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米、吉安米、鳳梨甘酒冰棒。 (花蓮區農改場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致力水稻及中草藥栽培與加工技術研發,針對良質米的碎米進行加值化利用開發,建立「甘酒加工技術」,甘酒還能做成飲料、冰品、麵包西點甚至入菜,創造農產品新價值。
水稻是花蓮縣的重要作物,種植面積達一萬八千公頃,品質優良。花蓮良質米碾製過程中產生的碎米,無法作為包裝米,花蓮區農改場為提高碎米的價值,借鏡日本的多樣化米食推廣經驗,發現無酒精的稻米發酵飲料|甘酒,極具發展潛力。
甘酒含有大量營養成分,包含葡萄糖、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B6、葉酸、膳食纖維、低聚醣及游離胺基酸(半胱胺酸、精胺酸、麩醯胺酸)等。甘酒藉由米麴菌的分解將大分子營養轉化為方便人體吸收的小分子,適合在疲勞的工作後飲用,快速補充能量,而且口感濃郁、風味香甜,在日本市場相當受到歡迎。
傳統甘酒僅以稻米、麴菌及水三種原料混和發酵而成,花蓮農改場著手測試二十多種稻米品種,搭配不同麴菌,不斷優化發酵及糖化製程,建立甘酒加工技術。除了直接飲用甘酒外,更變化出各式甘酒飲品、冰淇淋、冰棒、甜點、肉類醃料等多元化料理應用。本技術已技轉花蓮縣富里鄉農會和吉安鄉農會,讓民眾在國內就能享受甘酒的風味,並增進國產稻米消費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