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sidebar Skip to footer

65%民眾 曾遭遇日常歧視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據調查,有65%民眾曾經遭遇過日常歧視言語或是行為對待,且職場、家庭是最常發生日常歧視的場域,專家指出,日常歧視不僅會加深大眾對特定族群的偏頗想法,也可能造成當事者心理壓力引發憂鬱。

日常歧視過去又被稱做微歧視,常被誤以為是微小或不嚴重的歧視,但其實它代表的是潛藏於日常生活中各種情境,即看似無意,卻隱藏著刻板印象或偏見、並對特定族群造成傷害的言語與行為。

中華衛生心理協會與台灣吉立亞醫藥針對18歲以上、1000位民眾進行2024日常歧視大調查。結果發現52%表示從未聽說過日常歧視一詞,顯見民眾對其並不了解,且無法察覺。

中華心理衛生協會常務理事丘彥南說,日常歧視在生活中無所不在,許多人認為只是開個小玩笑的舉止,已在無意間刺傷了他人。

此外,在性別及學歷議題上,最容易有日常歧視的態度產生。調查顯示,僅約4-5成能完整分辨與性別、學歷相關情境題是否為日常歧視對話,如,「前面那台車一直在亂踩煞車,八成是女生在開車」、「再不好好讀書,以後長大就找不到好工作」等。

另,調查發現,有65%民眾也表示曾遭遇過日常歧視言語或行為對待,且最常發生的場域竟然是花最多時間的職場、以及最應該提供溫暖的家庭。

丘彥南表示,日常歧視與我們承襲的家庭、教育、社會觀念息息相關,因此時常讓人防不勝防,許多下意識表現出的言行都多少含有歧視的成分。日常歧視不僅會加深大眾對特定族群的偏頗想法,也會讓被日常歧視的對象感到懷疑或自卑,導致壓力和焦慮的情緒。

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專委洪嘉璣表示,近年心理健康議題逐漸受到各界重視,為鼓勵民眾在生活或職場上,遇到心理健康問題時能勇於求助,已於今年8月起持續推動15-45歲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提供每人3次免費心理諮商,也期望透過本方案鼓勵求助,去除對心理問題、心理諮商的汙名。

Show CommentsClose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