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石化業集團早已積極布局海外。(資料照。示意圖)
李沃牆
兩岸關係不進則退,然後退了對台灣政經衝擊必然是弊大於利。中國大陸商務部去(二0二三)年底公告,認定台灣對大陸貿易限制措施構成貿易壁壘後,宣布中止部份《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產品關稅減讓,共涉及十二個稅目產品。今年五月底又公布第二批中止ECFA部份產品關稅減讓的清單,共計有一百三十四個稅目進口產品,自六月十五日起實施。
今年十月十日賴清德總統發表任內首次國慶文告,重申「互不隸屬」後,首先是大陸商務部於十二日預告對台貿易壁壘將採取進一步反制措施,後續更可能中止ECFA早收清單,包括對台農漁、機械、汽車零配件、紡織等產品關稅減讓。接著,解放軍又於十月十四日宣布對台展開「聯合利劍—二0二四B」圍台軍演。
前二波的關稅優惠中止,共有占六成金額的五百項ECFA早收清單受影響,不僅石化產品的關稅優惠幾遭全軍覆沒,更有傳產業者的客戶訂單掉了三成,欲哭無淚。然而,經濟部卻不以為意地表示,「ECFA早收清單產品占台灣整體出口金額約百分之六(將近二00億美元)。若陸方以此作為報復反制手段,對我總體經濟影響尚屬有限」。
持平而論,ECFA對台灣的效益非常顯著,多年來已累積享受免關稅金額逾九十億美元。坦然言,ECFA若中止將影響占我出口至大陸金額的百分之十七,其間接影響難以估計。例如,石化、機械、紡織業等可能因為出口關稅增加,不得不離開台灣,進而轉移到其他國家設廠;而產業外移,必不利於國內的就業市場。再者,台灣產業結構嚴重失衡,偏重半導體發展,然半導體就業人口僅八十二萬,而傳產業有逾四百萬的就業人口(早收清單產業約占一半),影響生計甚鉅。
據悉,二0二二年與二0二三年早收清單出口額分別為二百零四億與一百五十七億美元,年減幅分別為百分之十八點七六與二十三,去年更創下ECFA實施以來最少出口額與最大衰退幅度。進一步分析,大陸目前已中止ECFA部份優惠稅率,稅率恢復為百分之一到十二不等,而石化產業面臨關稅回升之際,大陸又對台採取反傾銷制裁;優惠政策不再,成本隨之增加,競爭力下降。
再加上二00八年全球金融海嘯後,大陸祭出「四萬億人民幣投資計畫」,推出十項「大內需」,以國家力量促進經濟成長,包括鋼鐵、石化業等基礎產業開始大肆擴充產能。迫使台灣石化業出口到大陸比重降至二成左右,雖仍是最大的出口地區,但經營壓力升高。尤其在取消ECFA對十二項石化產品的優惠關稅後,石化業者更是雪上加霜。
雖然大型石化業集團早已積極布局海外。例如台塑化以往約有百分之五十八的基礎油銷往大陸,但近幾年持續分散風險,進行市場轉移,目前銷往大陸占比僅剩下百分之三十二。不過,財報會說話,台塑四寶去年獲利腰斬後,甫公布自結今年第三季獲利,台塑、南亞、台化及台塑化四公司僅南亞單季稅後淨利零點六億元,每股盈餘零點零一元,其餘三家公司都出現單季虧損的慘狀。
筆者以為,政府除了協助石化、鋼鐵等產業數位化、低碳化雙軸轉型外,也要助其開拓歐、美、日及東協等新興市場。然而,兩岸關係的改善端賴政府是否願意正面應對。再者,加入CPTPP也是賴政府當務之急。
(作者為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