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意圖團結傳統盟邦聯手制衡中國大陸。圖為拜登(右上)與歐盟成員國領袖視訊會議。(取自@eucopresident)
周志杰
中國大陸外交部長王毅三月二十四日起一連七天,出訪沙烏地阿拉伯、土耳其、伊朗、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巴林、阿曼等中東六國,和伊朗簽署長達二十五年的全面合作協議。在美、中對抗二‧0版的新形勢下,中東已成為中國大陸全方位制衡、反孤立的新地緣戰略交鋒的主場域。
過去的中東,有美、英、法等霸權殖民歷史,地緣戰略位置重要,各方爭奪石油能源重大利益,使得中東戰火、衝突迄今未休。但阿拉伯世界本就不團結,伊朗大多是什葉派,沙烏地阿拉伯則是遜尼派的領導大國,難以制衡親美國、以色列勢力;美國川普政府對伊朗下重手,包括經濟制裁、空襲炸死伊朗二號實力人物蘇雷曼尼將軍,仇美的情緒早已是伊朗政治菁英的痛。
美謀定後動 陸分散地緣風險
拜登政府上台後,對於伊朗、中國大陸、俄羅斯,並沒有鬆懈,反而更顯謀定而後動。迄今,美國對伊朗的各種制裁仍在;拜登還指責俄羅斯總統蒲亭是「殺手」;對中國大陸則是採取「群毆不單挑」、「多邊取代單邊」的戰略對抗。
中國大陸欲進一步和中東建立友好關係,除了大陸全球地位有所提升,欲扮演新興大國代表外,從長期的戰略安全而言,目前,東亞的黃海、東海、台海、南海「四海連動」,都是涉及領土主權完整的紅線區,牽一髮而動全身,戰略迴旋空間有限下,中東自然成了大陸分散地緣戰略風險、經略美、歐戰略博弈的縱深場域。
再者,中東在地理位置上,本來就位處歐、亞、非重要節點,儘管世界已走向全球化,但從此次長賜輪卡在蘇伊士運河來看,傳統地緣戰略依舊重要;中國大陸基於能源與物流安全考量,面對拜登新政對中採取結合盟邦擺出「打群架」陣仗,都促使了中國大陸積極加強鞏固中東關係必要性。
穩油源 陸與伊朗簽25年協議
王毅中東之行,與伊朗簽訂長達二十五年的全面合作協議,最受外界矚目。內容除了穩定中國大陸石油供應的安全外,還能在伊朗最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援手,並與伊朗建立「鐵哥們」的緊密盟友關係。再從中方對伊朗在經貿採購、疫苗支援等表現來看,出手更為闊綽,世人也都看在眼裡。
王毅除了與伊朗簽合作協議,還走訪了沙烏地阿拉伯,弦外之音,意在平衡中東什葉派、遜尼派的交往。中方對沙國加強「一帶一路」倡議與該國「二0三0願景」對接,推進貿易、投資外,特別針對美中對抗中,期待與中東無關的安全、經貿戰、地緣戰略、人權議題等,沙國能夠保持中立。
特別是在人權議題上,美、歐等國正藉著新疆維吾爾族人權議題,問責於中國大陸。大陸正向迎戰,在三月二十四日發表《二0二0美國侵犯人權報告》指責美國槍枝、疫情、華裔人權問題嚴重進行反制外,大陸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也在記者會上出示美國黑奴被迫採摘棉花的歷史照片反擊。
王毅中東之行,與伊朗簽訂長達二十五年的全面合作協議,最受外界矚目。(路透)
新疆議題 大陸凸顯美國雙標
王毅的中東之行,強調新疆與中東同為回教世界、伊斯蘭文化,各國基於不同的文化背景,治理方式應被尊重,且不受干涉,中方期盼中東國家在人權議題上,不要隨歐、美起舞;同時,針對伊斯蘭恐怖組織的指控,也凸顯了歐美一方面聲稱要打擊伊斯蘭極端主義氣焰,另一方面卻指責中國大陸是在「清洗種族」,明顯存在雙重標準。
中、美人權議題的交手,中國大陸要求美國不要再居高臨下、「人權教師爺」可以休矣,同時提醒不同於西方民主的阿拉伯世界所曾歷經的「顏色革命」,現在這一套又要用來對付中國大陸。這種「人權相對主義」的宣傳,讓非西方文明的中東國家也是點滴心頭、心有戚戚焉。
另外,「去美元化」也是王毅中東之行的焦點。美國對俄、對伊朗等國實施的金融制裁最大利器,就是國際貿易美元結算機制。中俄兩國近年來已著手在貿易上「去美元化」,提高用自己的貨幣交易,大幅減少使用美元結算;另,中國人民銀行也已宣布聯合多邊銀行探索數位貨幣。此次,中國大陸與伊朗的合作計畫中,石油結算與貿易往來,也強調要使用自己的貨幣。
去美元化 刨美金融霸權的根
換言之,中國大陸、俄羅斯、伊朗已形成「去美元化聯盟」,中國大陸是世界最大石油消費國,俄、伊又是石油出口大國,石油交易以美元計算的比例正在下降,這等於是在刨美國金融霸權的根。
雖然在可預見的未來,美元地位仍然會是世界貿易經濟的結算基準,但是,美國貨幣無限寬鬆政策下,大量印鈔的後果,體質只會愈來愈虛弱,從中長期來看,這將會導致美元地位從「絕對優勢」變為「相對重要」,而最可能先竄起的會是歐元。因此,對歐盟而言,也會樂見「去美元化」的發展。
綜觀美中對抗新形勢,一方是以中、俄為主、金磚四國為翼,聯合而成的十六國聯盟(新興經濟體、非西方民主式國家),整體戰略結合地緣政治、從實際的經濟利益著眼;另一方則是美國開展與G7(美、德、英、法、加、義、日)會談,意圖聯手制衡中國大陸,手法是以團結傳統盟邦為抓手(著力點),標舉的是意識型態的價值觀。
反包圍更開放 陸戰略新面貌
美國現在剛啟動一點九兆美元天價的紓困方案,美國國內還待弭平社會與種族的裂痕;國際上想找盟友打群架,卻不一定腳步一致。美國對歐洲的鋼鐵稅依舊、繼續制裁俄德「北溪二號輸油管」計畫的德國企業,各國對中貿易又有自己的經濟利益考量等。美國登高一呼,但西方盟國未必都會回來。
進一步觀察,美中阿拉斯加對話後,王毅在桂林接待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隨即出訪中東六國,三月三十一日至四月二日,又邀東盟四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外長在福建會晤;三日接著會見南韓新任外長鄭義溶。「反包圍、交朋友、更開放」,正是中國大陸整體戰略的新面貌。
(成功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周志杰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