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Views 0Comments
〈中華副刊〉古人避暑秘笈
■刁李嫻
唐朝王轂的《苦熱行》中云,「祝融南來鞭火龍,火旗焰焰燒天紅。日輪當午凝不去,萬國如在洪爐中。」詩中用比喻、誇張、修辭的手法生動再現了夏季的狂熱,令人身臨其境,欲想逃離。
在沒有電扇、空調的古代,人們是如何避暑的?古人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演繹出了一幕幕的精彩。
「涼友」並非稀罕物,那是古人對扇子的雅稱。一把小扇子不頂熱怎麼辦?西漢時,一位能工巧匠,名「丁緩」,將七個一丈長的大輪連接起來,製成超級七輪大扇。據《西京雜記》記載,「一人運之,滿堂寒顫。」自然,這是極品,類似的普通規格的拼裝扇,在大戶人家還是能覓得。至清代皇宮內出現機械扇子,就不再需要宮女人工操作了。
夏季衣物以輕薄為主,平民穿葛布,有錢人喜穿紗衣、絲綢。另外,人們還發明了一種大眾化的「隔汗衣」,此為竹衣,呈現網狀,由細小的竹管串聯而成。顧名思義,「隔汗衣」穿於外衣與身體之間,起到隔汗的作用。
「冰箱」其實古已有之,最早是戰國時代的青銅冰鑒。至清代變為木質,其名為「冰桶」。胎體為木,呈鬥狀,桶內以鉛或錫為裡,隔熱性強,且避免冰水腐蝕木質箱體。蓋板有兩塊,一塊固定,一塊為活板。打開活板可放入冰塊、瓜果、飲料,桶底設有小孔,可排冰水。蓋子上有通氣孔,排出的冷氣起到調節室溫的作用,類似於現在的空調。這樣構思巧妙的設計,令人拍案叫絕。
有了冰,自然就會延伸出許多冰飲。「冰酪」首先在蒙古暢銷,原料為果汁、牛羊奶、冰。後被馬可·波羅傳至歐洲,不斷演變改良成如今的霜淇淋。還有其他冷飲在古代盛行,諸如冰雪、冰元子、雪泡豆兒水、玫瑰鹵子湯等。每個夏天,夜市冷飲店往往三更半夜還有人在買賣。其中最出名的冰飲當屬冰碗,原料有蓮子雪耳羹、甜瓜果藕、杏仁豆腐、葡萄乾、鮮胡桃、淮山藥、棗泥等等,冰鎮後風味絕佳。
暑熱時下場大雨是多麼令人欣慰的事,可偏偏天空不作美,接連多日驕陽,曬得屋脊都發燙。要不建個「涼屋」,定位在池塘旁或小河畔,或者索性在屋外挖個冷水池,安裝一個水車,利用機械原理將水送向屋頂,在重力作用下順勢而下,幾道浪漫的水簾應運而生。水又重回水池,循而往復,生生不息。屋前屋後在擺放些許花卉,既清涼又詩情畫意,真真妙哉!
另一種「涼屋」,在屋內開井,多則七井,覆上鏤空的蓋子,夏日人坐其上,自生涼意。居家納涼,各有各法,然出門在外,如何避暑?莫急,有帷帽可隨身攜帶,此物寬簷,且有垂絲遮臉,或撐把油紙傘。皆可降溫防曬,愛美女子頗為推崇。
論述了這麼多,其實啊,古人最頂級的消暑妙法當屬「心靜即身涼」,語出自白居易的《苦熱題恒寂師禪室》。
古人在面對酷暑的挑戰時,從未畏縮,運用智慧與之抗衡,創造出許多神奇的方法與神器,本文僅窺得其中的一角,卻已令人讚歎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