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繪人生>戰火兄弟情 李尚勤─竹籬笆內時代的眼淚

 文/邵英傑、圖/李尚勤提供  寫毛筆字是李尚勤閒來無事的養生之道。大哥李尚雄一手帶大 兄弟如父子  中國人有句俗語:「打虎不離親兄弟,上陣莫若父子兵」。這句話用在李尚雄、李尚勤兄弟二人身上最貼切不過,親兄弟卻形如父子,從小讓大他十八歲的大哥帶大的李尚勤,在雙親及祖父母都遭共黨殺害後,在家鄉江西雩都由大哥撫育成人,再隨大哥從軍,隨著國軍轉進來台,直至兩岸開放,已病入膏肓的大哥才得返回故鄉和闊別近40載的妻兒團聚,一圓落葉歸根念想。  八十八歲的李尚勤特書「雁行的飄零-憶大哥一生事略」紀念大哥對他的養育之恩。除夕夜思親 一群大男人哭爹喊娘  住在眷村,每逢除夕夜,總會無預演地跳出一幕涕淚縱橫的場景。或許是常年穿軍裝英姿颯颯的父親,也或許是沒有血緣關係的叔伯們,酒過三巡,平劇「四郎探母」中的楊四郎夜奔宋營探望老母的哼唱響起,用筷子敲碗伴奏著的同袍兄弟,唱著唱著,總會先有一位嘴巴不爭氣的帶頭哭爹喊娘,接著場面失控,一群大男人們泣不成聲,這是眷村,只要願意傾聽,每一戶都有一個顛沛流離的血淚故事。  21年次的李伯伯,江西雩都人,全名李尚勤,小學同學李大吉的父親。我們這個眷村,台南精忠九村,主要成員多為基層官士,李伯伯官拜上校退休,雖然是軍官,他們家和村內其他房舍一樣,一排六戶中的一戶,兩排對門而立。  育有一子二女的李尚勤(前中)及妻子和大哥李尚雄合影。雁行的飄零 李伯伯憶大哥養育恩  今年88歲的李伯伯身子骨甚硬朗,平日愛喝上兩口金門高粱,前幾年,靠著網路的發達,幾位小學同學聯絡上已失聯40幾年的同學們,並成立台南縣永康復興國小57年信班同學會,這才在記憶中重新勾起對李伯伯的印象,也從他所撰述「雁行的飄零-憶大哥一生事略」的文章中,得知李伯伯所經歷的血淚故事,更以此得知其大哥對他的養育之恩。  李伯伯幼年失怙恃,年未滿兩歲的他,祖父母及父母親慘遭共產黨殺害,從小即靠大他18歲的大哥李尚雄及大嫂撫育成人,他在「雁行的飄零事略」中述及,兄、嫂對他備極關顧與愛護,正如古云「長兄如父、長嫂如母」,這份養育之恩,令他終身刻骨難忘,兄弟之情更令人聞之鼻酸! 共黨屠戮至親 兩歲的他刀下餘生  說起李伯伯和他大哥的遭遇,真可寫成一篇忠、孝、節、義的劇本。上世紀前期,中國大陸先後遭逢「日軍侵華」及「國共內戰」,山河變色。李伯伯說,1930年,當時共產黨李立三推出「立三路線」,在家鄉雩都厲行清算鬥爭,並運用當地地痞流氓掠奪殘殺、公報私仇,從小習武的大哥及部分家族鄉親為了逃避災難,逃往福建、廣東等地,賣力謀生,1933及34年,共產黨遭受國軍第五次圍剿,共產黨員邊打邊跑並高壓榨取百姓財物,動輒屠戮,他的祖父母及雙親慘遭殺害,當時未滿兩歲的他,幸得其二伯母抱往山林藏匿才倖免於難,年僅11歲的二哥則因受僱鄰村放牛逃過一劫。  一年後,共黨遠離,家鄉恢復安定,在他鄉的大哥回抵家門,見家破人亡,一無所有,僅剩年幼的兩個弟弟,生活都得靠宗親救濟,咬著牙肩負起全家生計責任,家園重建後,大哥完成終身大事,當時尚年幼的他,幸有賴兄、嫂的悉心照料長大成人。  李伯伯說,好日子不長久,1937年日軍展開全面侵華,當時家鄉正好有「抗日戰幹團」駐紮,地方政府委託大哥代為收購糧食的工作,隨後再經營運輸貿易,大陸早年有「洪幫霸山、青幫霸水」說法,大哥經營運輸走的是水路,常會與青幫兄弟接觸,又加上大哥為人海派,重義輕利,被引薦加入青幫後,不久被推舉為故鄉地區之「領幫」,甚受鄉里尊重。  目前在美國讀電機研究所的長孫,農曆春節返台陪爺爺過年。家鄉赤化 帶著18歲的他從軍來台  對日八年抗戰末期,因時局動盪不安,土匪橫行,不時對鄉民燒殺擄掠,省府成立雩北剿匪專署,並邀大哥出任清剿股長,帶領青幫兄弟,一舉剿滅匪窟,直至匪情敉平,專署才解散,所有人員復員歸鄉。但沒想到匪亂平息,沒過幾年安定日子,國共內戰加劇,國軍節節敗退,軍紀開始敗壞,掠奪百姓財物之事時有所聞,這個時候,縣內奉上級江西第八行政專署之命,指示各鄉鎮成立「地方自衛連」維持治安,大哥李尚雄奉命擔任政治指導員,掩護遭共黨追擊的逃鄉難民,並預計進入山區進行游擊作戰。  李伯伯回憶指出,共產黨的文宣工作很厲害,派人滲入自衛連鼓動軍心,蠱惑鄉勇不要拋家棄子遠離家鄉,甚至煽動父老長輩及婦孺出面勸阻,導致自衛連軍心一夕渙散,形同解體。1949年夏秋之交,大哥見家鄉難逃赤化,惟恐重演十餘年前險遭共黨滅門之禍,回家向妻小略事交代及告別,遂帶著18歲的他步上離鄉之途,並在途中投入國軍步兵第56師,輾轉從舟山抵台,這一離開家鄉,沒想到就是將近40年。  李尚勤經常在家人的陪同下四處遊山玩水,身子骨相當硬朗。大哥思鄉成疾 長年獨居北斗調養  李伯伯難過地說,他們兄弟倆來台後,大哥因思鄉情切,少時又積勞成疾,染患肺疾及氣喘等病,1951年離開軍旅,長年獨居彰化北斗調養,而他則投考軍校25期,歷經連長、營長、參謀等職,民國59年再考入三軍大學陸軍學院,畢業後留校任教直至75年屆齡退休;這段期間,李伯伯有空即前往北斗探望養病的大哥,鄰居初期見了他,都會向大哥讚嘆生了一個那麼孝順的兒子,後經大哥告知是親弟弟後,鄰人無不對其豎起大拇指。 拖病體返鄉與妻兒團聚 落葉歸根  1987年,政府宣布兩岸開放探親,當時已兩度住院治療並被醫院發出「病危通知」的大哥李尚雄,獲悉妻兒在家鄉苦苦等待回家團圓,欣喜之餘,病情似有好轉,翌年4月拖著多病的身軀返回故園,10個月後與世長辭,圓了再見妻兒一面及落葉歸根念想。 如父如兄 盼望來生再續兄弟情緣  李伯伯說,大哥過世已30年了,從小失去爹娘的他,對他而言大哥如父如兄,也是他的榜樣,在世上也沒有人可取代大哥在他心中的地位,每當夜深人靜,思念湧上心頭,他總盼望來生,大哥再當他的兄長,但這次要換他來保護大哥。

Read More

稻草人舞團免費為台南公園演出

 一場稻草人舞團的「見」,帶著大家與公園共舞。(記者張淑娟) 記者張淑娟/台南報導  武肺疫情衝擊藝文表演團體,台南在地表演團隊─稻草人舞團,仍決定做免費演出,藉著百年台南公園之景,讓大家看見打拚近廿年的在地舞團努力傳承城市之美。  團長古羅文君表示,今年面臨突來疫情的嚴苛考驗,許多藝文產業受到極大衝擊,表演藝術活動幾近停擺,很多工作者沒法持續只得返鄉種田去,稻草人舞團業務也緊縮,只得採取低限營運方式。 一場稻草人舞團的「見」,帶著大家與公園共舞。(記者張淑娟) 古羅文君說,稻草人舞團不大,但抱持著希望,盡可能維持固定排練和創作日常工作,讓南部舞蹈表演及相關工作人才都還能保持珍貴的能量,儲備未來的可能性。  古羅文君也指出,在防疫政策原則下,舞團重演羅文瑾《詭跡 Dripping》舞作,並選擇在台南公園,再現周書毅x稻草人現代舞蹈團《臺南公園的身體地圖─百日行走》演出,以舞蹈音樂與民眾相聚交流。  古羅文君表示,舞團將當代舞帶進公園,是想讓專業舞者和民眾同處開放的公共空間,延展藝術的視野也拉近藝術的距離,也希望大家一起來認識、重視在台南成長近二十年的現代舞團。 稻草人舞團帶領大家看見百年的台南公園。(記者張淑娟攝) 負責編舞的周書毅則指出,每次做免費演出的創作時,常有人問『為什麼要免費演出?沒有賣票能生存嗎?』事實上,他認為,如果要等到很有能力才推廣藝術,又得等到何年何月呢?  其實,雖然舞團免費演出,但公園場地費卻仍要支付。籌備加演出四天,舞團還是要負擔共計二萬元。

Read More

南陶會聯展 郎紅釉燒令人醉

 記者張淑娟/台南報導  一年一度的南陶會聯展是今年以「二0二0南陶世代」為主題,要展出老、中、青三代陶然自得的陶藝創作。理事長王國雄表示,今年聯展有六大類組,特別的是將呈現八組床席,其中不乏透著晶瑩剔透的郎紅茶席,不可錯過。  台南市陶藝學會每年在台南文化中心舉辦一場會員聯展,展出會員創作,與大家分享交流,今年以南陶世代為主題,展覽的有茶席組、茶器具、陶盆花器、茶碗、雕塑、裝飾陶等六大類組。  王國雄指出,南陶會會員臥虎藏龍,各有各的陶趣在其中,會員們也不斷在陶藝上精進自己,今年還特別邀請曾舉辦過茶席展的前會長黃怡文展出一組郎紅茶席,郎紅在陶藝上可說是巧匠難成,想燒得好可能要傾家蕩產還燒不出美人醉釉的郎紅來,而黃怡文則愛自我挑戰,並醉心於郎紅釉燒。  黃怡文說,銅還原時在高溫下會氣化,要讓紅釉發色極為艱困,因此喜愛陶藝的幾乎盡棄銅紅,紅釉器之燒造,但自己喜愛郎紅透亮又有著美麗的紋理,所以不斷的自我挑戰,希望讓晶瑩剔透的紅,透過茶席分享大家。

Read More

大新營區3校美術班聯展

立體創作有趣具吸引力。 (記者陳佳伶攝) 記者陳佳伶/新營報導  大新營區美術藝術才能班聯合展覽,集合南新國中、新進國小和月津國小學生的創作,參加國內外比賽得獎的作品,即日起至六月十七日在新營文化中心二樓展覽廳熱情開展,作品豐富多元,吸引不少親子前往欣賞。  新營文化中心指出,南新國中、新進國小、月津國小三校,是大新營區培育美術人才的搖籃,南新國中此次展出的內容,融合時事議題、注入在地生活元素,展現學生創意與活力,包括水墨、彩繪、設計、素描、書法等,還有學生國內外比賽得獎的創作、結合節慶活動繪製燈籠成果。  新進國小的主題為「藝.精湛」,展出作品有彩畫、版畫、水墨、複合媒材和立體創作等,藝術的表現多元,串連不同領域的作品在展覽中,盡力展現豐富的學習成果。  新營文化中心說,月津國小的主題為「繽紛童年、藝遊月津」,作品涵蓋校園生活與藝術學習的點滴;團體作品「藝遊月津」運用壓克力媒材,將小學六年的校園生活、舞獅社團、直笛音樂、英語話劇等圖像組合,彩繪校園的歡樂學習時光;「藝想世界」以捏塑創作,結合環保素材創作出具觀賞與趣味的雕塑藝品;還有水彩、水墨、海報設計、素描等作品,結合纏繞畫、拼貼等技法,展現對生活藝術、家鄉情懷的感受。

Read More

白河農村一日遊 賞蓮品風味餐

白河蓮田到處都是蓮花,讓人驚艷。 (記者陳佳伶攝) 記者陳佳伶/白河報導  武漢肺炎疫情接連零確診,讓緊繃的心情暫時放輕鬆,夏天進入蓮花季節,不少遊客到白河賞蓮去。白河社區營造協會、台南市農村再生社區營造協會稻荷咖工作坊,將推出白河蓮花季賞蓮趣暨農村跨域深度體驗一日遊,賞蓮、剝蓮子、採紅龍果、由產地到餐桌,品嘗蓮子餐、社區風味餐,鼓勵遊客到鄉村深度旅遊。  台南市農村再生社區營造協會理事長吳長庚說,今年的白河蓮田面積廣達二百九十公頃,一朵朵蓮花開了、搖曳生姿,吸引遊客到白河賞蓮;一早到白河賞蓮,還能看到蓮葉上的露水,經過陽光照耀,美得像一顆顆珍珠,美不勝收,蓮花、蓮葉以及遠處的山景,處處都是風景,來白河賞蓮、紓壓,感受鄉村慢活的好心情。  在農委會水保局台南分局的輔導下,規劃於六月推出的白河蓮花季賞蓮趣暨農村跨域深度體驗一日遊,將在林初埤木棉花道周邊賞蓮、在白河稻荷咖工作坊體驗剝蓮子、採紅龍果、中餐安排蓮子餐品嘗、並前往大內石子瀨酪梨之鄉手抄紙體驗、彩繪巷道巡禮、晚餐在新化農舍品嘗風味餐,豐富多樣化的農村體驗,很值得參與,即日起至五月底可向台南市農村再生社區營造協會洽詢。

Read More

<中華副刊>馬可波羅與中國

 ▉王鼎鈞  現在很難從一般圖書館裡看見馬可波羅遊記了,我小時候倒是讀過,薄薄一冊,內容僅有中國的這一部分,今天知道那是一個節本。它跟許多童話合成一套,可見編書的人也沒拿它當真。  今天知道,馬可波羅沒有到過中國,他的中國見聞是從波斯商人口中得來。合理的推斷,他是經過有系統的採訪,書中才有如此豐富的內容。波斯商人的眼睛帶著母國的殘象看中國,難免扭曲,敘述時又必定摻入自己的想像,再加上遊記是馬可波羅口述,另一個人撰寫,最後又添入撰寫者的文采。這樣的著作在史學行列中難以存身,文學殿堂則虛位以待。  我們都讀過桃花源記。有學問的人說,當年五胡亂華,晉朝南遷,北方的漢人不願接受少數民族的統治,集體逃入深山之中建立一個隱密的小社會,陶淵明從來沒有到過這個小社會,根據傳聞寫下他的桃花源。間接的經驗,主觀的表述,第三人稱改成第一人稱,第一人稱改用第三人稱,文學作品司空見慣,馬可波羅遊記和桃花源記是否可以相提並論?  桃花源記有人考據,紅樓夢有人考據,三國演義也有人考據,有一位學者說這種考據是「史學之餘興,文學之歧途。」他的意思是告訴作家,文學創作有自己的方法,不要受史學方法是約束,作家尤其不必放棄創作,投入考據。我們現在談論考據,可以當做文學欣賞之餘興。  陶淵明說,武陵有個桃花源,沒引起多大反應,太守派人去找過,衙門辦事,因循敷衍,回報沒找到,也就算了。高人劉子驥想去找,無奈入山辛苦,他又不怎麼健康,說著說著生了重病,也算了。石子投進湖心,就這麼一點點漣漪。人家馬可波羅那兒不同,一聽說東方有個中國,這裡那裡都有人漂洋過海去找中國,地球是圓的,不管往東還是往西,只要一直一直走終會走到。那可真的是驚濤駭浪,冒險犯難,一百多年以後,他們找到美洲。再過幾十年,他們找到菲律賓。不久,他們終於找到中國。他們的好奇心,開拓的精神,確實比咱們強,強很多。  中國不像馬可波羅說的那樣好,但是也沒讓他們失望,倒是他們讓中國人失望了。中國人怨天怨地,有人怨上了馬可波羅,都是他妖言惑眾,來擾我們這些庸人。所謂世界地理大發現,馬可波羅遊記只是因素之一,今天就事論事,教人萬般無奈。當年歐洲文明先進,他們改變了世界,興一利必定生一弊,歷史的發展總會產生痛苦,但歷史總不能永遠停滯。當年的說法,世上有三樣東西最無情,第一就是「時代的輪子」。我在這方面沒有學問,點到為止,姑妄言之。 ▉程奇逢  馬可波羅在中國是名人,家喻戶曉。我看過兩篇文章,標題是:「泉州─馬可波羅眼中世界第一大港」; 「杭州─馬可波羅描述過的美麗華貴之城」。很多書和文章,包括嚴肅的學術著作,只要能沾上《馬可波羅遊記》提到的地方和事件,都會帶上一筆作為「證據」。外交場合,國家領導人也把馬可波羅稱為兩國交流的先驅,中國政府向意大利留學生提供的獎學金,名為「馬可波羅獎學金」,中國還生產馬可波羅牌瓷磚,馬可波羅麵包…。  然而,馬可波羅是否到過中國是個很大的疑問,「肯定派」與「懷疑派」的爭論,從未停止。《遊記》成書於1299年,其早期,歐洲人是把它當成像《魯濱孫漂遊記》《格列佛遊記》那樣的傳奇小說,那時,歐洲人對中國的想象充滿神秘,無論馬可波羅把它寫成「小人國」還是「大人國」,歐洲人都會饒有興趣。進入現代,西方歷史學家經過理性考證,基本都持否定態度。1995年英國女作家Frances Wood 出版《馬可波羅真的到過中國嗎》,她曾在北大學習過,有一中文名:吳芳思。  從上世紀初,在中國「肯定派」就佔壓倒多數。以前的爭論大多陷於《遊記》裡有多少是荒誕不經,有多少是真實的。這很容易掉進一個陷阱,在對微觀事物的認定中,各據其裡。我覺得如果從另一角度切入,更容易讓人做出理性判斷。  中國人是什麼時候才知道有馬可波羅這個人的?中國是一個擅長記錄歷史的國家,然而500多年中,無論是官修歷史、野史、地方志、文人筆記都找不到關於馬可波羅的蛛絲馬跡。據史料記載,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後,一些來華歐洲傳教士帶來《遊記》,馬可波羅始為中國人所知,仍是鳳毛麟角。  雖然從1913年起,就有魏易、張墨烺、李季等人節譯過《遊記》,但是把它全文譯成中文,並讓中國人開始知道馬可波羅的是馮承鈞,他曾留學法國,師從著名的歷史學家漢學家伯希和,他承繼老師嚴謹的治學態度,譯著中有很多詳細的考注,此書1936年出版。  知道了這點,也就明白了「馬可波羅之問」對中國來說根本就是「無中生有」。中國歷史上並無此事發生,外國人把一個「二手資料加大忽悠」的遊記帶進來了,「波羅風」吹遍中國大地。 問題是中國人怎麼就輕易地接受了馬可波羅來過中國的說法?《遊記》裡寫的那些關於中國的事,中國人應該比誰都更容易判斷其真偽。 我想這與十九世紀末以來中國人的心態有關,中國在世界現代化的過程中敗落了,失去了自信,要靠別人的肯定,才能有點底氣。《遊記》中對元朝中國的富足,豪華、雄偉都有些誇張的描寫,這使中國人有了滿足感。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遊記》中稱讚的是征服者蒙古人,當時漢人正處在社會最底層。  「馬可波羅之問」變成「馬可波羅之熱」,其背後的原因值得深思。 編按:此為王鼎鈞先生與友程奇逢先生構想,針對同一題目,各自書寫一篇千字文,並陳讀者。

Read More

<中華副刊>悵惘

 ▉石鵬來義  近日,每行經那巷口,心頭總油然而起惘惘然的惆悵感,籠罩滿心懷。  老人家,不在了。不再矮板凳一人鎮日枯坐在巷道口了。  十多年來,經行而過時,總會對著老人家頷首招呼,問候她幾句。年過八旬的她,也總淡淡微笑的短語簡句的回應著。  那麼個步行而過的黃昏,老人家竟感嘆萬般的望看著我,對我說,從來她的小孩就不曾給過她生活費,全靠她的老伴到漁港幫人看守漁船,一個月萬把元,兩老就這麼的過日子。  爾後,我曾買了麵包與水果要送給老人家,她卻堅決不收的告訴我,「拿回去,我不缺。我只想要有人陪我講講話。」  忙碌匆急的日子,有段時間早出晚歸;近日再經行那巷口,竟已是一群人搭起棚架在那屋子辦著老太太的喪事。  並非沒有子嗣。而這群子嗣,卻在老太太已不在人世,才群聚於巷道裡似開同樂會般的歡聲笑語著。這歡聲笑語,如果是在老太太生前家人對她的陪伴,該有多好?!  老人家,要的不多;就那麼顆關懷的心,溫暖的問候罷了。  老太太,願您,有更美好的新生開始。

Read More

<中華副刊>京都聽雨

南禪寺山門 文/攝影 黃棟洲  那天早晨天氣陰暗,還下著濛濛細雨,在南禪寺旁的小路上踽踽獨行,沿路行人寥寥,耳邊雨聲淅瀝,更增潻幾分寒意。也難怪如此,在這個花季剛過的清冷早晨,遊客自然是稀少的。轉個彎,南禪寺巍峨的山門映入眼簾,粗壯的圓柱撐起這座雄偉的雙層建築,隱隱透出靜寂莊嚴之美。順著門側的小梯直上二樓,眼前視野開闊,有輕煙細雨迷漫於樹叢及房舍之上,更遠處是山頭籠霧,一片蒼茫。  穿過栽滿藤花的小徑,走入一個庭院,迎面是一個淺水池塘,院內有綠樹環繞水池,一間古樸的僧廬靜靜地立在池畔。回想兩年前初訪這座淡雅幽靜的庭院,滿眼秋霜紅樹,腳下落葉滿徑,歷歷如昨。依稀記得庭前一棵綴滿了黃葉的楓樹,枝幹繁茂,半掩僧廬一角,秋風過處,階前落葉瀟瀟,淒美逼人。  小院重臨,依然是那間清寂的僧廬,那泓清澈的池水,只是又換一番景象,眼前是一片蒼翠楓柏,微雨輕敲著綠葉,葉尖上的水珠涵翠欲滴,滿院綠意盎然。沿小徑繞池徘徊,忽然急雨撲面而來,只好坐廊下閉目養神,以待天晴。  空庭人靜,只聽到樹葉上的雨水點點滴滴,落在階前,一聲一聲,清清楚楚。不知過了多久,雨勢漸小,那水滴聲也由急促而漸趨平緩。滴瀝雨聲,清脆而有節律,彷彿古寺鐘聲的餘響,能淨人思慮,廊下久坐,竟忘了身處何地。  四周靜寂,有微風拂袖,感覺雨聲漸遠,徐徐睜開眼睛,廊下那一條老樹的橫枝,正掛著幾滴晶瑩的水珠,這時心中一片澄明,就如眼前那剛被雨水洗過的枝葉。  出了山門,沿著一條流水淙淙的小路,緩步徐行。回首遠望,只見遠遠的樹梢上伸出一角寺廟的屋簷,幾朵遲開的櫻花隱在細雨輕煙中,淡淡地透出幾分幽雅。四周靜寂,只聽到潺潺的水聲,這一刻內心洒然,了無牽掛。  轉彎處,回頭再看看這條令人心靈沉澱的小徑,雨停了,天空中罩著迷離的霧光,一樣的紅花綠樹,潺潺流水,那片刻前的寧靜自在卻慢慢地遠離。

Read More

尋見百年台南公園 美麗登場

 百年的台南公園有許多記憶的密碼,值得尋找一番。(記者張淑娟攝) 記者張淑娟/台南報導  「尋.見」百年的台南公園廿三日登場,稻草人舞團的舞者和編舞者周書毅以不同方式讓大家穿過時光隧道,尋見台南公園的百年風情,廿三日與廿四下午,由舞者們帶著大家在公園裡起舞弄清影。  一場「尋」公園散步身影展,特別在台南公園的十個點放置記憶密碼(QRcode),五月底前,只要用手機掃密碼,就可以透過影片內的周書毅與現場的景融合一起,同時還可聽到與場景密合的樂音流淌出來,看到今昔的台南公園。  十個密碼有十種不同角落的美麗公園身影,包括小拱橋、大北門遺址及燕潭掠影、湖邊印象等,周書毅都用舞蹈帶大家重新認識台南公園。  稻草人舞團團長古羅文君表示,向公園借景,就是要讓生活在這裡的人們真真實實的感受這一座陪了大家百年的公園內涵。這場免費的舞蹈展演,是由周書毅編舞,與台南在地影像導演周延賢共同創作並演出。 百年的台南公園有許多記憶的密碼,值得尋找一番。(記者張淑娟攝) 至於兩場『見』的現場演出,則邀請曾入圍台北電影節的最佳配樂創作之音樂創作者王榆鈞、曾於法國MK巴黎工作室實習的服裝設計邱娉勻,以及2018金點設計獎年度最佳設計獎的守宮設計總監詹家豪擔任裝置設計,並由稻草人舞團藝術總監羅文瑾、資深舞蹈表演者李佩珊,以及舞者何佳禹、楊雅鈞、林修瑜、蘇微淳等,一起帶領大家與公園共舞。  天公作美,廿三日下午的「見」,由舞者們在彩虹舞台和林木間透過舞蹈,與觀眾間隔一公尺交會共舞,更與日光、微風、鳥鳴交織著舞影、樂音,是一場令人感動的舞蹈藝術,廿四日下午還有一場,歡迎大家到彩虹舞台共舞。

Read More

<中華副刊>回歸自然

 詩/攝影 任安蓀 楊柳綠了 雪雁歸來 愛嬉戲的孩童安在? 湖上晃漾的倒影 以靜默 表白 眾人遵循居家隔疫 宇宙有如混沌初開 天地悠然回歸本色 自是 成雙飛禽 歇腳也安逸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