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Views
足底筋膜炎與肝腎有關 切勿才好轉又劇烈運動
記者陳佳伶∕新營報導
足底筋膜炎典型症狀是早上起床腳一踏到地板,腳心或腳後跟會有一陣刺痛,隨著活動之後疼痛就會緩解,到了下午或是站立太久,活動過多時疼痛又出現了,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曾裕芳說,中醫認為足底筋膜炎和腎精氣不足、肝腎虧損有關,治療上多以針灸為主,長期治本則需要多做足底復健操。
曾裕芳表示,足底筋膜是由一種厚且多層的纖維筋膜所構成,由腳底跟骨的前方呈放射狀向前延伸成一扇形附著於趾骨上,作用是拉緊跟骨及足部,使腳底成一弓箭狀,使人在行走時能承受足底的壓力,並使足部具有彈性。
足底跟骨下方及周圍還包覆著很厚的脂肪及纖維,形成一個軟墊,若長期受力不當可能致勞損發炎,久行、久站、大量活動、體重負荷、長時間穿著高跟鞋等,都是誘發因素。
他說,部分患者會自行痊癒,也有相當多的患者狀況起起伏伏,拖了好幾個月,患者可能為避免疼痛改變步態,造成姿勢、著力不當,引發對側或其他部位如腰、髖、膝、踝的不適。
中醫認為,足底筋膜炎和腎精氣不足、肝腎虧損有關。肝主筋、腎主骨,其實講的就是筋骨問題,當腎氣不調,筋骨容易緊繃,導致足底筋膜繃緊,較敏感易痛。
他表示,治療上多以針灸為主,可疏通經絡並放鬆受影響的近、遠端肌肉;傷科手法也可運用配合局部取穴,如三陰交、太溪、照海、然谷、崑崙等來達到舒筋通絡、活血止痛;或採局部艾灸療法,透過艾草的藥性與其溫熱效果讓患者代替熱敷也有不錯的效果;若為長期不癒者則考慮搭配內服藥物,在中醫的概念中,考慮到經絡分布,且身體的虛勞可能造成肢體的慢性疼痛,多由補養調整脾、腎著手。
他說,足底筋膜炎的治療首重休息,減少久站、久行並避免劇烈的反覆衝擊。
臨床上有很多患者,尤其是年輕人,在休息、治療一兩週後情況有所改善,又到運動場廝殺,自然沒幾天疼痛又開始加劇。
長期治本需要多做足底復健操,包括足底筋膜按摩、足底筋膜和跟腱牽拉運動。平常需注意鞋跟不宜過高,以三公分為宜;足底應有「彈性鞋墊」,鞋墊不能太硬,並儘量少踩硬地板,以及避免行走凹凸不平的地面,來降低發生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