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Views 0Comments
〈 全球探索 〉美國選後 美中博弈一路打到2024
■蒙志成
美國此次期中選舉,雖然民主黨失去眾議院多數黨席次,但仍能掌握參議院。故拜登並未輸,在多重挑戰下,安穩度過期中選舉考驗。
從開票結果,觀察美國政經社會變化,首先,根據十日的美股反映,道瓊指數、標普五百指數、那斯達克及費半指數,都衝出拜登上任兩年多來的單日最大漲幅。這應該是綜合了包括俄烏戰爭、疫情、通膨與美國期中選舉的結果,反映出對美國信心有回穩跡象。
民主制度 美國選民信心回升
其次,依《今日美國報》(USA Today)委託薩福克大學(Suffolk University)於選前的十月三十一日所公布調查顯示,雖然共和黨人認為選舉結果不可信的占百分之六十二,但民主黨人方面則有百分之七十六認為可信。相較於兩年前大選亂象,今年選民對選舉制度的信心已略有上升,顯示美國人對自己民主制度的焦慮感,已從谷底回升。
第三,許多民調都顯示,美國選民最關心的議題是通膨的經濟問題,其後則是墮胎、犯罪、槍枝政策和移民等等,疫情已遠拋在後;兩年前,疫情的關注度還排在前五名內。如今看來,疫情對美國社會的影響已經過去。
但是,移民、墮胎、健保、族群等議題,牽涉到意識型態與價值觀,兩黨的認知差距卻正在拉大。以拜登政府的移民政策為例,民主黨的支持度在上升,共和黨人卻更為不滿。兩黨對移民政策的評價落差,從百分之十七拉大到百分之二十七。
此外,普羅大眾與菁英階層在意的議題也大不相同。依推特的分析,菁英最關注族群議題,其次是墮胎權;一般民眾最關心的則是經濟,墮胎權的關注度排名第九,族群議題排名第十五。當菁英階層對其關心議題進行政策操作時,可能會刺激反建制風潮。
美國未現紅潮 習近平沒大贏
「川普主義」就是反建制的代表。根據皮尤的最新民調,前總統川普的影響力已在衰退,但從美國的不在籍郵寄投票民調分析,共和黨人相信的占比是百分之三十七,民主黨則有百分之八十八,相當程度的反映出共和黨內仍有三分之一是川普的死忠支持者。
目前看來,美國期中選舉結果,拜登只是小輸,選前預測的「紅潮」並未出現,特別是川普支持的一些共和黨候選人都中箭落敗。眼看「川普主義」這一頁就要翻過,但美國社會仍有「民粹」的養分與土壤,未來情勢發展尚未明朗。
二0二二年是美中(中國大陸)博弈重要的一次會戰,美國有期中選舉,中國大陸則有中共二十大。拜登在國會席次小輸,並沒有出現選前預期的大崩盤,美股信心也有回穩跡象;習近平在二十大後權力核心定於一尊,但二十大閉幕後的十月二十四日,港股卻爆跌至十三年來新低,這顯示習近平並沒有大贏,大陸面對的內外經濟形勢,依舊嚴峻。
美中博弈的延長賽會一路打到二0二四年。美國民主制度雖有極化的危機,但美國的民主仍有其韌性;中國大陸雖然歷經上海防疫清零,經濟成長減緩,還要承受美國科技戰的脫鉤壓力,但是,習近平在政治上並沒有跛腳。
經濟連結 大陸試圖分化歐洲
中國大陸已不會期待美國的友善,在外交突圍方面,會對歐洲及後俄烏戰事的局勢發展,將更加著力。美國希望聯合歐洲等盟邦反中、反俄,中國大陸則會運用經濟連結來分化歐洲國家並抽離美國的影響,促使歐洲形成戰略自主。德國總理蕭茲日前已受邀訪問北京,還拿到了空巴大訂單;接著,法國總統馬克宏等也會陸續訪中。
但是,中國大陸在外交上的經濟操作還是有其極限性。歐洲國家雖然可能與中國大陸進行經濟合作,但基於內部安全與對俄羅斯的焦慮,戰略安全還是最依賴美國。俄烏戰後的歐洲秩序重整,美國仍會扮演最重要角色,中國大陸很難有空間。
展望未來兩岸關係,在美中博弈打延長賽的結構下,中國大陸為了反制美國打壓、尋求外交突圍,未來兩年必然會動作頻頻;過去對台採取胡蘿蔔與棒子的兩手策略,如今,胡蘿蔔的利誘已經失效,兩岸的經濟連結將成為武器。
台灣已有多項農產品被禁止銷往大陸,接下來有可能擴及製造業,大陸會進一步以商圍政。至於棒子,大陸對台施壓的力道也會愈來愈明顯。八月的圍台軍演後,台灣已經站在風頭浪尖。
以商圍政 大陸加強對台施壓
美國方面,由於自己經濟狀況不佳,又要對中進行產業脫鉤,在國際市場爭戰中將有其侷限性,加上歐洲又不可期待,美國未來經貿合作對象會加速移向東亞經濟體的日本、台灣、韓國。美國在經濟上會更重視台灣,協助把台灣帶向國際經貿舞台,特別是俄烏戰後的中、東歐重建。
鑑於中俄關係非常親近,中東歐國家對中國大陸的信任度不足,「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一度擴展到十七加一,但從去年五月至今年八月,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相繼退出,該機制已縮小到十四加一。
另一方面,從今年年中以來,中、東歐國家與台灣的經貿交流、國會議員訪問都愈加頻繁。十一月七日,立陶宛駐台代表機構正式揭牌運作,台灣國發會「中東歐投資基金」也宣布對立陶宛超快雷射製造商Litilit投資三百五十萬歐元。
台灣的國際關注度將會愈來愈高,也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做國際槓桿,未來,台灣的國際外交人才需求大,除了專業的外交工作外,包括經貿、科技等非傳統安全領域,沒有一項不具備政治意涵,各領域人才都將會扮演相當程度的外交角色。
(成功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蒙志成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