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團:藻礁公投成案是必然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環保團體發起的珍愛藻礁公投連署已破五十萬份,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八日將與環團對話。珍愛藻礁公投工作小組六日發表聲明指出,連署數量已達安全份數,將如期於十九日前送至中選會。 對於珍愛藻礁公投連署,府院盼與環團溝通,陳吉仲也將於八日上午與搶救大潭藻礁行動聯盟召集人潘忠政、台灣公民參與協會理事長何宗勳等人會談。 然而,珍愛藻礁公投工作小組昨日指出,有媒體報導陳吉仲將與環團見面溝通後,引起外界熱議,也有連署人相繼詢問是否會撤案公投。 針對連署人疑問,珍愛藻礁公投工作小組發聲明指出,珍愛藻礁公投已經進入連署階段,數量也達到安全份數,成案已經是必然的結果,將如期十九日前送到中選會,請所有參與連署的民眾放心。 此外,聲明提到,公投工作小組肯定府方願意溝通的誠意,同時也重申,在民意如此殷切的期待下,開發單位應立即停下所有海事工程,避免對藻礁生態系造成無可回復的傷害,如此才符合去年六月十六日總統府副秘書長李俊俋對環團的承諾。 聲明也指出,去年六月四日總統蔡英文指示的溝通平台會議結論所應辦理的類聽證會應立刻進行,若政府有誠意,應以此案召開正式聽證會,開啟公開透明的政策辯證機制。 公投小組強調,公民投票是全國人民共同討論公共議題、深化民主的絕佳契機,藻礁保育與能源轉型路徑是需要認真思辨的議題,珍愛藻礁公投的連署群眾背景多元複雜,絕非單一面貌可以描述,應當尊重每一名連署的人民,並盡力理解其主張,也呼籲有關人士勿再操弄藍綠情結、標籤動員、勿再破壞台灣民主進步深化的契機。

Read More

7月上路 新電支條例 收付款投資標的暫不放寬

記者王超群∕台北報導 新電支條例七月上路,外界關注業者運用收付款項的投資規定會否放寬,金管會表示,投資標的性質仍以低風險、高流動為原則,暫不考慮放寬,比率上限會在四月起召開研商會議後再作評估。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銀行局副局長林志吉表示,新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將在今年七月一日起施行。金管會已在研擬子法相關草案,預計四月起陸續召開研商會議,並在六月底前完成所有法規預告以及發布程序。 七月新制上路後,使用者支付款項定義將從原先儲值款項以外,擴大納入代理收付款項,也就是業者可運用於投資的資金,相對以往變得更多。 至於投資金融商品範圍,目前暫沒有計畫擴大。林志吉指出,金管會過去並沒有核准過其他金融產品投資,接下來還是希望維持法規列舉的項目,以低風險及高流動性原則為主。 中央社∕台北六日電 金融監理沙盒上路近三年,金管會創新中心表示,主要案源來自金管會開設的「監理門診」,不過未來將透過和科技部等單位合作,引導科技業者投入金融創新行列。 金融監理沙盒自二0一八年啟動,檢視截至目前沙盒案申請者,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約各占半數,不過其中非金融機構申請負責人,待過金融業比例居高,等於進入沙盒中的業者,多數仍具有金融相關背景。 創新中心分析,目前非金融業者負責人剛好多為金融業出身,推測是待過金融領域,也較能抓準利基市場或特定客群需求,發想新的營運模式;以實務上來看,有金融背景者跨進沙盒,金融法遵成本也相對較低,不需額外花費時間了解金融市場機制。 不過,創新中心也指出,就好比「專利」以及「專利改善」的差別,一個是從無到有的發明、一個是從現制改善,若要出現令人驚艷的金融創新,應多鼓勵不同背景的人跨入沙盒實驗中。 創新中心目前主要的案源,都來自前往「監理門診」洽詢的業者。創新中心表示,接下來預計和科技部等單位進行跨部會合作,開拓不同案源,激勵科技人才投入金融創新的行列。 創新中心表示,目前已在規劃製作「監理沙盒輔導及申請指引」,並將配合宣導會等活動,主動發掘潛在申請人,並積極協助後續輔導事宜。

Read More

送花給蘇貞昌引黨內批評 陳以信致歉:願赴考紀會說明

記者王超群∕台北報導 國民黨立委陳以信此前總質詢時送花給行政院長蘇貞昌及衛福部長陳時中,引發部分黨內人士不滿。陳以信六日說,這是個人事前思慮不周,他感到自責與歉意,願主動向考紀會說明原委。 蘇貞昌出席桃園活動時指出,陳以信很誠意以自身從英國回台灣到集中檢疫所兩週經歷,看到第一線防疫人員辛苦工作、誠意防疫,深受感動,表達肯定所有第一線防疫人員及政府做法,陳以信也有在社群網站臉書表明心情,不必扭曲到其他方面。 陳以信立法院施政總質詢時說,親身體驗政府集中檢疫過程,為表達對政府的肯定,他送花給蘇貞昌及陳時中。但前立委蔡正元就在臉書指陳以信沒有能力拿出強烈監督執政黨的本事,反而歌頌蘇貞昌和民進黨,陳以信透過臉書表示,他送花的舉動讓很多人錯愕誤會,這是個人事前思慮不周,讓許多支持者感到失望洩氣,這讓他特別感到自責與歉意。 陳以信說,這事初衷真的很單純,就是因為他與小兒年前從英返台,依規定在集中檢疫所住了兩週,讓支持者感受不佳,這都非他的本意,願主動赴考紀會說明原委、澄清誤會。

Read More

少子化衝擊私校 黃昆輝邀學者找解方

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舉行「私立大專校院轉型及退場」焦點座談。  (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提供) 記者王誌成∕台北報導 針對私立大專校院轉型及退場政策所衍生的問題和造成的影響進行全面檢討,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六日舉行「私立大專校院轉型及退場」焦點座談,邀請黃政傑教授報告「大專校院轉型及退場之政策問題及解決策略研究」之研究結果,會中也邀請中國科技大學校長唐彥博、華梵大學校長李天任及輔仁大學教授戴伯芬,從高教品質、學生受教權、教職工作權及學校董事會等不同角度來探討此一問題。 教育基金會董事長黃昆輝表示,這項問題源於當年教改倡議「廣設高中大學」,而政府在未妥善規劃,即決定採取急速擴張高等教育的政策,又遭遇「少子化」的衝擊,衍生高等教育品質嚴重下降,私立大專校院招生不足問題,迫使部分私校不得不走上轉型或退場之途。他同時強調此問題影響高等教育品質至鉅,不宜拖延不解決;而其解決對策也牽涉學生受教權及教職員工的工作權,亦不能不慎重。 台灣教育研究院院長黃政傑教授指出,教育部落實私立大專校院轉型及退場政策的相關法制尚未完善,造成部分私校以拖待變,甚至違反公益辦學理念,顯示此問題之解決有其急迫性;而若延宕不處理,將影響學生的受教權益、教職員的工作權,以及教學品質的控管。 中國科技大學校長唐彥博表示,所以未來更覺得要有五要,第一個大學一定要讓他自主,第二我們要共體時艱,共體時艱公立同步減招,學費要鬆綁,退場要有配套,政策要更開放。同時也提出私校五缺、五不,還有要解決的三轉三失退場機制,要減少蚊子學校的困境,除希望給立法院做參考,進行相關條例審查,也要組成教育國家隊,齊心解決私校問題。 華梵大學校長李天任表示,私立學校的好話可以討論,但是未來性不能不加入,我們應該給他更多的溫暖,更有人性化的來看待這個問題,而不是用一個絕對的手段,用管制的方法,用驅離的方式,覺得你是社會的負擔。

Read More

政院盼進一步攜手解決問題

記者王誌成∕台北報導 藻礁公投小組重申「非核減媒救藻礁」的立場,隨著藻礁公投即將成案,行政院政務委員兼發言人羅秉成五日也回應藻礁公投工作小組聲明表示,任何形式的接觸、對話,有助於促進雙方對此議題拉近距離都樂觀其成,與環保團體不僅不是對手,而是要進一步握手且攜手解決這個問題。 珍愛藻礁公投工作小組發表聲明,內容包括會將連署書如期在三月十九日前送到中選會,數量也達到安全份數,成案已經是必然的結果;開發單位應該立即停下所有海事工程,避免對藻礁生態系造成無可回復的傷害;海岸是全民共有的資產,政府若有誠意,以此案召開正式聽證會,開啟公開透明的政策辯證機制,也呼籲有關人士,勿再操弄藍綠情結、標籤動員、勿再破壞台灣民主進步深化的契機。 羅秉成表示,關於藻礁議題,行政院一貫立場就是保護藻礁的理念、價值與環團一致,環保團體所提出具體訴求,經濟部作為主責部會應聽取相關意見進行對話與說明,並持續進行對話與交換意見是必要的,任何形式的接觸與對話,有助於促進雙方的了解或有助於拉進對此議題的距離,行政院都樂觀其成。 羅秉成說,從程序到結論,環團從原本的類聽證到正式聽證會,各種方法都可以加以討論,與環保團體不僅不是對手,而是要進一步攜手解決這個問題,政院不認為對於相關政策進行公投是在對抗政府,也不認為是用環保對抗經濟,精確來說是環保與環保間的抉擇問題。 針對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八日將與環團對話,藻礁保護工作原本隸屬農委會、現在隸屬海委會。陳吉仲長期關注藻礁議題,也了解政府相關政策,政院樂見陳吉仲主動與環保團體取得聯繫,也期待雙方能夠進行相關討論與有效對話。 至於環團呼籲立即停止所有海事工程,羅秉成表示,環團任何訴求與提出的意見,還是要經過相當的對話與討論,政院都還需要一點時間消化內容,才能正確做出回應。

Read More

板橋-龍潭超高壓線路更新 啟用

行政院長蘇貞昌(圖左二)參加龍潭板橋超高壓更新啟用,提醒供電穩定重要性。 (記者丘安/翻攝) 記者丘安∕桃園報導 台電公司第一超高壓輸電線板橋到龍潭線竣工試營運三個月後,六日舉行正式啟用典禮,行政院長蘇貞昌在典禮上除提到上個月美國德州大風雪造成斷電危機外,也說台灣曾因電塔倒塌,造成民生和企業影響,所以,可見供電穩定重要。 台電在十八年前興建板橋到龍潭超高壓線路,使用多時後,近期在既有線路兩側,新建線路以取代舊幹線,並在去年更新完工,這條長達四十公里的第一超高壓線,有一百零五座鐵塔,完工送電後,可增加一百九十七萬瓩的融通電力。 蘇貞昌表示,上個月美國德州大風雪造成斷電危機,影響全世界半導體產業發展,而台灣往年也曾因電塔倒塌,引起大停電,對全台民生及企業影響甚鉅,顯見供電穩定的重要性;他也感謝在第一線辛苦工作的同仁分享工作甘苦,希望未來更可藉由影片宣導,讓更多人了解發電、輸電、配電等用電程序。 桃園市長鄭文燦和台電董事長楊偉甫都表示,水、電是國家基礎建設,需投入很多預算和時間,也感謝中央和台電團隊共同合作,完成第一超高壓輸電線路更新工程,可穩定雙北電網系統及供電品質。 龍潭地區有部分民眾知道有此竣工典禮消息後,很是緊張,就在專屬網路群組上提醒要注意,以免有發布增加龍潭高原地區火力發電的發電量,造成地方環境影響,所幸未有此一宣布,也讓地方大大鬆了一口氣。

Read More

聯國特使籲安理會助緬恢復民主

中央社∕仰光六日綜合外電報導 緬甸反政變示威陸續傳出多名示威者喪命,聯合國駐緬甸特使呼籲安全理事會聆聽緬甸「絕望的乞求」,立即對軍政府採取行動與恢復民主。 路透社報導,根據聯合國,自緬甸軍政府血腥鎮壓反政變示威者以來,已有超過五十人喪生,光是三日當天就有至少三十八人送命。有圖像顯示安全部隊向群眾開槍,還有血跡斑斑的屍體被拖走。 示威訴求是釋放民選領導人翁山蘇姬與尊重去年十一月的大選結果。翁山蘇姬所屬的全國民主聯盟贏得壓倒性勝選,卻遭軍方指控舞弊。 根據路透社記者看到演講稿副本,聯合國緬甸事務特使柏其納昨天在十五個成員國組成的安理會閉門會議中表示:「我們還能讓緬甸軍人逍遙法外多久?」 「重要的是安理會必須態度堅決、行動一致地對安全部隊提出警告,並和緬甸人民站在一起,支持去年十一月的大選結果。」 柏其納表示她一天會收到約兩百則呼籲國際採取行動的訊息。但許多外交官員表示,安理會不太可能通過任何制裁軍政府的國際行動,像是全球武器禁運。這場英國召開的安理會會議,在沒有通過任何一致聲明下結束,儘管外交官表示下週會持續協商。 另一方面,緬甸軍方表示他們在遏阻示威上遭到限制,但表示絕不允許民眾威脅局勢的穩定。

Read More

搶國旅商機 基隆嶼3/15起開放登島

基隆市政府6日表示,為促進國內旅遊商機,決定自15日起至10月底開放基隆嶼登島;開放登島期間,每天將限定1200個名額。(基隆市政府提供/中央社) 記者郭基生∕基隆報導 有「台灣龍珠,神秘之島」美譽的基隆嶼,將於三月十五日開放登島,基隆市政府今年在台灣疫情趨緩之際搶先推出國旅新亮點,讓民眾能提前「登嶼」,也讓玩遍國旅的旅客,有了特別的新選擇。 基隆市政府觀光及城市行銷處處長曾姿雯表示,基隆嶼擁有獨特的生態景觀及豐富的觀光資源。為推廣基隆生態觀光,基隆市政府自二0一九年起開放民眾登島旅遊,每天限定一千二百個名額,今年預計自三月十五日至十月三十一日開放基隆嶼登島,民眾可至基隆旅遊網點選「基隆嶼觀光預約平台」查詢登島資訊並向登島船家預約,登島行程相當熱門,想要登上基隆嶼一覽美景的旅客,請把握機會,旅客來到基隆觀光,可以搭配「基隆─離島」遊程走訪秘境,一探基隆嶼豐富的生態景觀及基隆嶼十景,也可挑戰「登頂」,回望台灣的山海美景,欣賞全方位無障礙視角的獨特海景,感受基隆觀光的魅力。 基隆市政府指出,已完成預約登記的旅客將可以從基隆港小艇碼頭、八斗子觀光漁港(碧砂漁港)或八尺門漁港登船出發,參加基隆嶼「環島+遶島」二小時行程或「全島+遶島」三點五小時行程,隨著專業導覽解說人員解說,踏上基隆嶼秘境,並探索基隆海檻、楠田上等兵殉職碑、隧道、碉堡、停機坪、基隆嶼8號、跳石海岸、土地公廟、觀音巖及基隆嶼燈塔等基隆嶼十景,更推薦每年五至六月基隆嶼百合花季及九至十月金花石蒜花季期間登島,百花齊放的景象,美不勝收。也別忘了走上登山步道,登頂俯瞰周邊的美景,留下一張張具有紀念價值的照片,將有更豐富、多元的旅遊體驗。

Read More

變天!

 中央氣象局指出,六日下午到七日清晨受鋒面雲系影響,中部以北及東北部將出現普遍性陣雨,提醒鋒面接近及通過期間,中部以北及東北部有局部雷雨及較大雨勢發生機率。圖為午後民眾街頭撐傘避雨,突然一陣強風,差點把雨傘吹掉。 (圖文:中央社)

Read More

後疫情時代 新態度檢視台灣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公益平臺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六日至高雄市立社教館舉辦新書演講「我所嚮往的生活文明」,這是他睽違三年再次秉筆直書,暢談台灣在後疫情時代的機會與挑戰,並強調用新的態度檢視台灣,讓台灣成為近悅遠來、生活的所在。 嚴長壽二十八歲即當上美國運通台灣區總經理,三十二歲成為亞都麗緻飯店總裁,被封為「台灣觀光教父」;他在演講中提及去年的疫情顛覆了世界原本的安定,但也是台灣脫胎換骨的契機。 他指出,疫情讓我們看到一個不公平、貧富差距拉遠的社會,面對長期的疫情,我們要從被動、被迫,轉變為積極、超前部署,用新的態度檢視台灣的教育、產業、偏鄉,把單向的專業,做出更積極的規劃,用更大的思維看永續的未來,讓台灣成為近悅遠來、生活的所在! 嚴長壽指出,只有文明可以讓我們走向永續,無論是個人或國家,都應該把握這個大變局的機會,除了受災,更應該從中「受教」,而教育是唯一改變的方法,若只有單一技能、優勢,將不足以支撐未來。 每個人都應當抱著終身學習的姿態,創造屬於自己「可帶走的盛宴」,我們的生活將因為懂得音樂、文學、戲劇、山海拓展,讓生命有所提升,並且在時間的淬鍊下,慢慢詮釋出生活的精采。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