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品瑜將當年照顧臨終前的外國婆婆過程和造成的家人、醫療和社會間的衝擊,書寫成《許我一個夠好的陪伴》,獲得梁實秋文學獎散文評審獎肯定。 (記者林雪娟攝)
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台南女兒、德國媳婦吳品瑜,結婚後隨丈夫旅居世界各地,得知婆婆罹癌恐不久人世,受傳統孝道影響,隨即至德國照顧婆婆,卻成為「另類」,一度不見容於德國社會,但最終體認家人陪伴是心靈最佳慰藉,並出書《許我一個夠好的陪伴》,寫下當年的心路歷程,獲得梁實秋文學獎散文評審獎肯定。
吳品瑜和從事能源工作的德國丈夫結婚後,在加、英、德、中和馬等地生活二十年,在得知德國婆婆同時罹患三種癌症後,隨即買機票,帶著三名子女至德國「盡孝道」。胡品瑜說,德國在家醫療和善終方式相當完善,無須家屬操勞和操心,外國人也沒有盡孝或陪伴觀念;返回婆家陪伴,雖出於自願,但並未取得老公和小孩同意,更成為家人和鄰居間的「異類」。
吳品瑜至德國協助照料,雖然婆婆病情急速惡化,只有短時間照料,但東方人的「陪伴」觀念,也在國外的醫療體系中造成衝擊和省思。事隔多年後,吳品瑜終於有勇氣提筆寫下這段故事;她說,這段歷程其實也是女人的一生故事,她透過多角度書寫,包括「安寧不為難、不為難自己」和「不孤單走完人生路」等,強調將需求說出口、讓愛流通等,才能達到真正的「老有所終」。
吳品瑜說,當初雖莽撞行事,認為婆婆生病得有家人陪伴,期間也碰撞出許多糾紛,原先婆婆以西方思維,不希望造成子女困擾,但最後在家人陪伴下,增添生存動力,也會展開笑靨;吳品瑜最後使命必達,完成婆婆遺願,至少無憾離開。原先她只是透過臉書分享照護和期間的心情,後受到出版社青睞出書,日前並獲得梁實秋文學獎散文類評審獎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