」期間,出現嚴重心臟問題。  尼斯地區藥物警戒中心主任德里奇表示,這些患者中,有7人心跳驟停,4人死亡。尼斯地區藥物警戒中心負責追蹤法國各地使用羥氯奎寧的病例。  德里奇表示,在多數個案中,心臟問題明顯與使用羥氯奎寧有關,而眾所周知,羥氯奎寧會引起特定的心臟功能障礙。  德里奇表示,若藥物對患者有明顯益處,則值得冒這類風險,但是「對於武漢肺炎,(羥氯奎寧)尚未證實有益處,且明顯有引發心臟病的風險」。  他呼籲只能對住院患者進行羥氯奎寧治療,這些患者須接受密切監控。  法國及其他地區的科學家正進行研究,設法判定羥氯奎寧治療武漢肺炎的有效性。法國衛生當局說,可能要再過幾週,他們的臨床試驗結果才會出爐。  3月底以來,只要確診患者是留在醫院,法國衛生當局就批准使用羥氯奎寧治療,但部分醫師持續為門診病患開藥。目前尚不清楚法國共有多少人因武漢肺炎相關因素服用羥氯奎寧。  但已有54名患者通報服藥後出現心臟問題,代表羥氯奎寧近幾週被廣泛使用。德里奇說,當局平均每年可能都收到3起患者服用羥氯奎寧出現心臟併發症通報。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