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Views 0Comments
〈社論〉台灣政策法案未爆彈,引信已拆除?
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日前審議通過《台灣政策法案》草案,刪除若干具有主權象徵性敏感條文,卻擴大軍事援助規模;雖然暫時拆卸了這顆未爆彈的引信,但既未真正解除北京與華府關係瀕臨破裂的危機,台海緊張局勢也未降低。
《台灣政策法案》提出以來,外界高度關注,主要原因就是該法除了實質違反美國一再保證的「一個中國」政策,也踰越美國長期以來秉持的「戰略模糊」,無異全面重整美國對台政策。
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通過的《台灣政策法案》草案版本,修正了兩項最大的爭議:
其一,原版本要求美國國務院將我駐美「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改名為「台灣代表處」,且列為「美國政策」;而新版本則改為建議性質的「國會意見」。其二,原版本明訂美國在台協會(AIT)處長人事任命應經參議院同意,職稱改為「代表」;新版本完全刪除此項規定。
這兩項修正無疑是避免讓外界覺得美國是變相以邦交國同等方式對待台灣,希望減低中共當局的反彈。然而,原版本要求廢除「不允許台灣在聯邦機構內展示主權象徵符號,包括國旗和軍服」的條文,新版本仍然保留;同時原版本明訂美國政府應澄清,聯合國第二七五八號決議只承認中共當局在聯合國是「中國政府」的唯一合法代表,並未處理台灣在聯合國的代表權問題,以及參與相關組織的問題,新版本並未拿掉。對中國大陸而言,這就意味美國已經公然違反「一個中國」政策。
再者,原版本賦予台灣「主要非北約盟友」(MNNA)地位;新版本則改為「在軍備移轉上以MNNA盟友同等方式對待台灣」,其實也意義不大。因為根據美國國會二00二年九月三十日通過的一項法案,台灣一直就被視為「事實上的MNNA盟友」,未來仍然可以照樣提供台灣外援和武器出口優惠。
此外,為了因應中共當局對台灣持續的軍事行動,原版本列出多項制裁條件,包括北京推翻或解散台灣政府、侵犯台灣領土完整、奪取台灣外島等;新版本又增加對台灣實施海上封鎖,對台灣民用或軍事基礎設施發動重大網路攻擊;只不過將原版本所列制裁對象中的中共當局「最高領導人」改為高官。如此修正並不具太大意義。
更值得注意的是,原版本規劃美國在未來四年提供四十五億美元的軍事援助,另可對台灣軍事貸款二十億美元;新版本雖有修正,但軍援金額仍為六十五億美元,並備註「無償提供」;再加上攸關對台軍援條文原為「台灣安全協助倡議」,新版本則直接改為「台灣安全能力現代化,抵擋甚至在必要時擊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入侵」,中共當局恐將理解為更加強化台灣防衛能力。
的確,新版確實做了一些微調,但在核心內容上並沒有實質改變。提案的美國國會議員希望藉此強化美台關係,增強台灣防衛能力,使台灣更加安全,問題是這樣的目標能否達成?在外委會表決時反對的民主黨參議員馬基就坦誠指出,《台灣政策法案》推翻美國的戰略模糊,破壞美國的一中政策,並可能帶來區域不穩定;他強調,台灣人必須面臨美國政策後果,美國人不應將台灣人置於日益增加的危險中。
馬基一向力挺台灣,不僅提出多項友台法案,上月還來台訪問。他這番警告,我們能不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