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湖公園水生外來入侵種 世界地圖。(海漁基金會提供)
記者陳建興/台北報導
522「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是聯合國環境署所提議保護大自然永續發揮功能的環境節日,近年來外來入侵種對各國原生生物威脅日益劇烈,台灣亦未倖免,行政院農委會漁業署委託海漁基金會移除水生外來入侵種,與台北市政府公園處攜手合作,針對台北碧湖公園「鼠滿為患」俗稱垃圾魚的琵琶鼠魚採取高強度移除策略,歷經整整一年行動,成果斐然,碧湖公園內的琵琶鼠魚族群數量顯著下降,入侵程度已從第五級全面佔據的「鞏固」降到第三級原初「擴張」,今年夏初在湖岸側邊初步觀察到比往年更多的小型原生種魚牛屎鯽,顯示原生生物多樣性已逐漸恢復生機。
漁業署表示,原產於南美洲的琵琶鼠魚屬進口觀賞魚,在台灣野外沒有天敵,且能在惡劣水質中生存;原本是淨化水族箱玻璃苔癬的清道夫魚,但被民眾棄養在河川湖泊後,會與本土原生魚類搶食物、啃食水生植物及吞食其它魚類魚卵,使原生魚類族群數量下降,導致水域物種多樣性降低,在世界各國都是頭痛問題,因此,農委會決定採取實際移除行動,繼今年初在大安森林公園成功抑制世界魔王級的大理石紋螯蝦、螢火蟲四月成功回來後,再次在碧湖公園成功將琵琶鼠魚入侵程度降級,都是非常突出的守護原生生物多樣性的成果。
負責執行水生外來入侵種移除計畫的海漁基金會執行長林愛龍表示,碧湖公園的琵琶鼠魚入侵湖泊棲地已達學理上外來種入侵五等級中的最嚴重「第五級」,初次下網滿滿的都是琵琶鼠魚,數量驚人,而且還有各式各樣的外國進口觀賞魚,幾乎不見原生魚種。海漁基金會自2021年5月8日起於碧湖公園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與台北市工務局公園路燈管理處攜手展開行動,在遵守防疫政策下,每次佈四張與碧湖公園湖面寬及深度相當的大格網目刺網(120公尺長、2.4公尺深、網目10.6公分),每週進行兩次移除行動,截至今年5月10日整整一年,共執行173網次,共移除11,512尾琵琶鼠魚,超過九成為體長25公分以上成魚。另外再加上大湖公園的刺網及手抄網移除行動,兩湖總計285網次,共移除29,129尾琵琶鼠魚—成魚12,181尾,仔稚魚16,948尾。
海漁基金會於大湖公園移除琵琶鼠魚。(海漁基金會提供)
特別的是,海漁基金會在碧湖公園移除琵琶鼠魚過程中,也移除了高達21種外來種(附表一),包含原生於非洲的吳郭魚5,758尾、埃及鬍子鯰1尾、尖齒鬍鯰1尾、非洲側頸龜1尾;源自亞洲的玻璃魚21尾、金魚8尾、大頭鰱3尾、錦鯉3尾、朱文錦3尾、成吉思汗鯊2尾、泰國線鱧1尾、烏魚1尾;美洲的火口魚88尾、大口黑鱸4尾、巴西珠母麗魚2尾、紫紅火口2尾、麝香龜2尾、虎鯰1尾;歐洲的大眼海鰱45尾、德國鯉魚1尾等來自世界五大洲的水生外來種。
林愛龍進一步分析,碧湖公園初期每次中網的琵琶鼠魚數量達400多尾,後來在去年11月起有很長一段時間降至每次300多尾,到今年一月降至200多尾,三月氣溫回溫後卻更是降至100多尾,到四月份即使豔陽大熱天,卻開始不到100尾,由此可清楚掌握琵琶鼠魚數量不斷下滑,無論在寒冷的冬天或五月立夏回暖的天氣,琵琶鼠魚族群皆無回升現象,而來自五大洲的外來種則斷斷續續出現;許多釣客實際感覺到釣到琵琶鼠魚的機率大幅降低,當地民眾更是回饋基金會表示他們明顯感受到碧湖公園水質變好了、不再時常散發惡臭,這應屬琵琶鼠魚及外來種魚類數量降低、生物排泄量也隨之降低後的生態環境體質提升效果,這些辛苦的過程非常感謝台北市公園處的大力協助。而台北市碧湖公園的抑制琵琶鼠魚經驗非常值得作為台灣各地及世界各國在大自然水域移除外來入侵種的珍貴參考。
為了從源頭減量守護自然環境,自今年5月21日起,海漁基金會與台北市公園處合作,每個月第二週及第三週周六早上10點及下午3點舉辨一小時的戶外生態宣導,由海漁基金會環境教育講師張嘉宏帶領民眾深入了解外來種影響生物多樣性的議題,歡迎民眾每月第二週在碧湖公園小白宮前、第三週在大湖公園錦帶橋頭涼亭前集合參與,共同發揮保護大自然的行動力量,呼籲宗教團體不要在野外放生外來種,也呼籲民眾切勿丟棄水族寵物。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