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Views
中醫治經痛 睡眠情緒全改善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一名年輕女性因多年經痛伴下墜感至中醫求診。病人經期常少於28天,時伴有血塊,由於生活緊繃,經常近午夜一點才睡,且淺眠多夢、面容焦慮,診斷為「肝鬱氣滯夾濕熱」體質,經開藥方調理2個月後,睡眠狀況改善,經痛伴下墜感不再發作。
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林佳穎指出,經痛一般可分為原發性及續發性,前者多發生於青年期,30歲左右會漸消失,疼痛多發生於經期開始前12至24小時內,部位多在背及腹部,可能有惡心、腹瀉等伴隨症狀;後者多於20多歲後才發生,部位多在背、腹及大腿,多發生於經前幾天至月經末期。
原發性痛經被認為和心理及生理因素有關,生理因素有當下身體健康狀況、黃體素分泌異常或是子宮肌肉收縮不佳等;續發性則多和子宮內膜異位、子宮後傾、骨盆腔發炎充血等有關聯。若經痛合併下腹下墜感,就要考慮子宮內膜異位或骨盆腔炎的可能性。
林佳穎表示,經期不適須依照體質來調理,「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中醫治療要以體質來考量,同一疾病,不同體質,則有不同治療方式。經痛常見有肝鬱氣滯、胞宮血瘀、寒濕凝滯、濕熱鬱結、氣血兩虛及肝腎虧損等證型,像前述年輕女性病例屬於肝鬱氣滯夾濕熱,故給予加味逍遙散搭配清熱利濕之藥,如薏苡仁、茯苓,並使用甘麥大棗湯處理夜眠不佳及焦慮。調理2個月後,睡眠、經痛及情緒狀況均改善,為鞏固療效,囑咐病人仍須完成至少3個月的體質調理,方能收工。
他說,女性月經受到賀爾蒙週期影響,需配合經期調整用藥,生活上要規律運動,加強心肺循環、減輕生活壓力,也只有從醫療及生活上調整,才能真正調理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