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台灣白魚的茭白筍農白魚伯。(特生中心提供,葉明峰攝)
記者陳建興╱台北報導
2021年底,南投縣埔里鎮的在地青農們,同時也是一新社區發展協會台灣白魚巡守隊成員的陳新豪、理事長林宥岑、總幹事尤淑真與國立暨南大學楊智其教授、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研究人員,趕赴水流東溪畔的茭白筍田,在筍農排乾田水前,攜手協力搶救了近千尾保育類魚類台灣白魚(Pararasbora moltrechti)。
俗稱台灣白魚的台灣副細鯽,為台灣特有種淡水魚類,喜歡棲息於水質清澈的河川中上、游支流緩流區或水潭的淺水區,常群游於水域的中、上層,主要以水生昆蟲、底棲藻類及有機碎屑為食。大埔里地區是台灣白魚重要原始棲地,近年來棲地受到枯水期的乾旱、土石流破壞、棲地品質劣化、水質汙染與毒害、外來魚種掠食及競爭等多重因素影響,現況可謂危急存亡之秋。2009年4月1日,農委會已依野生動物保育法將台灣白魚公告為「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以加強保育。
台灣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台灣白魚。(特生中心提供,葉明峰攝)
埔里因氣候與土質適宜、水質優良、且水源充足,擁有台灣最大的茭白筍產區。因為茭白筍田水體緩慢流動且乾淨清涼,剛好是台灣白魚喜歡的棲地,所以生活在鄰近溪流的台灣白魚,常會游進茭白筍田覓食與棲息。由於筍農在秋筍採收後通常會排乾田水,翻犛曬田整地後再進水,等待下一期的種植,過去常有不知情的筍農在收成後排乾田水,導致田裡的台灣白魚死亡。所幸經過不斷地保育宣導,筍農不但開始重視台灣白魚的保育,甚至願意無償犧牲部分的耕作面積設置避難池,讓白魚在休耕期間能有安身立命的棲地。
人稱「白魚伯」鍾強老先生在埔里水流東溪畔約有5分大的茭白筍田,他的田裡和鄰近的水流東溪常可見台灣白魚優游其間。2021年4月大旱期間,白魚伯曾將自己田區的地下湧泉接管注入幾乎乾涸見底的溪流以搶救白魚,經報導後感動不少民眾。2021年底,白魚伯筍田正值休耕,準備排水翻犛曬田,但擔心排水後避難池恐難以承載田區大量的白魚湧入,在發展協會巡守隊及特生中心人員期力搶救下,將田間的白魚一尾一尾撈起,移置鄰近水流東溪適當地水域放流,共搶救了近千尾台灣白魚。
青農陳新豪表示,因白魚伯的水田地處偏遠,工人並不好叫,白魚伯想儘量將休耕期縮短,以降低對白魚的干擾,但又擔心屆時翻犛工人工期無法配合而延誤了下一期水筍的種植。這次公私協力的搶救行動雖然辛苦,但不僅解決了白魚伯的問題,也讓保育類的臺灣白魚族群未來可以繼續在白魚伯的茭白筍田延續。特生中心表示,永續農業與生態保育息息相關,埔里地區的台灣白魚棲地常與茭白筍田共域,溪流內的天然棲地也常與茭白筍田共用水源,設置避難池雖然可以在休耕時暫時讓台灣白魚保命,但避難池設置後仍需要長期維護與管理,無形中也增加了農民的負擔。如何公私協力、齊心合作,讓農民投入保育的同時也能獲得適當的協助或回饋,使茭白筍產業能與台灣白魚共存共榮,是有關單位未來必須共同關注與面對的課題。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