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藝研堂〉南台跨樂尬陣 與西港人同樂

南台科大「跨樂尬陣:南流西起共融藝起來」USR計畫,進行在地實驗音樂劇演員培訓成果展,展現所學。(南台提供) 南台科技大學執行「跨樂尬陣:南流西起共融藝起來」USR計畫,進行在地實驗音樂劇演員培訓成果展,結合學生、西港在地居民及台南市民,透過專業導師的指導,在舞台上展現暑假兩個月培訓的精湛演技,完美詮釋所學,為年底上演音樂劇預熱。 南台科大「跨樂尬陣」USR計畫團隊,在7、8月期間開設音樂劇演員培訓工作坊,分別於南台校園及西港區港東社區活動中心兩地舉辦,共吸引了40位學員參與。在躍演核心藝術家的專業指導下,學員們逐步深入了解嶄新的音樂劇領域,並學習了多種劇場演出技巧。 過程中,學員們除呈現兩個月密集培訓學習的成果,拓展了自身的藝術視野,更為未來投入音樂產業奠定了豐富的基礎與多樣化的選擇機會。 南台學生陳純婕表示,加入音樂劇工作坊後,她的生活變得更有自律。為了讓身體能夠跟上演出的需求,在家裡也會自主練習並整理筆記,確保每個細節都掌握到位。計畫另一位成員林郁姍表示,這次參與USR計畫,從最初對整體行政工作感到迷茫,到後來逐漸熟悉每一個環節,這對她來說是一個非常特別的經驗。在這個過程中,她學會了如何面對壓力?看著大家一起成長,真的讓人很感動。 跨樂尬陣USR計畫主持人徐志杰表示,計畫目標期望讓學生與業界接軌,透過和台灣最優秀的音樂劇團合作,接受專業訓練並進行實務操作,不僅能提升他們的專業技能,也能培養他們的社會意識,成為更具社會責任感的創意人才,為藝術共融與地方文化交流注入新的活力。 這場實驗音樂劇演員培訓從零開始,打造社會共融創演人才,將於11月30日於台南市美術館跨域展演廳演出,邀請所有對藝術推動社會共融有興趣的藝文人士,一同欣賞在地實驗音樂劇演出,共襄盛舉。 (記者汪惠松)

Read MoreRead More

〈青春藝研堂〉呂赫若季節圖鑑 寫戰時台灣

台文館出版《季節圖鑑:呂赫若新出土作品集》,該書反映當時台灣社會狀況、人民心靈變化,也將成為台灣文學未來研究、創作參考素材基底。(記者林雪娟攝) 「舊」史料「新」發現!台灣文學館和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合作出版《季節圖鑑:呂赫若新出土作品集》。台文館表示,《季節圖鑑》不僅反映當時台灣社會狀況、人民心靈變化,也將成為台灣文學未來研究、創作參考素材基底;台文館說,該書不僅容易閱讀,也具有拍攝為影視潛力。 政府推動重建台灣藝術史政策,台文館致力重建台灣文學史及活化史料、連結文史合作網絡,深耕台灣文史精神。今年為呂赫若110冥誕,該書收錄的是戰爭時期,也是台灣文學黑夜時期作品,並讓人一窺其作品風格、題材轉變。 《季節圖鑑》收錄呂赫若於1938至1940年間戰爭時期,在《臺灣新民報》發表的文章,包含以台日戀愛情感為主軸的〈季節圖鑑〉、客家山城居住經驗為題的〈入山三題〉、描繪男性特質與親子關係的〈父已逝〉、探討追求自由年輕靈魂的〈一支球拍〉等,兼具日文原文與中文翻譯。 時值大力推展皇民化運動,全面停止報紙漢文版面,言論野獸箝制;台文館說,呂赫若以文學,從困頓中找到出路,其書寫題材與台灣季節變化、風土相關,人物刻劃細膩、情感豐沛,反映當時島上的社會情勢與人民心靈變化。 特別的是,集結的作品乃首度公開,並經專業譯者翻譯,更獲家屬提供從未公開、十分珍貴的呂赫若照片,藉由集結第一手史料,將對被譽為「台灣第一才子」的呂赫若生平、家族關係與解析其創作歷程與變遷,極具意義及重要性。 呂赫若留世的唯一手稿《呂赫若日記》,已由家屬捐贈給台文館,除佐證其生平,也讓人一窺當時台灣發展。 (記者林雪娟)

Read MoreRead More

〈青春藝研堂〉南應大設計營前進大馬 秀創意

南應大商設系受邀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尊孔獨立中學舉辦設計工作營,透過實作與創意思維引導,啟發學生潛能。(南應大提供) 台南應用科大商品設計系受邀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尊孔獨立中學舉辦設計手作工藝工作營,參與的美術設計班學生,透過實作與創意思維引導,完成一系列具有挑戰性的工藝設計創作,期許學生在畢業後能夠來台至南應大繼續深造,強化專業技能。 該項設計工作營,旨在推動兩校之間的設計教育交流,讓學生有機會體驗專業設計技術與實作,並啟發他們在創意設計領域的潛能。由南應商設系主任陳中聖副教授、進修推廣中心主任林成發副教授與專案助理教授陳鴻毅主講,並由該系在馬來西亞進行產業實習的7名學生擔任助教,為學生提供專業的技術指導與學習支持。 在5天的工作營課程設計,包含金屬工藝、紙藝手作、立體編織與色彩學等不同領域的工藝與設計實作,這些課程不僅考驗學生的技術與創意,也讓他們在短時間內大幅提升設計實作能力。 參與工作營的學生都投入熱情,展現出創意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色彩學課程中,學生以色相環作為創作基礎,設計出充滿個人風格的視覺作品,展現強大的創意思維。而在金屬工藝與紙藝手作課程中,學生們克服了多重技術挑戰,成功完成具有高度細緻度與難度的工藝作品,為他們的學習歷程增添豐富的實作經驗。 (記者汪惠松)

Read MoreRead More

〈青春藝研堂〉官小採菱角 鮮送謝師恩

官田國小幸福農場栽種的菱角進入產期,學生們採收烹煮包裝。(記者盧萍珊攝) 官田區官田國小栽種的菱角進入產期,學生們在老師指導下,將第一輪成熟菱角採收後,經過廚工烹煮,再由學生們剝殼、分裝後,送給老師品嘗,感謝老師的諄諄教誨,讓老師也備受感動。 官田國小校長陳慶林表示,學校長期推動食農教育,校園內闢有幸福農場,今年六月開始,由學生在水田區種植菱角,經過暑假後,田裡的菱角成熟進入採收階段,由於菱角可採多次,學童們趕緊下田採收第一輪的菱角。 官田國小學生貼心將菱角剝殼,讓老師方便食用。(記者盧萍珊攝) 採收的菱角送到廚房,在廚工阿姨烹煮熟透後,並由學生們剝殼及分裝,送給老師品嘗。陳慶林說,教育本來就應該要有滿滿的儀式感,學校教育除認真教導學童知識及能力的成長,更要培養學生尊師重道、感恩惜福的良好品格,利用自種的菱角為教學媒介,讓學童實際參與體驗從採收、烹煮、分裝後,雙手奉上請老師享用,並說聲「謝謝老師」,完整體驗從土地到餐桌的食農教育外,更具體實踐品德教育的感恩惜福,過程中更加拉近學生與老師間的親密關係。 老師陳怡樺指出,能夠吃到學生們親手奉上的菱角美食,內心充滿無限感動,突然間感覺孩子們長大了,這份心意令人難忘。 六年級學生何忠訓及曾筠恬也說,老師教導我們很辛苦,平時也沒什麼機會或勇氣能夠感謝老師,奉上自己栽種的菱角請老師享用,覺得很開心、很有成就感。 (記者盧萍珊)

Read MoreRead More

捕捉藝術最美的瞬間 臺南400農漁地景藝術節

「臺南400農漁地景藝術節─生生萬物:戶外裝置藝術展」讓臺南六大地區搖身成為打卡新熱點。 文/記者盧萍珊、圖/台南市文化局提供 「生生萬物」戶外裝置藝術展 讓六大地區搖身成為打卡新熱點 隨著臺南400週年紀念,市府農業局獲農業部補助,以農業為題,推出「臺南400農漁地景藝術節」系列活動,並與文化局攜手,以「生生萬物」為主軸,由六位當代藝術家分別在新化果菜市場、隆田chacha文化資產教育園區、總爺藝文中心、蕭壠文化園區、七股觀海樓、青山漁港創作大型戶外裝置藝術,展期自即日起到一一四年四月三十日止,展現台南豐富的農漁產業文化底蘊。 文化局指出,這次農漁地景藝術節作品不僅是對農漁產業的單一展現,而是以現代藝術的形式,重新詮釋台南數百年來的發展軌跡。無論是糖廠、鹽田、漁港、果菜市場,每件作品都述說著這塊土地上曾經發生的故事,讓民眾穿越時空,感受這片土地的生命力。 總爺藝文中心的《孕》,重溫臺南糖廠的輝煌。 總爺藝文中心《孕》:再現臺南糖廠輝煌 超過百年歷史的總爺糖廠舊址,國際知名藝術家林舜龍的作品《孕》無疑成為整個展區的亮點之一。林舜龍擅長運用竹子等自然材料,創作出具有生命力的裝置藝術。這次的作品以糖廠為靈感,打造出一座巨型卵形裝置,象徵生命的孕育與文明的滋養。 走進作品的內部,可體驗光影變化,白天的日光漫射在空間內,夜晚則由燈光營造出夢幻的氛圍。《孕》透過竹子的自然結構,喚起人們對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共生的反思,重現臺南糖廠曾經在經濟發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七股鹽田風車曾是臺灣鹽業繁榮的象徵,而藝術家盂施甫的《曾經》透過現代藝術重新演繹這段歷史。 七股觀海樓《曾經》:重溫鹽田風車歲月 七股鹽田風車曾是臺灣鹽業繁榮的象徵,而藝術家盂施甫的《曾經》透過現代藝術重新演繹這段歷史。盂施甫以當代材料重現鹽田風車的樣貌,作品隨風轉動,宛如帶領觀眾回到了那個風車與鹽田共舞年代。 《曾經》不僅是一件裝置藝術,更喚起人們對於臺南鹽業歷史的回憶。當風車在陽光下旋轉,觀眾彷彿能夠感受到那段隨風而逝的歲月,體會到鹽田與藝術融合之美。 藝術家劉哲安在隆田chacha文化資產教育園區的《友善之雉》,與當地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 隆田chacha文化資產教育園區《友善之雉》:與自然共生的啟示 來到官田的隆田chacha文化資產教育園區,藝術家劉哲安的《友善之雉》與當地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擅用自然素材創作的劉哲安,作品充滿文化與生態的雙重意涵。《友善之雉》聚焦於台灣特有的水雉(菱角鳥),曾一度瀕臨滅絕的鳥類,隨著友善農業的推廣,如今得以復育。 劉哲安的《友善之雉》提醒人們,農業環境與物種共生的重要性。官田不僅是全台灣菱角的重要產地,水雉的故事更象徵自然生態的復甦。走入這個展區,觀眾可以在菱角田間,與作品一起感受人類與自然共存的美好。 藝術家胡乘祥在青山漁港的創作《意外的交界地》,運用竹子與銀灰色表面,模擬出捕撈漁網的形態,展現漁業與海洋生態的互動。 青山漁港《意外的交界地》:永續漁業美好願景 藝術家胡乘祥在青山漁港的創作《意外的交界地》,運用竹子與銀灰色表面,模擬出捕撈漁網的形態,展現漁業與海洋生態的互動。隨著陽光和海風吹拂,作品閃爍著光芒,重視永續漁業的發展。除欣賞作品,來到青鯤鯓也能一覽鄰近景點,如七股鹽田、青鯤鯓扇形鹽田(生命之樹)及將軍漁港,體驗當地的文化與自然之美。在這片交界地中,藝術與生活緊密結合,帶給人深刻的視覺與心靈體驗。 藝術家莊志維以臺南獨特的「甜」為靈感,在蕭壠文化園區創作一座色彩繽紛的裝置藝術《看起來也甜甜》。 蕭壠文化園區《看起來也甜甜》:感受臺南的甜美味道 藝術家莊志維以臺南獨特的「甜」為靈感,創作出一座色彩繽紛的裝置藝術《看起來也甜甜》。運用光與材質的互動,將多彩的反光材質打造出如糖果般的夢幻場景。置身在裝置中,五彩繽紛的光影在陽光下變幻莫測,彷彿糖果般閃爍,不禁回憶起臺南食物的甜美。作品不僅是視覺的享受,更喚起對臺南歷史與文化的深層連結。 由走路草農/藝團所創作的《四季美滿,百年開箱》,為新化果菜市場增添更多色彩,作品透過巨大的蔬果造型裝置,講述臺南百年來農產的故事。 新化果菜市場《四季美滿,百年開箱》:果園的甜美傳承 由走路草農/藝團所創作的《四季美滿,百年開箱》,為新化果菜市場增添更多色彩,作品透過巨大的蔬果造型裝置,講述臺南百年來農產的故事。民眾可穿梭在蔬果裝置構成的像素風格空間中,也能在物產箱上休憩,感受農業與歷史的交融。這些物產箱不僅是藝術作品,更是一個體驗式的互動空間,讓人可以坐下、觀賞,並思考農業發展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歷史脈絡。 歡迎民眾前往各展區,感受穿越時空的藝術與自然對話,更多活動詳情可至「臺南400」官方網站查詢。

Read More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