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疫情擴散近30國!加拿大提升20多國旅遊警戒

寰宇新聞網:https://globalnewstv.com.tw/ 猴痘疫情目前在非洲以外地區,已經有將近30個國家,通報超過1千例猴痘感染,加拿大政府研判傳染風險升高後,把英國、美國和澳洲等20多個國家的旅遊警戒,都調升為第2級。

Read More

政治意圖?駕車衝撞柏林鬧區,釀1死30多傷!

寰宇新聞網:https://globalnewstv.com.tw/ 德國柏林傳出汽車衝撞人群的事故,一名男子駕車衝向市區購物人群,造成至少1人死亡30多人受傷,而且重傷者多達5人。死亡的是一名學校教師,傷者中則有14個小學生。目前駕駛已經被逮捕,警方發現他有精神障礙,至於這是意外或是蓄意攻擊,還有待釐清。

Read More

後疫情時代來臨 糖友居家照護面面觀

許多第2型糖尿病患者有使用針劑類藥品控制血糖,然而不同類型的針劑藥物,作用機轉及原理不盡相同。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一名50多歲男性,6年多前罹患糖尿病,長期血糖控制不好,引發心肌梗塞住院治療,衛福部立雙和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吳忠擇醫師表示,由於患者相當喜歡吃滷肉飯,糖化血色素一路飆升8.5%,施打胰島素劑量越來越多,又必須使用腸泌素以降低心血管風險,後來選擇使用複方針劑治療,一天打一次就好,同時兼顧控糖、維持體重,不需要再面對很多針頭,使用後糖化血色素降至6.5%,至今已過2、3年控制非常好,且心肌梗塞也未再發生。 未妥善控制糖尿病 當心引爆多種「致命併發症」 疫情長期無法緩解的情況下,糖尿病患者需具有正確的居家照護觀念,並且適時尋求醫療資源協助,而「穩定控制血糖」可說是患者最應重視的日常。吳忠擇醫師表示,糖尿病是沉默的殺手,初期並無明顯症狀,常使患者忽略血糖控制,後續可能產生多種併發症,例如:腦中風、心肌梗塞、神經病變、腎臟病變、視網膜病變,且這些疾病難以逆轉,有些患者甚至因此而長期臥床或引發截肢等。尤其近來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患者若無穩定控制血糖,引發感染及重症的機率更高。 糖尿病患者引起併發症風險究竟有多高?根據英國前瞻性糖尿病研究調查,將患者分為兩組,一組糖化血色素為8.5%的族群,另一組則是控制相對較好的族群,糖化血色素為7.5%,利用20年之間比較血糖變化,並調查併發症情形。結果發現,當患者之間的糖化血色素數值相差1,因糖尿病造成相關死亡可下降21%,心肌梗塞下降14%,小血管病變則下降37%,截肢下降41%,顯見血糖控制的重要。 因應疫情!3種適合糖友的「居家照護撇步」 疫情使得糖尿病照護上更加困難,吳忠擇醫師發現,許多患者血糖普遍控制不好。「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得靠飲食調整、運動及服用藥物三種方式。」由於疫情期間患者不敢外出運動,活動量少就會導致血糖偏高;有些患者不敢去醫院,因此沒有規律服藥、定期回診讓醫師檢查血糖控制狀況;甚至有人誤解打新冠疫苗會容易引發患者猝死,吳忠擇醫師強調,「糖尿病患者屬於染疫、重症的高風險族群」應該要接種完整的疫苗劑量,才能真正保護自己。 吳忠擇醫師藉此提出因應疫情的照護辦法,一是「吃要謹慎」,有些患者想多補充維他命C提升免疫力,因此大量吃水果,但是水果當中含有果糖,反而會讓血糖飆高,應減少食用。另外,端午節即將到來,粽子當中的糯米也容易使血糖升高,盡量少吃。選擇食物上,患者應盡量避免或減少含糖、高澱粉等食物攝取。 二是「居家運動」,吳忠擇醫師說明,要好好控制血糖,運動是不可或缺。在家還是可簡單進行肌力運動,例如:坐下來、再站起來,持續1-2分鐘或10下,就可達到效果;或拿寶特瓶充當啞鈴往上舉,都是很好的運動方式,如果真要外出運動才行,請務必做好防疫措施。三是「按時服藥」,患者務必配合醫師處方、規則服用藥物,並定期監測血糖變化。 許多第2型糖尿病患者有使用針劑類藥品控制血糖,然而不同類型的針劑藥物,作用機轉及原理不盡相同。吳忠擇醫師表示,胰島素針劑是補充胰島素類似物,直接幫助患者降低血糖;腸泌素針劑則是有促進胰島素分泌以及抑制胃排空等機轉,也能達到降低血糖的效果。隨著醫藥技術進步,胰島素針劑及腸泌素針劑皆有新的發展,臨床上醫師可以依照患者的病況,協助患者找到最合適的處方,提升整體治療效益。  

Read More

長輩悶悶不樂又憂鬱 恐是巴金森病惡化徵兆?專家提醒:觀察細節揪出長者失能危機

巴金森病不僅會有手抖、僵硬等外顯的動作障礙症狀,還會合併憂鬱等非動作障礙,若未妥善治療,可能會加速失能。 圖片來源/freepik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巴金森病患者可能合併憂鬱症狀,若未妥善治療,恐加速失能。一位70歲罹患巴金森病的老先生,透過藥物控制動作障礙,罹病2、3年來病況穩定,直到兒子發現父親時常面無表情呆坐、悶悶不樂,言談間甚至拋出輕生的念頭,才驚覺異樣陪同回診。醫師問診後得知老先生過去會自己外出到公園與朋友聚會,但罹病後因爲手顫抖、動作緩慢、步態不如以往穩健,非常介意外界的眼光,更擔心被老友嘲笑,愈來愈不喜歡出門。判斷老先生可能已出現憂鬱症狀,在協助調整治療藥物後,老先生心情慢慢好轉,不僅願意外出,甚至開始主動復健、運動,幫助自身病情穩定。 關於巴金森病的憂鬱症狀,醫師怎麼說… Q:為什麼巴金森病會出現憂鬱症狀? 巴金森病不僅會有手抖、動作緩慢、肢體僵硬等外顯的動作障礙症狀,還會合併非動作障礙症狀,如憂鬱、睡眠障礙等,若未妥善治療,可能會加速失能。屏東寶建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李杰勳表示,巴金森病的憂鬱症狀在整個巴金森病的病程都有可能發生,發生率從40-60%不等,有些患者是在罹患巴金森病後出現憂鬱症狀,有的則是因憂鬱就醫,才確診為巴金森病,但究竟屬於前驅症狀或因病而產生憂鬱,目前尚無法釐清。此外,巴金森病患者約有30%會合併失智症,尤其罹病10年後,合併失智症達70%-80%;而睡眠障礙較常發生於巴金森病的晚期。 Q:該怎麼預防巴金森病的憂鬱症狀? 防止巴金森病惡化出現憂鬱狀況,掌握黃金治療期、穩定病程發展是最重要的。李杰勳指出,目前巴金森病主要治療藥物為左旋多巴及多巴胺受體促效劑,李杰勳表示,如果患者較年輕且需工作,會評估給予一天服用一次的多巴胺受體促效劑,以免因忙碌而忘記服藥,而當效果不佳時,則搭配使用低劑量的左旋多巴;如果年紀較大者且症狀較晚期者,則可優先給予低劑量左旋多巴,並視情況增加劑量。 李杰勳也表示,雖然目前最有效果的治療藥物為左旋多巴,不過,此藥具有蜜月期,也就是服用5年左右,藥物有效治療濃度在體內無法維持穩定,會出現無法控制肢體動作的現象,如異動症、斷電現象等,可能使患者遭受異樣眼光,增加憂鬱症狀發生的可能。建議患者及家屬主動與醫師討論症狀,隨時調整治療方式。 Q:若患者已出現憂鬱症狀,如何改善? 巴金森病的藥物選擇需考量患者的個別狀況,一般而言,會盡量以愈少的藥物來達到治療效果,例如某種多巴胺受體促效劑能治療動作障礙,且藥理上也具有治療憂鬱效果,因此,臨床上會優先給予此藥物治療合併憂鬱症的巴金森病患者。 「要活就要動」,李杰勳強調,因肢體僵硬、顫抖而不想出門,減少接受外界刺激,漸漸可能出現失智或憂鬱,時間久了就可能失能、臥床。他呼籲,絕對不能放棄治療,尤其還應搭配復健、運動,讓患者保持生活自理的能力。 >>>醫師在地觀察小叮嚀:屏東偏鄉比例高,長者出現症狀勿忽略,需盡快陪同就醫 李杰勳臨床發現,在地許多年長者對手抖、動作緩慢等症狀不以為意,尤其居住於偏遠或山區的長者,因接受訊息的媒介較少或子女外出工作,再加上就醫不便,家屬帶來就醫時,患者通常必須扶著枴杖或攙扶,已屬於較晚期;而家住市區者,因子女獲取疾病知識的管道較多,發現長輩異常時通常較早期。 除了動作變慢、靜態性顫抖、關節僵硬、步態不穩等常見的動作障礙外,年長的巴金森病患者出現部分症狀時,容易被誤認為老化現象,李杰勳提醒,可留心觀察家中長輩日常動作的變化,若發現異常盡快陪伴就醫,才能及早發現問題盡早治療,如: ♦走路開始前傾且駝背 ♦寫字變慢、字體變小 ♦手部僵硬無法正常刷牙、扣釦子 ♦說話音調改變、變小聲 ♦不明原因的失眠或憂鬱 巴金森病自我檢測 40 秒手指操 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呼籲民眾透過「巴金森手指操」自我檢測,將右手伸直後打開手指,上下手指輕碰25下後,再換左手做,建議每個月檢測一次,如果發現動作變慢、停頓打不開或開合大小改變,應先就醫排除關節及肌腱問題,再由醫師詳細評估。 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加入歡迎加入「幸福巴士」巴金森FB社團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happyparkinsons  

Read More

「溪流之王」回來了!新店溪打造香魚復育廊道

水利局委託生態團隊辦理新店溪香魚調查。(新北市水利局提供)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香魚有「溪流之王」的美譽,只生活在水質乾淨的河川,新店溪流域曾經是台灣香魚數量最多的地方,然而因棲地被破壞與上游設置多處水壩,導致消失於新店溪中。經過新北市政府水利局這幾年推動河川生態環境營造,如今已在碧潭堰下游發現香魚的蹤跡,香魚可以說是河川的指標性魚種,顯見河川生態已悄悄的回來了! 新北市水利局指出,過去不斷積極在新店溪導入生態友善工法,於104年起針對碧潭堰下游安坑大橋至碧潭大橋間水域,推動一系列魚類生態環境營造工程,利用箱籠潛壩數設置多道水面下之低矮固床工,蓄積溪水將新店溪原本乾枯的水域整理串連,讓洄游性物種可以一路由新店溪河口向上溯,此舉有助於繁殖行為及擴大其棲息環境。 水利局委託生態團隊發現指標物種香魚。(新北市水利局提供) 水利局表示,目前正施工中的碧潭堰改建工程,為打通原先存在的大型水工堰體阻礙,特地將魚類洄游通道納入工程施作,並與國內首屈一指的魚道專家-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曾晴賢教授合作進行設計優化,打造香魚復育魚道,提供一條安全回家的道路。 水利局長宋德仁強調,相信只要環境保護意識廣傳與深化,河川水環境生態一定會越來越美好。7年前,水利局在碧潭下游處建置多處矮堰營造生物棲地,除了前陣子大量出現的毛蟹外,生態調查團隊也在今年5月底調查到珍貴的香魚,代表著當地生態復育十分的成功,讓團隊士氣大振,持續把魚道優化工作做到盡善盡美。 水利局營造碧潭堰下游淺潭水域供生態棲息。(新北市水利局提供) 宋德仁表示,重新塑造新店溪碧潭流域成為一處具有生態及環境教育意義之休閒景點是大家共同的目標,水利局將持續結合新北市河川流域治理平台,與市府各局處的團隊通力合作。另碧潭堰改建工程將於明(112)年4月完工,屆時歡迎大家一起加入守護香魚行列! 香魚復育觀察廊道優化示意圖。(新北市水利局提供)

Read More

男帶豬肉鬆返台挨罰20萬拒繳 查出13萬交通罰鍰合併清償

記者蔣謙正/高雄報導 一名吳姓義務人110年從柬埔寨帶回豬肉鬆,在桃園機場二期航廈被農委會動植物檢疫局查獲,被處以罰鍰20萬元,嗣後該案移送法務部行政執行署高雄分署強制執行,發現該義務人之前也有交通罰鍰案件,遂併同強力執行,然僅執行到義務人的存款955元。 (警方提供) 為了查明義務人是否在國外工作及如何清償,該分署通知義務人到場說明,但義務人拒不到場,高雄分署又再發函限期義務人履行之命令,義務人仍置之不理,遂發文限制義務人出境。吳姓義務人為了出國,於6月6日連同交通罰鍰案件一併繳清,共清償33萬元。

Read More

海蟾蜍飼養個體登記作業 最後期限6月14日止

海蟾蜍雌性個體,背部有花紋(李鵬翔攝)。(林務局提供) 記者陳建興/台北報導 行政院農委會111年4月7日將世界百大入侵種「海蟾蜍」公告列為「有害生態環境、人畜安全之虞之原非我國原生種陸域野生動物種類」後,自4月15日起,各地方政府即啟動為期2個月的海蟾蜍飼養個體登記作業,目前登記期限已進入倒數階段,林務局呼籲仍未登記的飼主務必把握最後幾天,於6月14日前主動向所在地縣市主管機關登記,才能合法繼續飼養避免受罰。 海蟾蜍與臺灣原生蟾蜍區別說明。(楊懿如老師提供) 林務局表示,海蟾蜍會捕食小型野生動物,肉食性動物如果誤食具毒腺的海蟾蜍也會中毒死亡,一旦逸出野外將對本土生態構成威脅。在海蟾蜍被公告列為有害入侵種後,即禁止私下繁殖、買賣,民眾於公告前飼養之個體,必須依野生動物保育法辦理登記,藉由納管後定期查核,可降低隨意棄養、放生危害生態的風險。而農委會委請經濟部於111年5月19日公告修正之「限制輸入貨品表」,也將海蟾蜍列為管制輸入清單的8,478種外來野生動物之一,從源頭阻絕外來種入侵。 至於去(110)年11月被發現疑似棄養、放生而大量繁殖,入侵南投草屯的海蟾蜍野生族群,透過林務局緊急結合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台灣兩棲類動物保育協會及南投縣政府啟動移除後,目前移除數量已超過1,800餘隻,當地民眾也因擔憂自家毛小孩誤舔海蟾蜍中毒,人畜安全備受威脅,紛紛協助通報或移除,讓入侵狀況獲得有效控制。 林務局再次呼籲,海蟾蜍持有者請把握最後期限,於6月14日前攜帶相關申請書表及證明文件(飼主身分證明文件、可供辨識之動物照片及相關證明文件),向飼養所在地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登記,才可以繼續飼養。無法再飼養的民眾,也應於期限內將持有個體送交各縣市主管機關處理,切勿隨意放生或丟棄野外。飼主未於期限內登記備查,可依野生動物保育法第51條處新臺幣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鍰,並沒入該個體,請有辦理登記需求的飼主,於「林務局自然保育網/下載專區/申請書表」中下載登記申請書(http://conservation.forest.gov.tw/0000283),也歡迎大眾如發現有人違法飼養公告之有害入侵種海蟾蜍、綠鬣蜥時,請踴躍向各縣市主管機關檢舉,以共同防範外來種入侵本土生態。

Read More

漁船輪機長海上中風 海巡馳援

「兆○188號」輪機長海上疑似中風。(記者陸瓊娟翻攝) 記者陸瓊娟/高雄報導 海巡署艦隊分署南部地區機動海巡隊5日上午10時05分接獲通報,一艘東港籍漁船「兆○188號」輪機長於帛琉東方140浬處(鵝鑾鼻東南方1,270浬)疑似中風,友船「明○福12號」接駁返臺,但考量救援時效,艦隊分署緊急調派臺菲海域線上執勤的「台中艦」前往馳援,並於8日上午9時許平安將病患送返高雄港,由救護車接送至高雄市立聯合醫院,圓滿完成救援任務。 友船「明○福12號」接駁。(記者陸瓊娟翻攝) 「兆○188號」漁船於5月14日自屏東鹽埔漁港出港,6月2日通報輪機長疑似中風亟需就醫,因協助接駁的友船「明○福12號」表明不熟悉附近港口國水文,仍持續航返臺灣,南機隊接獲通報後,立即派遣線上巡弋之「台中艦」與「明」船對開爭取時效。6日下午18時許在鵝鑾鼻東南方536浬(約993公里)與「明」船會合後,即依照相關防疫規範接駁病患上艦,並由艦上人員檢視傷病狀態、通報高雄市立聯合醫院急診室實施醫療評估,同時持續定期監測病患狀況,給予及時關懷與幫助。8日上午9時許返抵高雄港,後續交由高雄港務消防隊協助就醫,順利完成本次後送任務。 艦隊分署表示,有關海上救難工作,均秉持「速度即希望,時間即生命」的信念,以人命救助為優先。若於海上遭遇危難請盡速撥打海「118」免付費報案電話或透過SSB無線電與各地區漁業廣播電台通報,艦隊分署將立即派艦艇前往救援。

Read More

農糧署已備妥372公噸天然災害儲備糧

天然災害儲備糧20公斤及3公斤包裝。(農糧署提供) 記者陳建興/台北報導 為協助地方政府落實防救災整備作業,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持續無償提供真空包裝白米,供地方政府申請天然災害儲備糧。111年度農糧署各分署已備妥372公噸新期公糧白米,無償供應各地方政府作為儲備防救災所需糧食,由各地方政府陸續提領並完成各儲備點進儲,以備災害發生時可充分供應糧食。 農糧署表示,為協助各地方政府辦理防救災所需糧食,該署於92年訂定「國內糧食救助作業要點」,每年於汛期前,地方政府可依實際需求向所在地分署申請天然災害儲備食米,以備颱風、豪雨等天然災害發生時,即時提供災區民眾使用;儲備地點分散各偏遠村里部落或對外道路易坍方、交通中斷之處,務必使居民在災害發生時無斷糧之虞。 農糧署指出,天然災害儲備食米品質規格符合中華民國國家標準二等白米標準,並採20公斤密封包裝或3公斤真空包裝白米,真空包裝白米具輕巧、方便攜帶等特性,保存期限為12個月,為目前主要供應之包裝型式。儲備糧食由各地方鄉鎮公所等保管單位慎選陰涼乾燥、通風及安全之地點存放,並定期檢視貯存數量及品質。 農糧署為確保民眾於災害期間食米供應無虞,各地分署也會與地方政府保持密切聯繫,即時掌握各地儲備糧供需情形,必要時可依需求緊急加工調撥食米供應災區。汛期結束後或食米屆保存期限前1個月,未用完之儲備糧,可由地方政府轉撥為社會救助糧贈予低收入家庭,兼具救災與扶助弱勢雙重功能。

Read More

新北、基隆環保局簽署「淨海聯盟」MOU 共同為潔淨海洋盡份心力

「城市有界線,海洋無邊際」新北基隆兩市攜手潛水業者共同為潔淨海洋努力。(新北市環保局提供) 記者黃秋儒/新北報導 「城市有界線,海洋無邊際!」為響應國家海洋日 (6月8日),新北市環保局與基隆市環保局特於9日共同簽署「淨海聯盟」合作備忘錄(MOU),針對「淨海合作社攜手串聯」及「海洋污染緊急應變聯防」等項目合作,以強化維護北海岸整體海洋環境的應變處理能力;兩市承諾於發生海洋油污污染緊急事故時,人力及物資等應變資源可共同運用,即時相互支援。並同時與20家潛水業者合作,率全國之先創立「淨海合作社」,歡迎具備潛水證照的民眾加入「潛海戰將」行列,協助清除海底廢棄物,為潔淨海洋盡一份心力。 兩市環保局長共同簽署2022淨海聯盟合作備忘錄。(新北市環保局提供) 在記者會上,新北、基隆兩市除簽署合作外,也特別宣布自即日起至9月底止,兩市「淨海合作社」將免費提供網袋、潛水鏡、呼吸管、腳蹼、呼吸調節器、浮力調整器、潛水儀表、氣瓶等設備予「潛海戰將」協助清除海下垃圾,民眾清理後只需再將清除過程的影像記錄與清除的海廢交予「淨海合作社」即可。 淨海合作社,淨海4步驟。(新北市環保局提供) 基隆市環保局長賴煥紘表示,基隆市到新北市整個北海岸,有最美的天然岩礁及沙灘,也有最豐富的生態資源,從沙灘到海下水域環境,都需要所有熱愛海洋的朋友一同來維持,期待熱愛潛水的朋友一同響應及參與「淨海合作社」。 新北基隆兩市環保局長展現潔淨海洋決心。(新北市環保局提供) 賴煥紘說,除了清理海域,還給生態良好的棲息環境,更重要的,要請所有市民朋友,減少使用保麗龍、塑膠容器、吸管等,並且在使用完畢後,能做好資源回收,減少廢棄物進入的河川及海洋,一個小小的行動,可以為海洋帶來新的復育希望。呼籲所有的市民朋友,守護海洋從源頭減量做起,少用一支寶特瓶、少拿一個塑膠袋,人人都可以用實際行動守護海洋環境,恢復海域生態原有的樣貌! 新北基隆兩市環保局將舉辦海洋日系列活動。(新北市環保局提供) 新北市環保局長程大維表示,為展現潔淨海洋決心,此次結合民間資源共同清理海洋環境,具備潛水證照之民眾只要至「淨海合作社」加入潛海戰將,即可免費借用設備進行潛水,既能免費享受潛水的樂趣,亦可一同為海洋環境付出,落實「愛海親海、想淨就淨」之理念,希望藉由這次合作,在未來吸引更多人投入淨海活動,留給下一代美麗湛藍的海洋。 新北基隆兩市「淨海合作社」將免費提供淨海相關設備。(新北市環保局提供) 潛水業者「揪潛水」林祐平教練也提到,民間有熱忱自發性展開淨海活動,但以往辛苦從海裡清回岸上的垃圾,經常面臨無處可去的窘境,而現在有政府支持,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