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Views
〈社論〉大學經營困境,不能年復一年拖下去!
大學學測日前結束,今年報考人數為十二萬八千多人,比去年減少約五千人,這意味大學校院招生益形艱困,教育界更擔憂出現私大退場潮。其實,目前大學校院面臨的困境不僅是招生,諸多存在已久的問題始終未見有效解方;倘若這種情形一拖再拖,高教環境勢必持續惡化。
近年來大學校院經營階層經常感嘆辦學困難,而因少子化導致招生困難,又是許多大學校院經營階層最感無奈的問題。根據教育部推估,一一0年大學入學人數約為二十萬六千多人,明年將低於二十萬,一一五年低於十八萬,一一七年又只剩十六萬零一百多人。面對這種情勢,大學校院經營階層不喊苦也難!
學生人數銳減,各大學校院只好使出渾身解數爭取學生。大學校院教師到高中職「輔導」、「說明」、「辦營隊」早已不是新聞,有些私立大學校院教師甚至自況為業務員。除了招生之外,廢除學業退學規定(如雙二一)也成為大學校院留住學生的選項,其中不乏國立頂尖大學。
學生人數減少,已影響大學學雜費收入;學雜費多年不漲,對許多私立大學校院更是雪上加霜。去年十月舉行的私大校長會議的共識即指出,九十四年至一0八年物價指數上漲近百分之十六,教育部學雜費基本調幅累計百分之十三點七七,但大學學雜費卻一直凍漲。據估計,民國九十九年至一0九年,大學因少子化加學雜費凍漲,就讓大學收入減少了將近一百五十億元。
然而,財務窘況又非僅發生在私立大學,公立大學一樣喊窮!台灣科技大學校長廖慶榮去年接受《今周刊》採訪時就指出,該校買了將近二十年的「X射線光電子能譜儀」早已損壞,無法正常使用,但學校沒有經費更新。也有國立大學校長指出,有個學院沒錢換紗窗,「我只好幫忙補貼一點」。經費捉襟見肘,難免令人對教學品質產生憂慮與質疑!
在財源不足的情況下,自一0三年以來,已有六所私立大學停辦。但是,私立學校退場機制卻至今仍未建立,行政院通過的《私立高級中等以上學校退場條例》草案,又爭議頗大,甚至教團質疑會讓私校校產變私產。倘若退場機制仍懸而不決,恐將引爆更多問題。
再觀察每所大學的「生均經費」,又可看到台灣高教的另一個問題。根據《天下》雜誌去年所做的調查,台大每名學生所能獲得的經費,約為四十八點五萬元,清華大學卻僅四十點五萬元;「中」字輩大學中,中正大學又僅二十四萬元。國立大學還普遍高於私立大學,逢甲大學的十八點八萬元,算是私立大學中的「領先群」了!
公私立大學不僅在「生均經費」上有「貧富差距」,近年來高教界更流傳「頂大少寒門,私校多弱勢」的說法。一年多前台北市立大學理學院院長羅義興根據教育部的統計指出,「弱勢生在前段十大學中佔比偏低,不到百分之一,這些學校多是公立大學,…但在弱勢生比例最高十所學校中,可以高達到將近百分之十,且多為私校」。這種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現象,也恐降低垂直社會流動的機會。
面對大學校院諸多經營問題,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會長、世新大學校長吳永乾感嘆,教育部「以拖待變,拖久了讓學校自生自滅」,只是不知政府部門對於這樣的感嘆能否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