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講>記取教訓,別讓軍援品項與雙方關係再度發霉

張競 12月20日美國拜登總統簽署備忘錄,授權國務卿自美國國防部現有軍備品項與勤務支援項目,以及軍事教育訓練項目,對台提供援助。此次對我再度提供軍援金額為5億7千1百30萬美元,高於首次援助我方金額5億6千7百萬美元。 由於考量今年九月由美國國防部督察長室調查報告,其中指出對我援助品項,在作業過程中產生發霉現象,同時援助品項亦未見得能夠符合我方需求,甚至讓我方還要另行搭配預算處理善後,站在我方立場,當然希望同樣狀況,不要再度出現,以免影響雙方關係。 可能是因為最近我實在話多,寫出幾篇貼文,毫不保留對老東家提出忠告,搞到袍澤有點招架不住,因此本日接獲老東家袍澤來電,希望我能夠提出建議,幫助防範再度產生問題,搞到對雙方關係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公開提出下列幾點看法,免得袍澤回頭去向上級提報時,會被認為是將本身意見,故意扣上我名號,以便給長官們個交待。 首先必須提醒,辦事興業皆以人才為本,投資在幹部與僚屬身上,保證是一本萬利。因此此種援助額度,最佳運用方式就是要求美軍提供教育訓練課程與相關流路班次。特別是能夠進修高等教育學位以及指揮參謀與戰爭學院課程,假若此項援助額度可以用來支付前述班次,當然要優先爭取。 其次就是戰術層級訓練班次,或是針對我與美軍都在使用裝備系統之專業操作、保養與維修課程;甚至是口譯、筆譯與語言訓練課程,其實都值得運用此項援助預算,儘量選派基層幹部與專業士官赴美受訓與進修。國軍願意將經費用在培養人才,透過教育訓練提升人員素質,這將會有利於招募新血,更有助於改善國軍社會形象。 當然假若美方仍是希望將援助預算用來支應對我提供並運交軍備品項,我方記取上次教訓,務必據理力爭,要求援贈品項必須事先獲得我方同意,否則送來派不上用場之軍備品項,不就是浪費援助預算,在幫美軍清理庫存倉儲難題嗎?國軍沒有理由腥葷不忌,不論美方給什麼都要收,這種未經我方同意就硬塞的軍援,根本就是缺乏誠意。 最根本辦法就是要堅持「啟運前檢驗」程序,現況不良品質窳劣品項,就不要讓其硬送到台灣來找麻煩。基於今年九月由美國國防部督察長室調查報告,我方絕對要有所堅持,務必記取慘痛經驗與教訓,別讓軍援品項與雙方關係再度發霉! (作者為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Read MoreRead More

<開講>國防部虛言恫嚇 預算一毛都不少

張競 12月25日晚上8時,前一晚還是平安夜,國防部居然也跑出來亂湊熱鬧,跟著幾個部會針對《中央與地方財政劃分法》修法結果,胡亂放話恐嚇民眾。國防部新聞稿指出,因應財劃法修法通過,行政院初估國防預算可能刪減達28%、約800餘億元,勢將對國軍建軍備戰造成嚴重衝擊。   國防部又說,目前國防預算佔GDP比率概為2.4%。在區域各國無不提升國防支出之際,若我國再刪減國防預算至不到2%,恐在國際間形成「面對嚴峻敵情威脅,反而減少國防預算,缺乏自我防衛決心」的負面形象,如何讓國際友邦願意在敵人侵略的關鍵時刻,願意伸出援手?、 但事實真相是本次中央與地方方財政劃分法,基本上是將原先中央責由地方委辦或是依法應由地方辦理,但財源必須由中央每年統籌撥款(今年統籌分配稅款4740億元)支應之政務,現在藉由此次修法,將其中之3754億預算直接劃歸地方,爾後不須再由中央撥付預算支援地方,而且基本上不會影響中央各部會與機關所需之政務預算。 財政劃分法通過後,多個部會輪番上陣,紛紛聲稱要重編預算,而且重要政務都無法執行,這根本就是配合執政黨在放話恐嚇,但卻在無形之中反而證明出行政院缺乏統籌預算收支與財政規劃能力。預算編列是量出為入,政務該辦就會編出足夠預算,財政資金不夠就去找財源,就算發行公債或是增稅都會將財源不足問題解決,那有出來刻意哭窮,恐嚇民眾要將事情擺爛的道理? 疫情臨時爆發,年度預算不足以因應疫情時,就藉由編列特別預算解決阮囊羞澀困境。兩岸軍事情勢轉趨緊張,海空巡弋油料預算超支,這時會讓軍事戒備停擺嗎?疫情爆發沒錢支付醫院開銷,難道就讓醫院關門停止診療作業嗎?台電虧損就能幾千億幾千億的撥補,真正原因就是編列預算最基本邏輯就是量出為入,行政院閣揆要有能力執政,就是要有本事找到財源,解決經費預算不足問題,而不是鼓動各部會出面哭窮,威脅要將政務叫停存心要將事情擺爛,這根本就是完全違反推動政務預算管理最基本「量出為入」原則。 其實對岸亦在今年重新劃分中央與地方預算比重,中共國務院大量預算經過修法下授至地方政府,整個中央與地方預算百分比產生結構性變化,吾人也未見到解放軍跑出來哭窮,然後聲稱軍隊建設與戰備會受到影響,所以就威脅要撒手讓事情擺爛,難道國軍高層真是連預算編列財政規劃最基本常識都沒有,才會發出此種會被人笑掉大牙新聞稿? (作者為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本文為梅花新聞網授權刊登https://www.i-meihua.com/Article/Detail/19342)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民國行憲由來 何啟聖細說從頭

即時新聞小組/台北報導 這兩天彌漫著濃厚的聖誕氛圍,而聖誕節當天也是行憲紀念日,但是,你知道這兩者看似無關,卻有著共通的關連。致理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教授何啟聖指出,兩個節日,都彰顯對人性價值的體現。 何啟聖在臉書提到他在聖誕節的課堂上,特別安排了交換禮物等具有儀式感的活動,但詢問同學是否瞭解歡慶聖誕的節日由來,除了知道耶穌誕生之外,就再也沒人接話了。而聖誕節當天也是行憲紀念日,同學們對行憲的意義也是一知半解,於是他就利用節慶的機會,以他天主教徒及記者出身、親身見證民國八十年「一機關、兩階段」修憲的背景,各以「三個為什麼」,讓同學們知道聖誕節與行憲紀念日是怎麼來的。 他首先請問同學們,為什麼西元基督宗教稱其為「主後」?因為,西元或稱公元的紀元是以耶穌誕生年為起算,因此,耶穌是誕生於在2024年前,以基督宗教稱為「主後」,也就是耶穌誕生之後。 為什麼耶穌會誕生在「馬槽」這種環境惡劣髒亂的地方呢?因為,那年羅馬皇帝凱撒奧古斯都頒布全國普查的命令,所有人都要回到出生地進行登記,因此,耶穌的父親若瑟就帶著懷著耶穌的妻子瑪利亞,從居住的加里肋亞納匝肋城,南下往他的故鄉白冷(伯利恆)前去,由於旅館滿是返鄉辦理戶口登記的民眾,待產的瑪利亞只得屈居在簡陋的馬廄,而將誕生的耶穌置於飼盆(馬槽)之中。 為什麼耶穌做為上帝「尊貴」的獨生子,卻會被安排誕生在馬槽,這其中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呢?從聖經上的記載,某種意義說明了,天主的謙抑,讓祂的子選擇在如此卑微寒傖的場域誕生;而耶穌的紆尊降貴,代表著虛己以低下的出身來服事眾人。也正因為要服事眾人,低下卑微的出身,更顯現道成肉身的耶穌體察百姓的疾苦。 因此,何啟聖表示,在歡慶耶誕的同時,也應該思考上天對我們的庇佑與祝福,降下了耶穌來服事眾人。同時,我們不要因人的出身背景,而歧視、霸凌周遭的人。我們更要謙遜的為身邊的人服務,善盡我們身而為人的存在價值。 至於行憲紀念日的由來,何啟聖指出,自然是因為民國36年12月25日,誌記中華民國憲法的正式頒布施行。而中華民國實施民主憲政,卻是經歷諸多曲折艱難。首先,為什麼中華民國在成為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之後的36年後,才正式行憲呢?因為中華民國建立之時,處於軍閥割據的局面,因此,前17年都在為了謀求國家統一,進行東征北伐,而黃埔軍校即是為此目的而成立的。 待平定軍閥之後,即著手實施憲政,於民國25年提出憲法草案,並於5月5日公布,即所謂的「五五憲草」,並預計隔年召開國民大會通過。孰料,因爆發七七蘆溝橋日本侵華事變而延宕。 直至民國34年,日本投降,國民政府遂繼續推動憲政,並於隔年12月25日經國民大會通過中華民國憲法,並於36年元旦公布,同年12月25日施行。因此,就以民國36年12月25日中華民國憲法實施之日,訂為行憲紀念日。 為什麼又有「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凍結了憲法呢?因為行憲的同年,國民政府與共產黨的內戰全面爆發,於是,根據憲法頒布了「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賦予總統「緊急處分權」,以厲行全國總動員,戡平共匪叛亂。由於臨時條款的位階高於憲法,因此,至民國80年廢除臨時條款這44年中,中華民國憲法屬於被凍結的狀態。 為什麼在憲法之後又有「憲法增修條文」呢?因為中華民國政府由大陸播遷來台,在大陸地區制定的憲法在台灣地區因地域的不同,有實際執行上有其窒礙難行之處,再加上民國35年制定的憲法,與當今的時空也出現極大的轉變,因此,在民國80年提出憲法增修條文,凍結部份憲法本文,同時,宣布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廢除臨時條款。 而憲法增修條文,為能適應台澎金馬地區發展,歷經七次修憲,其中最受矚目的當屬增修條文的前言「為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依照憲法…增修本憲法條文」,明訂國家發展方向,很清楚的,目前國家的處境,屬於「統一前」,這是憲法增修條文所明定的。而總統就職宣誓,在誓詞中也載明「余謹以至誠,向全國人民宣誓,余必遵守憲法…。如違誓言,願受國家嚴厲之制裁。」所以,無論政治立場如何,遵守國家根本大法,是民主國家公民,所應具備最基本的素養。 在教學的過程中,何啟聖嘗試採行互動式的討論,讓學生對這兩個看似不相關,但實則都蘊含深刻人文關懷的節日,能分享他們的理解與看法,也希望透過這樣的對話,幫助學生建立更深刻的公民意識與基本價值。何啟聖希望,透過在學校學習的機會,至少讓學生出了社會,到了每年的12月25日,不會再對為什麼有聖誕節與行憲紀念日,說出「我不知道」這樣的答案。

Read MoreRead More

<開講>駁「藉美機來台加油約制共軍機艦活動」謬論

張競 美國之音訪問新美國安全中心(CNAS)高級防務研究員米克斯(Trey Meeks),其提出建議當中共軍機越過海峽中線時,美國戰機隨後可以通過利用美台ACSA後勤協定加以回應,在台灣停留加油。ASCA協定係指《採購及交叉服務協定》(ACSA:Acquisition and Cross-Servicing Agreement),此項協定當初係由美國專門針對北約盟國以及其他友邦所草擬,以便雙方能夠在對方國境內,相互提供包括食物、油料、運輸、彈葯以及裝備在內之通用後勤支援作業。 但假若查閱美國國務院「條約與其他國際協定資料庫」(TIAS:Treaties and Other International Acts Series)就可以查到美國與其盟邦曾經簽訂《採購及交叉服務協定》(ACSA:Acquisition and Cross-Servicing Agreement)清單,但其中並無法查到華盛頓與台北雙方曾經簽訂過所謂《美台採購及交叉服務協定》,而且就綠營執政行事作風來說,假若確實曾經與美方簽訂過如此協定,早就敲鑼打鼓拚命吹噓,怎有可能從來就沒有聽聞過雙方就此有所協定? 回過頭來看我國《條約締結法》第3條第2款:「本法所稱協定,指條約以外,內容對締約各方均具有拘束力之國際書面協定。」以及第12條:「1.協定經簽署後,主辦機關應於三十日內報請行政院備查,並於協定生效後,以適當方式周知及送請立法院查照。但其內容涉及國家機密或有外交顧慮足以影響國家安全或利益者,不在此限。2.前項協定,行政院於備查時,並應函請總統府秘書長查照轉呈總統。」台北與華盛頓是否簽訂過《美台採購及交叉服務協定》,只要去查閱相關政府公文書或是行政院院會紀錄、立法院公報以及國防部相關檔案,就可以確認台美雙方是否真正存在此種機制。 當然依據前述法條,假若主管機關認定《美台採購及交叉服務協定》內容涉及國家機密或有外交顧慮足以影響國家安全或利益,確實是有可能不會登錄在相關公報或是公開資訊,但絕對不可能不將該協定內容轉頒負責實際執行作業之下級單位,特別是像國防部其組織文化如此重視規章、準則與標準作業程序,若是真正存在《美台採購及交叉服務協定》,早就會通報眾多真正要在第一線作業現場執行勤務官兵,讓其能夠依據規章辦事。 而且若是《美台採購及交叉服務協定》如此機密,怎麼會任由特定智庫研究人員對外隨意揭露?顯然是當事者完全不理解台北與華盛頓是否真正簽訂過《美台採購及交叉服務協定》,就依據臆測猜想就隨意大放厥辭所致。 最後就必須提醒,假若是因為基於實際需求,美國軍機抵達台灣必須獲得相關後勤支援,就算雙方沒有簽訂《美台採購及交叉服務協定》,自然都有辦法協調處理解決問題。但藉著此種存心打擦邊球模式,刻意讓美國軍機前來台灣補充油料,到底能否有效約制北京意志,嚇阻共軍機艦在台海周邊活動,只要考慮兩者份量可否相稱,同時是否存在任何因果關係,就可看出此種想法多麼幼稚可笑! 在國際政治談到要讓對方為其所不欲為,基本上稱為「迫使」(compellence);反過來說,若要讓對方不為其所欲為,就稱為「嚇阻」(deterrence)。兩者都是運用高壓威嚇手段,讓對手必須追隨採取此等強制性外交手法者之政治意志,否則就必須面對為其所不可承受之重的後果。假若共軍機艦在台海周邊活動,對比美機拐彎抹角巧立名目刻意前往台灣加油,請問兩者份量是否相稱? 至於米克斯先生另外所提到揚言要讓美國海岸防衛隊艦艇到訪台灣,甚或是美國海軍艦艇靠泊台灣,又能夠有效約制北京意志,嚇阻共軍機艦在台海周邊活動嗎?說實在話,採取此種對於台灣防衛能力毫無實質助益之措施與政策,到底是要存心挑弄北京情緒,意在加油拱火並且猛幫倒忙,還是真心要幫助台灣維護安全穩定台海情勢?台海情勢如此惡劣狀況下,洋和尚跑來胡亂念經,真是個讓人難以相信之餿主意! (作者為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本文為梅花新聞網授權刊登https://www.i-meihua.com/Article/Detail/19271)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Read MoreRead More

清寒暨優秀學子獲大碩獎助 再創社會向上新能量

即時新聞小組/台北報導 大碩青年關懷基金會於舉行113年清寒暨優秀獎助學金頒獎典禮,持續多年每年選出100名家境清寒且表現優異的學生頒發每人新台幣1萬元的獎學金,同時針對特殊需求的同學,不定期提供每月1萬元的額外資助。此舉不僅在經濟上給予扶持,更扮演學生求學路途中的關鍵推力。 該基金會創辦人、台灣知識庫董事長邱昌其自幼務農,深切體會求學歷程的艱辛與感念恩師協助。創業有成後,他成立大碩青年關懷基金會,期望將溫暖遍布台灣各地,為年輕學子帶來向上向前的力量。頒獎典禮中,邱昌其以「千金難買少年窮」勉勵同學,盼望受助者未來成就事業時,也能回饋社會,延續善的循環。 擔任基金會榮譽董事長的前教育部長吳清基,在頒獎時分享自身童年故事:出身三級貧戶的他深知獎學金對物質與精神的雙重支持意義。吳清基以母親之名設立獎助學金,並引用孔子「已立立人、己達達人」理念,鼓勵同學將來有成就時,亦能伸出援手,為社會注入正能量。 113年大碩青年關懷基金會頒獎合照(前排右8 教育部前部長吳清基、右9 台灣知識庫丘昌其董事長)。(主辦單位提供)   頒獎現場,受獎代表、台大醫學系黃同學分享個人求學心路與身心調適經驗。面對課業繁忙、高壓考試與報告準備,他曾因高自我要求而忽略身體健康。透過反思與調整,他提醒在場學子,在全力向前時,應適時檢視自身狀態,保持身心平衡與快樂。黃同學感謝基金會長期協助,並期許同儕努力精進之餘,也能珍重健康。 113年大碩青年關懷基金會獎學金頒獎代表與董事長邱昌其(右)、教育部前部長吳清基 (左)合影。(主辦單位提供)   活動尾聲,邱昌其再度引用孟子「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的典故,鼓勵同學勇於面對學習與生活中種種挑戰。基金會也特別指出,對有意兼職以減輕家計負擔的學生,將優先提供工作機會。未來,清寒獎學金申請活動將持續辦理,只要全國公私立大專院校及高中職日間部學生,學業成績 80 分以上並領有低收入戶證明或清寒證明等條件,即可申請參與。基金會同時歡迎各界人士共襄盛舉,一同為台灣的善與希望貢獻力量。 更多詳細資訊,請參考財團法人大碩青年關懷基金會官方網站:https://www.taso.org.tw/

Read MoreRead More

<開講>駁美國學者善學改善解放軍侵擾透明度論

張競 12月16日晚上20:11中央通訊社以《美學者列舉中共對台威脅5階段演變 籲台灣改善解放軍侵擾資訊透明度》刊登對美籍研究學者善學(Thomas Shattuck)訪問報導(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2412160315.aspx?utm_medium=app&utm_source=cna.app&utm_campaign=inapp_share) 而中央通訊社英文報導網站Focus Taiwan亦以“ANALYSIS/Taiwan must be more transparent in reporting China's incursions: Expert”為題,先於當日下午5時32分另外刊出對善學(Thomas Shattuck)先生之英文版訪問報導(https://focustaiwan.tw/cross-strait/202412160015?utm_source=ft.app&utm_medium=app&utm_campaign=ftapp);國內多家媒體當日紛紛轉刊中央通訊社報導內容。 由於兩份報導皆提到善學(Thomas Shattuck)先生與路易斯(Benjamin Lewis)先生在美國智庫網站「外交政策研究所」(FPRI: Foreign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以“Breaking the Barrier: Four Years of PRC Military Activity Around Taiwan”所曾經共同撰稿發表之稿件。(https://www.fpri.org/article/2024/10/breaking-the-barrier-four-years-of-prc-military-activity-around-taiwan/);誠然英文版報導並未詳述該份發表於今年10月9日稿件內容,但中文版報導卻相對詳述其觀點,並且敘述該稿件將過去四年解放軍對台侵擾威脅演變過程,依據台北與華盛頓不同外交互動以及台灣政壇活動所構成節點,其中包括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出訪台灣,蔡英文總統過境美國會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Kevin McCarthy),中華民國總統大選以及賴清德總統就職,區分成五個階段。 此份稿件在最初發表當時,根本就未受人重視,如今中央通訊社透過專訪,發布新聞報導電稿,顯然是有意舊事重提捲土重來,但其中玄機何在?特別是緊接著近日國安團隊人士運用外籍媒體放話,斷言賴清德總統出訪後,解放軍將會發動大規模演習;隨後當賴清德總統出訪返國後,繪聲繪影聲稱中國大陸解放軍傾巢而出在台海周邊與西太平洋第一島鏈發動大規模軍事演習,但各方所認知軍事動態,顯然是與執政高層及國安團隊所敘述故事情節以及刻意編寫劇本完全不符。在事實現況與宣傳內容落差極度嚴重狀況下,早就被多方訕笑成幽靈軍演,此時突然猛炒冷飯,難道是要為國安團隊躁進盲動卸責嗎? 不論如何,針對善學與路易斯兩位先生在公開發表稿件中,針對國防部從109(2020)年9月17日開始,以「中共解放軍軍機進入我西南防空識別區內飛航」為題,公告109年9月16日台海共軍機艦動態資訊以來,經過多次調整修訂內容與標題,到當前所發布「中共解放軍台海周邊海、空動態」,所累積超過1300餘筆資料,提出多項批評建議,呼籲台灣改善解放軍侵擾資訊透明度,恐怕確實存在值得商榷空間,在此筆者必須提出不同觀點,以便駁回兩位學者對公布台海共軍動態資訊所存在誤解與偏見。 首先,兩位學者必須理解共軍海空機艦活動侵擾台海周邊海空域,其實早就存在,並非始於國防部開始對外公布動態資訊。其中產生最重要情勢變化節點,其實是始於民國108(2019)年3月31日兩架解放軍殲-11戰機飛越台海中線事件,當時兩岸關係已經開始惡化,雙方皆以強硬立場相互表態,從此台海周邊情勢就開始逐漸逆轉,共軍機艦活動日益接近台灣本島,毫無改善跡象。 該事件可查閱維基百科以「201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機越過台灣海峽中線事件」為題之記錄分析條目,在此不再贅述。美國兩位學者若要深入研究台海空情動態變化狀況,起始點並非國防部開始公布共軍在台海周邊海空動態,而是要追根究底理解此種軍事樣態真正產生變化起始端點何在,才是嚴肅治學基本要求。 其次就必須指出,影響共軍機艦在台海周邊活動樣態因素甚多,不應僅著眼於台北與華盛頓關係互動或是台灣政壇情勢發展,事實上中國大陸內部空域管理政策變化,共軍機艦進駐台海周邊海空基地數量增減,共軍訓練週期變化曲線,甚至連海峽當面共軍機場整建歲修,不論政治抑或是軍事因素,都會影響到共軍活動數量與運動航跡。兩位學者所提出階段區分,恐怕是過度簡化決定共軍動態背景因素之偏見。 再者就更要提醒,共軍機艦動態如何展現,其活動樣態敘事方式,其實都僅限於讓全國公眾理解此等軍事態勢,論圖像來說,從頭到尾不論如何變化,都僅是到達「示意圖」檔次,根本就不會將詳細資訊完整公布,而相關動態說明,更是在力求能讓普羅大眾理解前提下,又能兼顧軍機保密需求。 吾人必須理解,在公布情報蒐集資訊時,都要考量如何避免讓對方藉由我方所公布資訊,順利透過反覘技巧,破解出我方如何掌握此等海空機艦活動模式與航行運動軌跡。所以公布資料時,總是會真真假假,有些海空動態明明偵獲,未見得會完整和盤托出;國防體系在公布情報時,話到嘴邊須留三分,有其不得不為之難處,有時更要冒著觸怒國會議員與媒體記者風險,吾人必須諒解其中原因所在。 當初依據國安高層要求,對台灣鄉親公布此等資訊,真正目的不是提供學者用來歸納分析共軍活動樣態,而是讓公眾獲得某種特定狀況感受與認知;講得更明白些,這就是在國安體系指導下,所刻意包裝芒果乾,要是拿出嚴肅態度與此種資料較真,恐怕真是搞錯方向。 此外還是要肯定兩位學者撰稿批評,中英文資料不符,數字差異湊不攏,缺乏偵照影像缺乏真實感,英文網頁未能提供參考圖,未能持續通報空飄氣球,這些缺失確實應當檢討,也都可以改進。 但學者若是將示意圖所繪製航跡,當成具體實際飛行路徑,認為能夠藉此具體掌握機艦行進運動航向與機種艦型,這誤會恐怕就搞大了,其實國防部從未公布足以研判共軍機艦具體活動性質所需資訊,其中包括速度、高度、施放裝備與發射信號,缺乏具體資訊,恐怕所謂研判多半都是瞎猜。 最後必須嚴肅提醒,台海周邊海空情勢與威脅究竟嚴重到如何地步,這兩位學者不妨思考一下,南來北往商業航運並未受到干擾,過境國際民航班機正常通航,包括兩岸直航班機亦是營運順利,台灣本島飛往金門馬祖外島班機也沒有任何問題,甚至賴清德總統專機前往金門主持八二三炮戰紀念活動,也沒有因為共軍機艦在台海周邊活動而因此卻步。因此國防體系到底有無必要提供更詳細資訊,能否因此增加敘事效果,確實是值得懷疑! (作者為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Read MoreRead More

<開講>美機穿越台灣海峽謎團難解

張競 12月13日下午18時10分國防部發布新聞稿,指稱美軍P-8A型反潛巡邏機於當日早上自南向北穿越台灣海峽,但美國第七艦隊官方網站未依循前例,針對美國軍機飛越台灣海峽發布新聞稿。而更令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中國大陸解放軍,特別是東部戰區亦未回應此事,整個事件看起來像是民進黨政府國安高層再度以自拉自唱方式,編寫讓台灣社會多方質疑之共軍大規模軍事演習故事後,再度推出此齣謎團難解,無法自圓其說之美機穿越台灣海峽單口相聲秀。 國防部13日發布新聞指稱,美軍P-8A型反潛巡邏機於當日穿越臺灣海峽,但美方迄今未發布任何相關訊息。(取自美國海軍官網) 透過搜尋空中動態資訊網站,亦無法獲得任何美國軍機在12月13日上午,自南向北穿越台灣海峽空域之航跡資料;此與歷來美國軍機飛越台灣海峽時,總是刻意對外發送電子導航信號,明確顯現其運動航跡之作業模式完全不同。再加上美軍第七艦隊亦未遵循上級指導與既有規範,透過發布新聞稿強調其維護航行自由政策立場,因此更讓各方懷疑到底國防部所宣稱,12月13日上午美軍P-8A型軍機自南向北穿越台灣海峽是否確有其事? 吾人必須指出,從國防部指稱美國軍機飛越台灣海峽至發布新聞稿,至少就有六個小時;既然時間如此之長,假若我與美國相關單位溝通聯繫管道暢通無礙,國安高層與軍事體系應有足夠時間,向美軍查證是否真有美軍P-8A型軍機飛越台灣海峽。 就算美軍不願事先告知我方其在我周邊空域活動構想與預期動態,而且以往飛越後都會主動發布新聞稿宣布此事,實在沒有理由在事後不告知我方或是拒絕證實我方查詢美軍動態;因此依據我國防部所發新聞稿與第七艦隊未發新聞稿宣告動態所存在落差與矛盾,是否無意曝露出我與美方溝通聯繫管道仍待加強? 此外假若美國軍機確實飛越台灣海峽,而中國大陸解放軍與東部戰區卻保持緘默,未對美機動態表達異議,是否就間接證明北京對於美國軍機依據國際法條規範飛越台灣海峽確實並無異議?每次北京都是針對美軍刻意曲解事實真相發布新聞稿,同樣採取發布對立性極強之新聞稿,抗議其所聲稱內容。 此次假若美國軍機確實飛越台灣海峽,但卻抱持緘默未發任何新聞稿,解放軍東部站區也就配合演出默不作聲,這其中是否存在任何默契,有無可能另有玄機,實在不得不讓人感到懷疑。但事態發展至此,恐怕足以證明北京與華盛頓雙方爭議,其實關鍵並不在於美軍是否穿越台灣海峽,而是問題出現在美軍發布新聞稿之論述文字與內容。 有無可能是因為東部戰區未能掌握美國軍機飛越台灣海峽動態,產生動態情報漏失現象,因此對於此事不敢作聲,對此吾人不得而知;但是衡情論理,就目前共軍機艦在台灣海峽活動態勢如此綿密,要是認為解放軍未能掌握美國軍機飛越台灣海峽,漏失動態情報,恐怕機率相對極低。但在國防部發布新聞稿,宣稱美國軍機飛越台灣海峽迄至目前為止,東部戰區對此完全未曾表態,確實是相當弔詭,實在讓人丈二金剛摸不到頭腦。 說實在話,從賴清德總統出訪前開始,執政高層與國安團隊就開始透過外籍媒體放話,指稱共軍將會舉辦大規模演習,等到賴清德總統結束出訪行程後,國安人士不斷釋放共軍投入極為驚人數量兵力,舉辦大規模軍演訊息,但北京各個發言體系在回應詢問是否舉辦演習時,卻是既不否認又不證實。 現在更是冒出指稱美機飛越台灣海峽,但美軍卻是毫無回應,我國國家安全智囊謀士敘事能力能讓北京與華盛頓如此反應,確實是讓人跌破眼鏡,但究竟是誰被真正蒙在鼓裡?而我執政高層與國安團隊葫蘆內到底要賣什麼膏藥呢?實在是謎團難解! (作者為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本文為梅花新聞網授權刊登https://www.i-meihua.com/Article/Detail/18701)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Read MoreRead More

<快評>國安高層加碼吹下去?不怕牛皮吹爆嗎?

張競 不要以為90艘或是共軍艦艇在海上活動算是多… https://www.brookings.edu/wp-content/uploads/2024/12/fp_20241119_admiral_paparo_indopacom_transcript.pdf 11月19日美軍印太指揮官帕帕羅上將(Adm. Samuel Papago)在華府布魯京斯研究所座談時,曾經提出過更高的數字⋯⋯And this included, on one particular day, 152 vessels at sea, including three-quarters of the amphibious force, 200 combat shapes in the water. I’d see 43 amphibious - 43 brigades, including beaching obstacles,… 國安高層不斷在共軍機艦數目上加碼,又宣稱數量是從1996年導彈危機以來最多狀況;但若要寫故事編劇本也要好好調查一下再下筆,11月19日美軍印太司令帕帕羅上將在華府布魯京斯早就提過共軍活動數量驚人,同一日之內,光是艦艇就有152艘,帕帕羅雖未明說,但戰機數量恐怕更多,執政高層與國安團隊,能否加碼超過帕帕羅上將所曾宣布數量,恐怕拚老命吹下去也沒機會吧? (作者為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Read MoreRead More

<開講>空域保留區?雞同鴨講、不求甚解

張競 2024年12月8日1416上海飛航情報區發佈編號A4218/24「飛安通報」(NOTAM),劃設七處RESERVED AREA 【如附圖一】 ;中華民國國防部於次日民國113年12月9日1220發佈新聞稿https://www.mnd.gov.tw/Publish.aspx?p=83790&title=%E5%9C%8B%E9%98%B2%E6%B6%88%E6%81%AF&SelectStyle=%E6%96%B0%E8%81%9E%E7%A8%BF 內容如下:     國防部新聞稿 時間:113年12月9日1220時 國防部今(9)日表示,針對共軍宣布今日起至11日,於浙江及福建以東一帶空域,開設7處【空域保留區】,國防部已於上午完成應變中心開設,並指導各級部隊嚴密監控敵情,保持高度戒備。 國防部說明,運用聯合情監偵手段,國軍同步掌握共軍東部戰區、北部戰區、南部戰區船艦編隊及海警船,分別進入台海週邊及西太平洋區域,執行遠海長航等活動,國軍協同海巡兵力綿密監控應處。 因應共軍相關行動,國防部同步啟動備戰操演,依敵情威脅狀況,結合天候等條件因素,於戰術位置實施演練。各外離島部隊提高警覺,針對中共海警等船艦活動,與海巡署密切合作、有效應對。 國防部強調,任何單方面非理性挑釁行動,都可能嚴重破壞印太區域和平穩定,且為國際社會所不樂見。共軍近期以來於日、韓、菲律賓及我國周邊相關活動,已經為區域投入不安風險變數。對此國軍將秉持「不升高衝突、不引發爭端」原則,妥慎應對各種灰色地帶侵擾行動,有能力、有決心、有信心確保國家安全。【如附圖二】 後續中央社依據國防部新聞稿,在12月9日1617以「國軍主動披露共軍空域保留動態 學者:展現偵察嚇阻」為題,發佈新聞報導電稿; 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2412090208.aspx 中央社新聞報導電稿【如附圖三】 其中針對「空域保留區」提出說明如下: 針對「空域保留區」內涵,空域保留區(Reserved Area)與限制空域(Restricted Area)有細微區別,但常在航空和國防術語中混用。 空域保留區指特定空域範圍,預留給特定的航空活動用途。這些空域通常根據國家或國際航空管理機構的規定設立,並僅供特定的航空活動或運營使用,其他航空器在未經批准的情況下不得進入,與限制空域相比,保留區可能具有更靈活規範,且不一定涉高風險或危險活動,但依然需要經過批准才能進入。 針對空域保留區用途,可能包括軍事國防、商業與民用、特殊用途(例如氣象、科研)、緊急救援、航展或比賽。而空域保留區再分「永久保留區」、「臨時保留區」,進入得先事先申請、協調進入,例如SpaceX發射火箭時,便會劃設空域保留區,目的是確保安全,為航空管理的必要。【中央社「國軍主動批露共軍空域保留動態 學者:展現偵察嚇阻」為題新聞電稿,其中針對「空域保留區」提出說明內容如附圖四】 隨後國內媒體自由時報【如附圖五】、聯合報【如附圖六】以及中華電視台【如附圖七】亦在報導中繪製出前述所提七處「空域保留區」,但中華電視台報導附圖各「空域保留區」序號明顯與上海飛航情報區所發佈編號4218/24 飛安通報資訊不符。 但是信不信由您,在兩岸民航法規中,根本就沒有「空域保留區這個名辭,媒體報導不求甚解,跟著國防部新聞稿誤用「空域保留區」名辭胡亂跟進,簡直就是雞同鴨講。 依據中華民國《民用航空法》,根本就沒有「空域保留區」這個名辭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K0090001 但在該法 第 4 條 空域之運用及管制區域、管制地帶、限航區、危險區與禁航區之劃定,由交通部會同國防部定之。 RESERVED AREA 應該就是「限航區」 再依據對岸《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航空法》,同樣也沒有「空域保留區」這個名辭 http://www.caac.gov.cn/big5/www.caac.gov.cn/XXGK/XXGK/JGGLL/XGFG/201603/t20160304_29320.html 但在該法 第七十八條 民用航空器除按照國家規定經特別批准外,不得飛入禁區;除遵守規定的限制條件外,不得飛入限制區。 前款規定的禁區和限制區,依照國家規定劃定。 RESERVED AREA 應該就是「限制區」 再查閱《中華人民共和國飛行基本規則》,同樣也沒有「空域保留區」這個名辭; http://www.caac.gov.cn/big5/www.caac.gov.cn/XXGK/XXGK/FLFG/201510/t20151029_2792.html 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飛行基本規則》 第十二條 空域的劃設應當考慮國家安全、飛行需要、飛行管制能力和通信、導航、雷達設施建設以及機場分佈、環境保護等因素。 空域通常劃分為機場飛行空域、航路、航線、空中禁區、空中限制區和空中危險區等。空域管理和飛行任務需要的,可以劃設空中走廊、空中放油區和臨時飛行空域。 以及從第十八條至第二十條 第十八條  位於航路、航線附近的軍事要地、兵器試驗場上空和航空兵部隊、飛行院校等航空單位的機場飛行空域,可以劃設空中限制區。根據需要還可以在其他地區上空劃設臨時空中限制區。在規定時限內,未經飛行管制部門許可的航空器,不得飛入空中限制區或者臨時空中限制區。 第十九條  位於機場、航路、航線附近的對空射擊場或者發射場等,根據其射向、射高、範圍,可以在上空劃設空中危險區或者臨時空中危險區。 在規定時限內,禁止無關航空器飛入空中危險區或者臨時空中危險區。 第二十條  空中禁區、空中限制區、空中危險區的劃設、變更或者撤消,應當根據需要公佈。 很明顯就可以看出RESERVED AREA 應該就是「空中限制區」 換言之,國防部新聞稿望文生義,胡亂將RESERVED AREA 翻譯出「空域保留區」這個名辭,但在兩岸相關民航法規,其中包括中華民國《民用航空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航空法》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飛行基本規則》,卻僅有「限航區」、「限制區」或「空中限制區」用辭符合RESERVED AREA 定義。國防部發佈新稿不去對照兩岸民用航空法規,隨意胡亂翻譯,專業態度值得檢討。 此外這七處所謂「空域保留區」係由上海飛航區在2024年12月8日1416發佈編號A4218/24「飛安通報」(NOTAM)所劃設,並非由任何共軍單位所劃設,國防部新聞稿所稱:「共軍宣布今日起至11日,於浙江及福建以東一帶空域,開設7處【空域保留區】⋯」確實並不正確,在專業水準上令人遺憾。 至於中央社報導題目所稱「國軍主動披露共軍空域保留動態 學者:展現偵察嚇阻」,更是錯誤到讓人難以想像,上海飛航情報區在2024年12月8日1416發佈編號A4218/24「飛安通報」(NOTAM)公開劃設這七處RESERVED AREA ,本來就是通報各方,那有什麼「主動披露」可言?國防部搞到113年12月9日1220才發佈新聞稿,這七處RESERVED AREA早就在前一晚2200就生效,國防部只能算是放個馬後砲,這那能算是「主動披露」? 至於受訪學者所謂「國防部『化被動為主動』,先對外宣布共軍開設7處空域保留區,可降低中共對台威嚇效力,反過來展現「偵察性嚇阻」(Deterrence by Detection),亦屬情報嚇阻一環。」那更是胡言亂語;首先這七處RESERVED AREA是對岸主動劃設並且公佈,那來detection可言,若認為如此可以有任何嚇阻效用,恐怕要讓人笑掉大牙。而且國防部是在上海飛航情報區所劃設這七處RESERVED AREA生效後才放馬後砲,這那有「先對外宣布」可言? 最後我提供一張越南Duan Dang先生所提供資料【如附圖八】我誠懇建議情報單位去查閱上海飛航情報區所曾發佈過編號A4125/24、A4131/24以及A4145/24三份NOTAM,然後思考一下從11月28、29以及30日三天,上海飛航情報區所曾經發佈這三份涉及空中限制區之飛安通報,然後思考每個區域所限制空層高度,應該就能理解其中玄機所在。 (作者為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Read MoreRead More

何啟聖:南韓在野黨及人民鏟下尹錫悅政治墳墓

即時新聞小組報導 南韓總統尹錫悅三日晚上宣布戒嚴,引起國際嘩然,也成為大學教授課堂上民主篇章的活教材。致理科大教授何啟聖指出,回首南韓的民主發展歷程,儘管落後於台灣,但人民對民主的自覺,以及對政府腐化的強力監督,掀起南韓民主政治波瀾壯闊的一頁,值得台灣深思。這場政治鬧劇,揭露了民主獨裁的弊病,但也因為在野黨及人民的堅持奮戰,無疑的,鏟下了尹錫悅政治墳墓的第一抔土。 何啟聖認為,因為南韓在野黨及人民的堅持奮戰,無疑的,鏟下了尹錫悅政治墳墓的第一抔土。(路透ˋ) 致理科技大學行銷流通管理系教授何啟聖,在臉書上分享在課堂上與學生教學相長的經驗。由於他新聞主播的資歷背景,因此,經常將時事融入授課內容之中,讓學生在學習上更有「即視感」。他說,面對台下20出頭歲的學子們,他們對於尹錫悅的突然宣布戒嚴,多的是一臉狐疑,不明究竟。這堂課上的是「廣告管理實務」,正好教授的章節是「政治廣告」、「國際行銷」,何啟聖就以「史上最短戒嚴、南韓民主危機」為題,讓學生們瞭解南韓半個世紀以來,人民為民主付出的慘重代價。 他首先讓同學們瞭解尹錫悅六小時戒嚴的原因、背景。尹錫悅在2022年的大選中,僅以不到一個百分點的些微差距,擊敗對方入主青瓦台。就任後,非但與政敵強硬對槓,無的放矢的指摘在野黨勾結北韓外部勢力,甚至與自家黨魁交惡。最後不僅輸掉今年四月的國會選舉,形成「朝小野大」的局面,其個人的民調聲望,更是落到只剩17%的窘境。 尹錫悅的妻子─第一夫人金建希,也被形容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從她的碩士論文抄襲,到收授賄賂名牌包,家族操控股價,收買媒體。迫使尹錫悅還得親上火線,對外道歉。但,仍不惜動用總統的否決權,禁止對她妻子諸多醜聞的刑事追查。 何啟聖表示,這起突如其來的戒嚴,是南韓45年來首見的政治鬧劇。在1960到70年代,南韓歷經朴正熙長達18年的獨裁專制統治,是南韓憲政史上任期最長的總統。其間,爆發了1968年的青瓦台事件,險遭北韓軍人的斬首,使得他的威權統治更為變本加厲,對於學生的示威活動,採取武力鎮壓。最終於1979年因內部國家安全體系的權力鬥爭,遭到親信中央情報部長金載圭槍殺身亡。 繼任的是同為軍人的全斗煥,他面對群眾要求民主的訴求,採取與朴正熙相同的鎮壓手段,於是爆發了南韓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血腥屠殺,他根據學術上的資料指出,多達二千餘人在政府的屠殺中喪生,最終平定這場示威抗議。而這場被政府定調為「金大中等親共主義者主導的內亂陰謀事件」,遲至1987年盧泰愚任內,才認同了光州事件應被視為「民主化過程的一部份」。 何啟聖表示,南韓的民主發展,是一部充滿犧牲與希望的史詩。從威權統治到今天的多元民主,這個民族用鮮血和淚水,一步步開闢出屬於自己的民主道路。每一次的抗爭,都是對自由的堅守;每一次的犧牲,都是通往公義的長征。 他強調,或許正因為南韓更為激進的民主運動歷史,以及社會對於民主價值更深刻的理解和堅持,使得公民社會對於權力高度警惕和不妥協,而社會輿論和媒體監督更為有力和獨立,以致政府想要專擅妄為,也只能在這樣強大的民主自覺下讓步低頭。

Read More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