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sidebar Skip to footer

異戊二烯樹種議題 學者:減臭氧考量地區及汙染物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近期環境部建議迴避種植十五種高排放異戊二烯樹種引發爭議。對此,中央研究院學者表示,應考量樹種栽植於台灣本土氣候與地理環境中的多種正面效益,減少臭氧則依不同地區及汙染物著手。

環境部委由學者研究文獻,建議種樹避免選擇十五種高排放異戊二烯的樹種引發議論;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為此綜整多名學者意見。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張志忠認為,除了考量不同樹種排放異戊二烯的量對空汙的負面影響外,同時應考量樹種栽植於台灣本土氣候與地理環境中的多方正面效益。

張志忠指出,與其他常見的揮發性有機物相比,植物排放揮發性有機物中的異戊二烯,生成臭氧的能力較強,而且植物會隨周遭溫度升高,快速增加異戊二烯的排放量。

異戊二烯容易生成臭氧,加上高溫造成植物排放較多的異戊二烯,使得台北都會區夏季白天植物排放的異戊二烯最高可占生成臭氧總量的二至三成,高於都會區內其他常見且來自人為排放的揮發性有機物。

他認為,減少臭氧汙染,不同的地區具有不同環境條件及不同種類的排放物質,多數都市地區降低揮發性有機物的排放,減低臭氧生成量的效果較好,而鄉村地區則是減少氮氧化物排放,減低臭氧生成的效果較好。

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孫義方表示,植物提供了陸地生物生長、存活、繁殖所需的一切,固碳或是減少空氣汙染只是其對生態系服務提供的一小部分功能。若要評估植樹造林的功能或是選擇適合樹種,應從多方面考量,不應只以單一指標作為評估標準。

Show CommentsClose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