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誕平
美國國務卿龐佩歐日前發表演講,呼籲自由世界聯合中國人民改變中國共產黨,「對抗這個新的暴政」。此舉充分顯示,目前美中關係確實處於非常敵對的階段,未來也極可能演變為新冷戰的開始。面臨這樣的狀況,台灣究竟應該何去何從?自然值得探討。
毫無疑問,龐佩歐的演講是川普「攻擊中國」策略的一環,目的不只是藉此轉疑焦點,拉抬選情,也要求其他國家「選邊站」,台灣當然很難置身事外。
表面看來,台灣除了緊抱美國大腿一途,似乎別無選擇。但若冷戰展開,持續「聯美抗中」路線,一面倒向美國,跟大陸對抗,對台灣究竟是好是壞?
國際危機組織(ICG)在七月上旬公布的六月危機觀察報告,列出全球十六個危機升高的國家及地區,台灣海峽也罕見的列入其中,主要理由是共軍闖入台灣防空識別區(ADIZ)的次數不斷增加,以及美軍持續介入,都讓北京和台北的緊張關係加劇。這表示美國的積極介入並不足以威懾中國大陸,反而會更加激化台海局勢,升高緊張。最近幾天共軍針對美軍偵察機巡弋台海,出動多架戰機深夜闖入台灣西南空域,造成台灣多個空軍基地緊急起飛戰機攔截,就是最明顯的例子。試想,真若冷戰開始,對於甘為美國馬前卒的台灣,大陸會手軟嗎?
民進黨政府或許期待一旦台海發生戰爭,美國會出兵保護台灣;並將台灣關係法、台灣旅行法、二0一七年至二0一九年陸續通過的國防授權法,以及二0一六年五月美國眾議院通過的將雷根「六項保證」列入書面文字的共同決議案,視為美國對台安全保障做出承諾的依據。然而細察這些相關法案所有內容,沒有一條承諾台海發生戰事美國必然會協防台灣;歷來美國官員也從未明確保證。
就事論事,過去四年來,台美關係確實有些突破,但台灣究竟獲得多少實惠?可以拿事實來說明:
~馬英九執政時期美國訪台最高層級官員是美國國務院助理國務卿和內閣級的環保署長;蔡英文執政後,美國通過台灣旅行法和台灣關係加強法,都鼓勵所有層級官員互訪,但美國訪台最高層級依然不變,就連AIT落成典禮,美國也只是派助理國務卿參加。
~世界衛生組織大會(WHA)召開前,美國不斷鼓吹,要求各國支持台灣參與,但美國本身卻不肯參與連署提案。
~儘管美國力挺,可是國際民航組織、國際刑警組織、世界衛生組織等,台灣仍然都不得其門而入,連觀察員都不可得。
~美國威脅台灣的邦交國不得與台灣斷交,但是美國至今從來不談與台灣復交。
~美國主導的國際宗教自由聯盟成立之前,台灣出力甚多,還捐款一百萬美元,但成立時台灣卻被排除在二十七國集團之外,只列為觀察員;當時正在華府參訪的副總統當選人賴清德想要參加成立晚宴,龐佩歐都不同意。
~台灣軍方希望買最先進的F-35,美國卻只賣F-16V;台海戰爭將以海空軍為主,美國卻將當年評估「不適合台灣使用」的M1A2戰車賣給台灣;美國宣布出售總額六點二億美元的愛國者三型延壽案,台灣的空軍司令和國防部長事先都不知情,也未核定。
~儘管多名美國眾議員呼籲啟動美台自由貿易協定,但蔡英文上台後,由於美豬進口問題始終沒有解決,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至今擱置未開。
這些事實證明,雖然蔡英文一再揚言現在是歷年台美關係最好的時刻,但台灣從美國得到的好處十分有限;美國依舊是以本身利益為主,只把台灣當成美中角力的籌碼,而不是休戚與共的夥伴。
相對的,儘管兩岸關係每況愈下,台灣對大陸的倚賴卻與日俱增。舉例來說,受到疫情衝擊,台灣對外貿易嚴重萎縮,上半年出口一連四黑,對全球出口增加僅百分之零點五,但對大陸和香港出口卻逆勢上揚百分之九點八,使得台灣對大陸出口依存度達到百分之四十二點三,創下歷史新高;上半年核准前往大陸投資金額也同比增加百分之五十二點四九。
顯而易見,對台灣而言,一味仰賴美國與大陸對抗,既不可靠,也得不償失;如果新冷戰開始,台灣又重蹈覆轍,不只風險倍增,更可能成為兩強相爭的犧牲者。有鑑於此,台灣縱使想要與美國保持價值聯盟,但也應積極跟大陸修好,否則必然自食苦果。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本文為大華網路報授權刊登)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